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人认为是君子就该远离厨房,我想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越详细越好!

如题所述

有句古话:君子远庖厨。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指:君子应该远离杀生做饭的地方。
  除字面意思外,还有一种意思:在庖厨里忙活的人不应该是君子。因为厨师大多是屠夫,要杀鸡杀鸭的,不是文明人应该做的。君子应该衣冠楚楚,面含情眼含笑,手里拿的是书,嘴里说的是四书五经,不是屠夫那样粗衣油垢,眼有凶光,手里拿着刀子,嘴里念叨着这只肥那只胖。
  于是,君子是文明人,屠夫是粗俗人,文明与粗俗就这样很简单的区分了出来。人们向往文明人,对粗俗者不屑一顾。并由此让那么多不文明的人,也会找件美丽的衣服,把自己打扮成楚楚动人样,装个文明人。
  所以,远庖厨者定是君子。
  现代人里不会做饭的人就爱这样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2
君子远庖厨

【原文】

齐宣王①问曰:“齐桓、晋文②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③,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④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⑤?’对曰:‘将以衅钟⑥。’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⑦,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⑧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⑨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⑩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⑾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⑿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⒀也。”

【注释】

①齐宣王:姓田,名辟疆。齐威王的儿子,齐泯王的父亲,约公元前319年至301年在位。 ②齐桓、晋文:指齐桓公、晋文公。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是春秋时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春秋时晋国国君,姓姬,名重耳,公元前636至前628年在位,也是“春秋五霸”之一。 ③无以:不得已,以同“已”。 ④胡龁:人名,齐宣王身边的近臣。 ⑤之:动词,去,往。 ⑥衅钟:新钟铸成,杀牲取血涂抹钟的孔隙,用来祭祀。按照古代礼仪,凡是国家某件新器物或宗庙开始使用时,都要杀牲取血加以祭祀。 ⑦觳(hu)觫 (su):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⑧爱:吝啬。 ⑨褊(bian):狭小。⑩异:动词,奇怪,疑怪,责怪。 ⑾隐:疼爱,可怜。 ⑿无伤:没有关系,不要紧。 ⒀庖厨:厨房。

【译文】

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在春秋时代称霸的事情,您可以讲给我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称霸之事的,所以没有传到后代来,我也没有听说过。大王如果一定要我说。那我就说说用道德来统一天下的王道吧?”

宣王问:“道德怎麽样就可以统一天下了呢?”

孟子说:“一切为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样去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够阻挡了。”

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吗?”

孟子说:“能够。” 宣王说:“凭什麽知道我能够呢?”

孟子说:“我曾经听胡 告诉过我一件事,说是大王您有一天坐在大殿上有人牵着牛从殿下走过,您看到了,便问:‘把牛牵到哪里去?’牵牛的人回答:‘准备杀了取血祭钟’。您便说:‘放了它吧!我不忍心看到它那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到处死刑一样。’牵牛的人问:‘那就不祭钟了吗?’您说:‘怎么可以不祭钟呢?用羊来代替牛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宣王说:“是有这件事。”

孟子说:“凭大王您有这样的仁心就可以统一天下了。老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认为您是吝啬,我却知道您不是吝啬,而是因为不忍心。”

宣王说:“是,确实有的老百姓这样认为。不过,我们齐国虽然不大,但我怎么会吝啬到舍不得一头牛的程度呢?我实在是不忍心看到它害怕得发抖的样子,就像毫无罪过却被判处死刑一样,所以用羊来代替它。”

孟子说:“大王也不要责怪老百姓认为您吝啬。他们只看到您用小的羊去代替大的牛,哪里知道其中的深意呢?何况,大王如果可怜它毫无罪过却被宰杀,那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宣王笑者说:“是啊,这一点连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一种什么心理了。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才用羊去代替牛的,不过,老百姓这样认为,的确也有他们的道理啊。”

