历史名人张謇简介

介绍下,谢

张謇(1853-1926),小名长泰,字季直,号啬庵,海门常乐镇人。从小天资过人,13岁时能读《礼记》、《春秋》、《左传》,并能作“八韵诗”和八股文。一次,塾师宋蓬山举“人骑白马门前去”嘱对, 张謇应以“我踏金鳖海上来”。清同治七年(1868),开始入科举考场。按旧规,家庭三代无人入学为生员者,称为“冷籍”,子弟应试往往受到多方刁难和勒索。为使张謇顺利应试,经人介绍, 冒充如皋人张驹之孙张育才去应试,中秀才。但冒籍应试是非法的,如被揭发,不仅秀才被斥革,还可能受到囹圄之灾。因如皋张姓乘机向其父张彭年大肆敲诈勒索不成,予以告发,被如皋县当局关押3个月后才释放回海门。其时家庭经济发生困难,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经海门师山书院院长王崧畦、海门训导赵菊泉、通州知州孙云锦等人的鼎力相助,于同治十二年,经礼部核准“改籍归宗”。
同治十三年,21岁的张謇开始游幕生涯。同年夏,任江宁发审局书记,结识许多名士,扩大社交范围和知识面,增强个人涵养。农历腊月下旬,回里省亲。光绪元年(1875),张謇经孙云锦介绍入驻浦口的庆军统领吴长庆幕任机要文书。后随军去山东登州,驻防渤海湾。光绪八年随吴长庆军去朝鲜协助“理画前敌军事”。光绪十年夏回乡,光绪十一年春,考中第二名举人,时年32岁。光绪十三年,调任开封知府幕僚。8月,郑州附近黄河决口,奉命亲赴现场查勘。并应河南巡抚之邀,代为拟订治河方案。是年底回乡,致力于教书与著述。先后应聘主持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并兼修县志。同年,应太仓知州邀请,商讨太仓州志体例。光绪十七年参与修东台县志。光绪十九年,主持崇明赢州书院。在此期间,他曾先后4次参加部会试不第。光绪二十年,清廷因慈禧60寿辰,举行恩科会试,他遵父命赴京应试。二月下旬,礼部会试取中第60名贡生;三月复试又取一等第十名;四月二十二日殿试,中一甲一名状元。授六品翰林院修撰,时年42岁。
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他见权臣当道,国事日非,便请假回乡,开始寻找救国之路。他认为中国之弱在于贫,救贫之法在于实业和教育,“以实业与教育迭相之用”。 光绪二十一年三月,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州兴办纱厂,张謇慨然应允。 经他积极筹备,至光绪二十五年四月,一座拥有2.04万纱锭的大生纱厂(后称为大生一厂),在南通唐闸建成投产,并年年盈利。光绪二十八年,纱厂纱绽增至4.08万枚。光绪三十年,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境内)创办大生分厂(后称二厂),光绪三十三年投产,纱绽2.6万枚。
光绪二十六年,在大生纱厂投产后,张謇开始在通海沿海筹建垦牧公司。次年,通海垦牧公司成立,至光绪三十三年,共围垦沿海滩地近10万亩,其中可耕地2万多亩,至民国12年(1923),可耕地9万多亩,张謇的实业活动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
是年,张謇在吕四(今属启东市)创办同仁泰盐业公司,以改革盐业生产方法,同时为垦荒植棉创造条件。清末民初,又在包场镇创办大有晋盐业股份公司,占地面积2500多平方米,其中房屋60间,面积l200多平方米,公司前有盐场广场,故有盐包场之称。
为适应工商业发展和大生各企业运输方面的需要,张赛开始筹建交通运输企业。在20世纪初的10余年间,陆续创办大达内河轮船公司、大生轮船公司、天生港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大中通运公行以及泽生水利船闸公司等交通运输企业。
光绪二十九年,张謇还在唐闸筹办大生系统的机械制造业,先建冶厂,后建资生铁厂,方便了大生企业的机械维修,还仿造轧花车、织布机、开棉机和内河小轮船,装备了大生棉纺织企业和内河航运企业。此外,还有广生油厂、大兴面厂(后称复新面粉公司)、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翰墨林印书局、耀徐玻璃厂、颐生罐头公司、颐生酿造公司、大隆皂厂、懋生房地产公司、 大昌纸厂、大聪电话公司等20多个企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27
张骞,汉族,字子文,汉中郡成固(今陕西省城固县)人,中国汉代卓越的探险家、旅行家与外交家,对丝绸之路的开拓有重大的贡献。开拓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并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桃、胡麻等等。
  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前138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公元前119年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此行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张骞已经完成了探索中亚的史诗般的功业。他两次启程前往边远的西域,第一次在公元前138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19年。①在进行这些冒险行动时期,他在匈奴度过了几年囚犯生活;他观察了印度北部的生活状况;他注意到在大夏有中国货;他派代表远至粟特,甚至安息。由于一次历史的意外,在大夏消除了希腊的主要影响后,张骞访问了那些地区;我们完全可以推测,如果他早几十年来到那里,并亲眼目睹希腊世界的活生生的文明,中国的文化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并不是推测:张骞及时地报道了与西北诸国往来的可能性;他暗示了与那些地区通商的潜在价值。他还指出了与象中国那样反匈奴的其他民族结盟的好处。
第2个回答  2015-10-31
张謇[jiǎn](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汉族,祖籍江苏常熟,生于江苏省海门市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
张謇创办中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
2015年4月18日,以我国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教育家、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张謇命名的万米级载人深渊器科考母船“张謇”号开工建设。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