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怎样开展教学活动 详细�0�3

如题所述

浅谈历史课堂怎样开展教学活动[基础教育教学] 房小娟 约3240 字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不断的涌现。而在新的教学理念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教学正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旧课程过于注重历史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强调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要实现三维目标、发展学生个性,就势必要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即是创新的一种。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应如何开展教学活动来取得实效呢?本文在实践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 关键词历史课堂 教学活动 误区 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中学历史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我国未来人才培养和国家的全面建设和发展进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 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也在逐渐地深入发展,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当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越来越受到重视,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举办历史故事会、编演历史剧、知识竞赛、编辑历史小报、动手制作教具、举办历史文物展览、参观历史遗址等等,花样层出不穷。新的教学理念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活动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为目的,正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由于活动教学引入课堂,过去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带来的消极影响,比如学生对学习历史没有兴趣,认为历史只是一门可学可不学的学科,认为学习历史不需要思考只要记忆就可以“背多分”,这些情况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在活动教学取得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大家对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认识和设置还存有许多误区和问题,甚至于不少地方出现了,学校人为规定历史课堂上必须挪出多少时间来组织学生活动的现象。经过笔者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和观察,存在的问题主要归结为三个方面: 1 过分重视活动本身,忽视学生的思维活动 这一点也可以表述成为了活动而活动,忽视学习知识这一主要目的。 现在历史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上,如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阅读、讨论、回答问题等,与教师的讲授及其它教学方式进行恰当的组合, 就可以设计出不同风格的课堂教学样式。并且,“从活动本身来分类,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动手活动;一类是动脑活动。虽然这两类活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各自又带有很强的独立性,在本质上也具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相互替代。”对于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历史教学实践中不可以把它二者随意混淆。基于以上要求,教师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学生的活动时,就必须依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在这两类活动中进行科学的选择和恰当的运用。众所周知在历史课堂上,学生的思维活动才是活动的核心部分,因此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动手活动应该是为学生动脑,也就是思维活动的展开服务。 在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上,很多所谓的学生活动,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形式,并且有逐渐向模式化方向发展的倾向。其中特别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有不少这样的实例正被当作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范例而加以推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开展的学生活动,能够有益于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而不是纯粹为了活动而活动。还有一点也要注意,在历史课堂上调动学生动手活动要遵循适度原则,要和教师的讲解及其它教学方式方法相互配合。教师应该给予详细的点评,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和纵向联系。 历史这门课是一个非常讲究前后连贯性的学科,一味强调活动,忽视学生在活动中对于问题的思考与解决,忽视讲解,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链的断裂,这和过去的“一言堂”同样不可取。同时,这种纯粹为了教学方式创新而活动的教学活动,已经流于表面,失去其实效了。 2 教师备课不充分,课堂控制力低 教师准备充分,有能力掌握课堂控制权,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但是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由于对活动气氛和发展情况的预期失误和活动前准备不足,导致无力控制课堂气氛, 出现放得出、收不回的尴尬局面。在课堂上既要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要使活动的开展不偏离主题,操作起来是有一定的困难。 在中学实习时,我曾遇到过这种情况。那位老师规定每堂课上课前用五分钟时间,由学生先讲一个与本课有关的小故事。结果班上部分同学性格活泼口才极佳,讲的故事引人入胜,超过五分钟。再加上别的同学总是会进行辩论,这就导致这位老师的课常常被占用超过十分钟, 当然也无法完成一课时本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这就是教师本身的课堂控制能力的问题,需要教师进行反思和改进。 此外,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还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有一次去听一位年轻老师上《鸦片战争》这一课,她没有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通过表演历史短剧的形式。(下转第181 页)(上接第178 页)安排两个同学做讲解员,其余同学分组表现其中的一段。这一课被她编成了几段短剧,由林则徐上书道光帝这一幕开始,然后随着林则徐的述说切换到英国大量走私鸦片以及鸦片战争带来的危害,接下来依次是虎门销烟、英军入侵,直到英军抵达南京下关江面,签订南京条约。从她的设想看来这节课确实新颖有吸引力,但是在实际操作的时候,却因为准备不充分,屡屡出错, 整堂课支离破碎。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课堂教学活动朝预期的轨迹发展,为了学生在活动中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就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周密的设计,讲知识点合理地镶嵌进活动过程中,这样的一堂既有趣又达到灌输知识目的的活动课,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境界。 3 活动设计缺乏针对性、启发性 教师设计活动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娱乐性和气氛,必须要明确进行学生活动的目标,即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寓教于乐,在活动中领悟知识。具体来看主要有三个要求, 即针对性、启发性和科学性,符合这两个要求的教学活动才是成功的。 首先,所谓针对性是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在设计活动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活动流程,还要针对历史教材的实际,譬如针对历史事件爆发的背景和意义,针对历史人物的功与过等涉及教材重难点的地方。同样以上文《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关于鸦片战争背景的场景设计还是不错,顾及到了教材的重点。除了针对教材之外,还要针对学生,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疑问和实际水平。比如课堂问题讨论,如果教师提出超出学生知识储备的问题,必然造成“冷场”,或者出现“胡答乱猜”的情况,拖延教学进度,影响课堂效果。 其次,所谓启发性是指教学活动的设计应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最简单的课堂问题讨论为例,教师不能过多地设计学生回答“是”与“不是”这种简单的问题。或者是提出来的问题只需学生复述教材上的某段内容就可以解决。这将会限制学生的创造新思维的发展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诸如围绕“结合苏联社会经济改革失败和中国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就,对比分析其原因,并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这种开放式、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开展活动,会取得更好的成效。 总的说来,笔者是支持在历史课堂上加强学生的活动的。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学过程中大量学生活动的增加,符合青少年时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大大改变了过去历史教学中教师注重说教、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许多历史课堂上的学生活动确实存在着明显局限,在我们实施“学生活动”这一教学模式时,往往过分注重形式的花哨,而忽视了教学的实效,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马卫东.谈谈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中几个热点问题的认识[J].历史教学,2002(1):25-28.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