孟子说:“没有关系。大王这种不忍心正是仁慈的表现,只因为您当时亲眼见到了牛而没有见到羊。君子对于飞禽走兽,见到它们活着,便不忍心见到它们死区;听到它们哀叫,便不忍心吃它们的肉。所以,君子总是远离厨房。”

【读解】

孟子到底是从“望之不似人君”的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还是先到齐国,随后才到魏国见梁惠王,这已经成了历史公案,学者们各有考证。我们姑且按《孟子》书的顺序,认为孟子是从梁襄王那里出走后才到齐国拜见齐宣王的罢。

齐宣王虽然不像梁惠王那样一开口就问“何以利吾国?”也不像梁惠王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口气更大地问“天下恶乎定?”而是很委婉含蓄地向大学者孟夫子请教历史问题:“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但实际上,他所关心的仍然是同一个问题:如何称霸天下?因为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代都是靠“霸道”而称雄天下的。殊不知孟子所奉行的是反对霸权主义的儒学,不讲“霸道”而讲“王道”。也就是不讲武力,靠军事力量,靠战争称霸天下,而讲用道德,靠教化的力量,靠仁政统一天下,使天下人心归服。所以,孟子也就直言不讳地说:“您要问霸道,那我就不懂得。您要对王道感兴趣的话,我倒可以说一说。”好在齐宣王也还通泰随和,管他霸道、王道,只要是能称雄天下就行,也就与孟子一问一答地探讨起来了。

孟子依然用的是他一贯的手法,就是开心理医生诊所,从心理分析入手去抓住对方,自己掌握主动,剥茧抽丝,层层推进,迫使对方落入自己观点的觳中。这一段“君子远庖厨”的心理分析,是典型的孟子手法,精采绝伦,切中要害。它所起的作用,就是唤醒齐宣王内心“不忍”的仁慈之心。只要这种仁心被唤醒,下面的事情,什么王道啊,仁政啊,就统统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那不过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罢了。

所谓“君子远庖厨”,不过说的是一种不忍杀生的心理状态罢了。也就是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心理,因为他亲眼看到了牛即将被杀的样子而没有亲眼看到羊即将被杀的样子。“眼不见为净”,所以君子远离宰鸡杀鸭的厨房。

至于“君子远庖厨”这句话,则不是孟子的著作权,而是出自《礼记。玉藻》:“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也就是说,凡有血气的东西都不要亲手去杀它们。汉代贾宜在《新书.礼篇》中引述了孟子的话后说》:“故远庖厨,仁之至也。”把“君子远庖厨”作为仁慈的品德加以提倡,这倒也是符合孟子的原意的。

问题是,后世有不少人曲解了“君子远庖厨”这句话里的合理内核,也就是那种“不忍”之心,而片面轻率地说君子应该远离厨房,以此作为自己偷懒不下厨房的借口。这正如南怀谨先生已经很幽默地指出:“近代的年轻人,当太太要他到厨房里帮个小忙的时候,他就拿这句话来做挡箭牌。太太请原谅!孟老夫子说的,‘君子远庖厨’,我要做君子,你的先生不能是小人哪!于是坐在客厅沙发上看电视,等太太把热腾腾的菜饭端来。”(《孟子旁通》)

不过,南怀谨先生的笑谈指出的只是一种情况。以我们今天见得更多的家庭状况来看,君子先生们“远庖厨”的时代似乎已远,宰鸡杀鸭无所不为了。当然,肉还是照食不误!”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都是成了迂腐。

仁还是不仁呢?

