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着重处理好哪些关系

如题所述

三亚一中 张雪莲【摘要】新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在新课程背景下,由于不能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致使教学设计不自觉地走入一些误区。为此,老师们务必深入学习理论,以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以教学目标支配教学行为,同时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师生对话和学生文本对话的关系、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设计 关系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前,预设的教学活动方案。任何一位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都务必做好两项最基本的工作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前者比后者显得更为重要。因为高质量的教学设计是高效率课堂教学的基础和前提。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的误区自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如教师由过去的传道、受业、解惑的传授者转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又如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质疑、探究的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再如老师把成功带进课堂,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等。应该说,这些变化是可喜的,教育观念的更新使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了反思,学会了重新认识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对象,于是一些设计独特、让人耳目为之一新的教学设计出现在我们面前。你看这边,语文课变成了模拟法庭,小法官们正在唇枪舌剑地辩论谁该为焦仲卿、刘兰卿的死负责;你看那边,讲台上站着的,不是老师,是学生,他们在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而老师,成了学生中的一员,正热情洋溢地参与小组讨论。新的教学行为让学生开阔了视野,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然而,静下心来,我们也看到了一些让人忧患的东西:实例一:教室里一片热闹声,原来这节公开课上的是《孔雀东南飞》一课,学生们在辩论谁该为焦仲卿、刘兰卿的死负责,师生情绪是高昂的,可令人不解的是,整堂课,除了演课本剧,就是讨论、辩论,却有将近一半的学生根本没有打开课本。实例二:不少公开课,学生除了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整堂课阅读的时间不超过五分钟,往往是学生要读书了,又被老师精心设计的一个又一个问题或活动给打断。之所以出现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老师们对新课程理念的领会一知半解,是不能正确处理新与旧的关系,勇于创新却糊涂地割断了传统,于是在茫然、困惑中不自觉地走入误区:过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的主导性地位;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略其工具性;过分强调师生间的对话而忽略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分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忽略其仅起辅助性作用。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着重处理好几个关系课程改革带来的正是这样一种半是欢喜半是忧的局面,喜的是老师们有了要更新教育观念的意识和行为,忧的是我们的教学行为诠释的却是被误解了的教育理念。对新理论的一知半解、片面理解或全然不解致使教学行为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如上述案例,倘若以三维目标来检验,便会发现其设计者对三维目标的理解并未到位,《新课程标准》指出,三维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且三个方面相互渗透,注意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三维目标一改过去的单一式目标,构造了一个全面育人的框架,这给了我们教学设计正确的导向。我们不但要以目标来指导实际的教学行为,还要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不能人为地将其割裂,亦不能厚此薄彼,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知识的结果,还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三维目标的整合,应该是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的。以教学目标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从教学实践反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以教学理论支撑教学设计,同时从教学实践中领悟教学理论的可行性,勤于反思,这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非常有利的。此外,为避免教学设计再步入以上误区,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应着重处理好如下几个关系:1、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两者均不可偏废,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过去语文教学中以工具性为筹码的教学方式是一种机械化、技术化的训练,它使语文的情感因素和价值因素被淡化或削减,缺少人性化和个性化的生命意识。这种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千人一版,缺乏灵动和个性化。也许我们以前太过于偏重语文的工具性,所以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就对其弃之如敝履,而把语文的人文性抬到无与伦比的地位甚至唯一性的地位。上述案例中学生一味地讨论而将课本弃之一边就是典型的重人文轻工具的表现。倘若任其发展下去,也许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的学生写字时错字满篇,造句时语法漏洞百出,写作时结构混乱不堪时,我们又要反过来对语文的人文性教学进行批判了。其实,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一样,都属于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二者缺一不可。语文课既不是政治课也不是哲学课。离开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教育就成了空洞的说教。同样,忽视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注入了人文精神的语文才会成为最具生命活力的学科,在读写听说训练中渗透人文教育,方能起到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根本。2、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关系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地位,更要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我们既反对过去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僵化式教学,也反对教师一味追求表面化、形式上的教学。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强调自主探究,突出了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学生自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表现欲都被激发出来。满堂灌、满堂问的现象得到了初步而有效的改变。然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在展示出一片曙光的同时,也给人留下一分忧虑:学生活动成为一种时尚,文本尚未充分解读,便左邻右舍或几个学生合围而坐,展开讨论,还有当堂辩论,动作演示,声乐熏染等等,课堂变得热闹起来,而教师却退缩到旁观者的地位或盲目地跟着学生走,完全放弃必要的讲解和传授。这不禁令人深思:这种过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忽略教师主导性,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这应该是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吗?