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写一篇袁枚的《马嵬》这首诗的赏析文章

阅读袁枚的《马嵬》,运用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分析这首诗的思想内容,写一篇赏析文章,不少于800字。谁会的帮帮忙啊 急用啊 不关多或少 一定帮你加分啊,,谢谢拉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不知引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诗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宠幸杨贵妃而造成政治悲剧的同时,也表达了对二人爱情悲剧的同情。袁枚此诗却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将李、杨爱情悲剧放在民间百姓悲惨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审视,强调广大民众的苦难远非帝妃可比。《长恨歌》和《石壕吏》是为人所熟知的著名诗篇,其创作背景均为安史之乱。它们一以帝王生活为题材,一以百姓遭遇为主旨,恰好构成鲜明的对照
  《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0-13
驳袁枚《马嵬》
前几天学到一篇每周一诗《马嵬》,心里很气愤。细细读读,发现其中许多内容是对白乐天极大的不公——班里人尽皆知我是喜欢白诗的,所以我就借此发挥一下,发泄发泄心中的不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诗:
莫唱当年长恨歌,
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
泪比长生殿上多!
下面是赏析:
提到马嵬,我们自然会想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诗句:"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当年安禄山攻破潼关,唐玄宗带领杨贵妃等从长安匆忙出逃。到了马嵬坡,因"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为平息众怒,唐玄宗不得不处死杨贵妃。杨玉环显然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提到长生殿,我们当然不忘"白诗"里写到的当年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此的山盟海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无限悲伤。"白诗"中也有描写:"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天长地久有尽时,此恨绵绵无绝期。"在白居易笔下,李杨二人的爱情悲剧是多么值得人们的同情啊!可袁枚持相反看法,他劝人们"莫唱当年长恨歌。"他是有参照物的:"人间亦自有银河"(这里讲的"人间"显然是指宫廷外的劳苦大众。)不作"纵比"(即用后人眼光看前人)吧,也可横比嘛(即在唐代自比),唐代里就有不少平民百姓的爱情悲剧!此时,袁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个与白居易同代的大诗人杜甫的《石壕吏》一类关心民瘼的名篇。在《石壕吏》一诗里,山村老翁与老妇的"二男新战死",又见"有吏夜捉人"的抓兵拉夫。至使"老翁逾墙走",老妇又被官兵抓去"从军"的悲剧。袁枚哀叹:《石壕吏》里"夫妻别"一类痛苦的眼泪远比帝王妃子的所谓爱情悲剧里的泪水要多得多!在袁枚看来,老百姓的苦难比帝王妃子们的所谓爱情悲剧更值得人们同情!袁枚把眼光投向老百姓中的"银河",为老百姓的苦难鸣不平,表现了一个正直文人的优秀道德品质。
  再看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杨本是李隆基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中,他先转了弯让杨玉环出家当女道士再纳进宫,将儿子的情人一下子变成了自己的老婆,不说乱伦,至少也是一件很尴尬的事,何以值得歌颂!
  读了袁枚的"莫唱当年长恨歌",笔者作为普通百姓的一员也想向当今的文艺家们提一个请求:应多多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多写些反映百姓们的快乐、疾苦、企望、想法的文艺作品。宫情戏少演一些,帝王妃子们的爱情纠葛呀、大款大腕们的三角多角恋爱呀少花些笔墨吧!这是社会主义时代一个文艺家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封建时代的文人袁枚都能做到,何况今天呢?
尽管有点多,但这是我看到过的比较好的版本了。这篇评论就写得非常没有水平。下面是袁枚的介绍: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他活跃诗坛60余年,存诗4000余首,基本上体现了他所主张的性灵说,有独特风格和一定成就。他有少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歌,如《苦灾行》、《征粮叹》等。但袁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是抒写性灵,表现个人生活遭际中真实的感受、情趣和识见,往往不受束缚,时有唐突传统,在艺术上不拟古,不拘一格,以熟练的技巧和流畅的语言,表现所感受到的思想体会和所捕捉到的艺术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灵巧的艺术风格。其中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两类:即景抒情的旅游诗和叹古讽今的咏史诗。…………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当然,介绍一位人物,自然要从他的成就以及好的一面说起,所以这篇介绍无可厚非。
第2个回答  2013-10-13
马嵬
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赏析】

 本篇选自《小仓山房诗集》。袁枚(1716-1797), 字子才, 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四年进士,曾知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等县。40岁辞官,在江宁小仓山筑随园。主张诗歌抒写性情,是“性灵说”首倡者。《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陕西候补官缺,路过马嵬驿所作,共4首,此选其二。另有一组同题,亦四首。袁枚与爱妾分别,远赴陕西,实属身不由己,联想到白居易《长恨歌》所写李杨情事,认为百姓的生离死别不胜枚举,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同情
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著作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16卷及《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子不语》10卷;随园食单1卷;散文 ,尺牍,随园食单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