那也只有等孟老夫子转世再来作心理分析了罢。

--------- ----------我要上首页的推荐书籍,求票了。为了保证大家的权益我开始就没上VIP,只求票了。-----------------

不为与不能

【原文】

王说⑴曰:“《诗》云⑵:‘他人有心,予忖度⑶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⑷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⑸’,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⑹’,而不见舆薪⑺,则王许⑻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⑾。天下可运于掌⑿。《诗》云⒀:‘刑于寡妻⒁,至于兄弟,以御⒂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权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⒄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⒅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注释】

⑴说:同“悦”。  ⑵《诗》云:引自《诗经.小雅.巧言》。 ⑶忖度:猜测,揣想。 ⑷戚戚:心有所动的感觉。 ⑸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 ⑹秋毫之末:指细微难见的东西。 ⑺舆:车子。薪:木柴。 ⑻许:赞许,同意。 ⑼形:情况,状况。 ⑽太山:泰山。北海:渤海。 ⑾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都作动词用,老:尊敬;幼:爱护。 ⑿运于掌:在手心里运转,比喻治理天下很容易。 ⒀《诗》云:以下三句引自《诗经.大雅.思齐》。 ⒁刑:同“型”,指树立榜样,做示范。寡妻:国君的正妻。 ⒂御:治理。 ⒃权:a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 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

【译文】

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用救助燕 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 天下的,商汤就是。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 国的。《尚书》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 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 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 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 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 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一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 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 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 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代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 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 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 宗庙,抢走他们宝器,这怎么能够使他们容忍呢?天下各国ou):缠结。牖 (you):窗子;户:门。③下民:民义同“人”。这里的诗句是以鸱鸦 (一种形似黄雀而身体较小的鸟)的口吻,其巢在上,所以称人为“下民”。 (7)般(pan):乐。怠:怠情。敖:同“邀”,指出游。(9)《诗》云:引 自《涛经·大邪·文王》。③永:长久;言:语助同,大义。配:合。命: 天命。 (10)《太甲》《尚书》中的一篇。(11)违:避。(12)活:“逭” (huan)的借字,“逃”的意思。

【译文】

孟子说:“仁就光荣,不仁就耻辱;现在的人既厌恶耻辱却又 居于不仁的境地,这就好像既厌恶潮湿却又居于低洼的地方一样。 假如真的厌恶耻辱,那最好是以仁德为贵,尊敬读书人,使有贤 德的人处于一定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的职务。并且趁国 家无内忧外患的时候修明政治法律制度。这样做了即使是大国也 会畏惧你。《诗经》说:‘趁着天晴没阴雨,剥些桑树根上皮,补 好窗子和门户。现在你们下面人,有谁还敢欺侮我?’孔子说: ‘写这首诗的人很懂得道理呀!能够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谁还敢欺 侮他呢?’如今国家没有内忧外患,却趁着这个时候享乐腐化,这 是自己寻求祸害。祸害和幸福都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诗经》说: ‘长久地与天命相配合,自己寻求更多的幸福。’《尚书·大甲》说: ‘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说 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

孟子的本意是规劝当政者施行仁政,可他指出的“恶湿居 下”现象却是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比如说,抽烟是损寿的,酗酒是要误大事的,睡懒觉也是不 利于健康的。至于赌博可能倾家荡产,**可能患“爱得死”(即 通译“爱滋”,但“爱得死”却译得更为深刻而大家都知道的。

厌恶损寿,厌恶误事,厌恶不健康,更厌恶倾家荡产、“爱得死”……

可就是要抽烟,喝酒,睡懒觉……

谁还会想起“未雨绸浮”或“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 可活”这些格言警句呢?

个人生活中的小事有这样的现象,国家行政上的大事也完全 可能有这样的现象发生。所以孟子苦心提醒大家,既然厌恶潮湿, 就不要自居于低洼的地方;既然厌恶耻辱,就不要自居于不仁的 境地。说到底,还是要求当政者实施仁政。这才是孟子政治学说 中万变不离其宗的主题。