不是,断然不是!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满堂闹的状况,是我们对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的认识和做法出现了偏差,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片面解读导致的教学行为。应该说,过度地突显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完全放弃教师自在教学中应有的主体性,都无法实现教学的最好效果,也无法实现学生最大的发展。任何教学活动必须体现二个主体,且教师要非常贴切地处理好二个主体的位置和距离,教师的主导性要体现在导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发展训练上,要导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纪律、注意力、兴趣、意志、情绪情感、智力活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提高上。学生的主体性则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讨论和质疑,体验和表达,实践和操作,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自主这二个主体的积极性,才能实现学生最大的发展。3、师生对话和学生文本对话的关系语文教学离不开一篇篇的文章,稍用心的语文老师都会知道,真正会学语文的人应是会读书,能思考的,而思考的过程,便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过去满堂灌的语文教学野蛮地剥夺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权利,而只是把教师的阅读思考强加给学生,这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提出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是一种教育进步,老师们开始关注自己的教育对象,开始在课堂上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然而我们看到的却又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满堂灌忽而变成满堂闹,师生对话多了,学生活动多了,课堂热闹起来了,读书声却少了甚至不见了。学生们感兴趣的是老师设计的一个又一个活动,一个又一个探究性的问题,而课本却被弃之一边。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在给予学生民主互动的同时是否又剥夺了他们阅读思考的权利呢?新课程理论提倡互动学习,然而我们是否将互动单纯地理解成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呢?笔者认为,所谓互动,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该凭借教材这个载体,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言语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意义。在敞开心灵的真诚对话中,品尝教材的滋味,呼吸教材的气息,把握教材的价值,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在乐趣,享受灿烂丰富的文化精神。在这过程中,师生互动,学生间的交流活动仅为一种手段,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完成阅读与思考的任务,语文教学的过程应该是教师研究文本,完成与文本的首次对话与交流,并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设置生动的教学情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活动,使学生走入文本最终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交流并获得知识、能力以及情感上的升华的过程。这当中,默读、朗读、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情感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架空文本,仅凭粗略的阅读印象就进行没完没了的讨论,看似热闹,形似生动,其实是粗浅、浮躁的教学行为。4、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展示课,似乎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没有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就不能算是一节完美的课。有的老师要准备一节公开展示课,首先考虑的是哪一节课做课件方便,哪些素材好找,利于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倒是把钻研教材、设计教学过程等备课内容放在了制作课件之后;有的老师为了让课件更漂亮,把课件的背景做得花里胡哨,学生在课堂上纯粹是欣赏风景,心思根本不在教学内容上。其实,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教学手段而已,内容与手段,孰主孰次,不言自喻。诚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极大地丰富了课堂内容,拓展延伸了教学空间,同时,运用集音响、文字、美术、动画、影视等于一体的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既可化抽象为形象,有利于突破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又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高效性。但是,多媒体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的,首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为了操作课件,组织课堂教学,只能拘于三尺讲台,而不能走到学生之中,减少了亲和力,无形中疏远了与学生的关系,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另外,教师围绕课堂教学设置问题在学生思考或探究后答案会在屏幕上显示,所以有时学生因怕回答错了或因知道屏幕上最终会显示参考答案而不愿主动思考问题,等着接受屏幕上所传达的信息,这样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使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一种借助于高科技的变相的满堂灌。此外,插图、动画或影片容易让学生分心,关注课堂之外的东西,出现舍本逐末的现象。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同一个读者,反复品味揣摩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这段文字,心中的林黛玉也会有所变化。这正是语言的模糊性和富有魅力的体现。如果播放电视连续剧,让演员的形象来代替语言的描述,那就大为逊色了。由此可见,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是利弊共存的。我们要扬长避短,一方面要利用多媒体的优点为语文教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尽量避免它的缺点带来的不良后果。多媒体教学只能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辅助手段,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代替教师进行全程教学。因此,笔者建议在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最好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制作一些花费精力少、内容简单、短小精悍的课件。这样在应用时不但能够灵活自如,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而且也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知能力,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达到传统语文教学无可企及的教学效果。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教学设计作为教师对新课程实施的设想、计划、方案,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实践的起点,是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桥梁。为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以课改新理念为出发点的观念,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地避免那些不该出现的错误倾向。1、《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组编)3、《新课程的教学实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