--------- ----------我要上首页的推荐书籍,求票了。为了保证大家的权益我开始就没上VIP,只求票了。-----------------

政策开放,国家兴旺

【原文】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 其朝矣;市,廛而不征①,法而不廛②,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 于其市矣;关,讥而不征③,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 耕者,助而不税④,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廛,⑤无夫 里之布(6),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7)矣。信能行此五者,则 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未 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8)也。然 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①廛(Chan):市中储藏或堆积货物的货栈。征:征税。②法而不廛: 指官方依据法规收购长期积压于货栈的货物,以保证商人的利益。③讥 而不征:只稽查不征税。讥,查问。④助而不税:指“耕者九一”的井 田制只帮助种公田而不再收税。⑤廛:这里指民居,与“廛而不征”的 “廛”所指不同。(6)夫里之布:古代的一种税收名称,即“夫布”、“里 布”,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土地税、劳役税。(7)氓:指从别处移居来的移民。 (8)天吏:顺从上天旨意的执政者。这里的“吏”不是指小官

【译文】

孟子说:“尊重贤才,使用能人,杰出的人物都有职位,那么, 天下的士人都乐于在这样的朝廷担任一官半职了;在市场上提供 储货的地方却不征税,把滞销的货物依法收购不使积压,那么,天 下的商人都乐于在这样的市场做生意了;海关只稽查而不征税,那 么,天下的旅客都乐于在这样的路上旅行了;种庄稼只按井田制 助耕公田而不再征税,那么,天下的农民都乐于在这样的土地上 耕种了;居民区没有额外的土地税和劳役税,那么,天下的百姓 都乐于成为这里的居民了。真正能够做到这五点,就连邻国的百 姓都会把他当父母一样仰慕。如果有谁想率领这些百姓来攻打他, 就好比率领儿人去攻打父母,自有人类以来就没有成功过的。使 这样,他就今天下大改了。天下无敌的可叫做‘天吏’。做到了 这个程度还不能够应天下归服的,是从来没有过的。’”

【读解】

这一章实际上是孟子与齐宣王对话中关于“发政施仁”(《梁 惠上》1.7)内容的进一步展开。

我们从他展开的描述中,看到的走一幅开放的治国蓝图: 从干部政策到商业、农业、城市居民、海外关系等各个方面, 无不以开放的姿态来处理。

开放则得民心.得民心则国家兴旺发达。

古代已是如此,当今更是必然的趋势。

当然,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关于用人,关于税收(商业 税、关税、农业税、城市人口上地占用税等等),恐怕都还有很多 地方不能尽如人意。这里面错综复杂的原因是非常之多的,需要 专题研究。其中根本的一条恐怕还是理论与实践的冲突。一方面, 理论毕竟含有很多理想的成分;另一方面,治理一个国家(甚至 一个地区)绝非纸上谈兵那样容易,其中千头万绪的矛盾,千丝 万缕的纠葛,非个中人绝难有所体会。

尽管女。此,我们也不能不认为孟子在这里所描绘的开放蓝图 是诱人的。尤其是在他所处的那个战火纷飞、兵祸不断的时代,如 果有哪一个君王真能够做到实践他的这一系列规划,那的确是非 常难能可贵的。当然,是不是真能像他所说的那样行之有效,甚 至达到“无敌于天下”的理想程度,那又另当别论了。

当今之世,改革开放,孟子的这一幅理想蓝图倒正好可以作 为我们的借鉴。

--------- ----------我要上首页的推荐书籍,求票了。为了保证大家的权益我开始就没上VIP,只求票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见孺子将人于打,皆有怵惕 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④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⑤于乡 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恻隐之心,仁之端(6)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 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 刚端于我(7)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达。苟 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注释】

①不忍人之心;怜悯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③怵 惕:惊惧。侧隐:哀痛,同情。④内交,内交即结交,内同 “纳”。⑤要(yao)誉:博取名誉。要同“邀”,求。(6)端:开端,起 源.源头。(7)我:同“己”。(8)然,同“燃”。(9)保:定,安定。

去这看(((((((( 四书五经合集-四书之《孟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