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年间甘肃白狼是谁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2-28
  其实白狼不是甘肃人,只不过,他在甘肃活动过,势力范围很大,波及到湖北、河南、安徽、陕西、甘肃等省。
  在袁世凯将革命党、国会议员等收拾得妥妥当当的时候,突然中原闹起了白狼之患。当然,白狼不是狼,是人,他的名字叫白朗。

  白朗是河南宝丰人,1873年出生。幼年曾读书年余,据说原是第六镇统制、革命党吴禄贞的参谋,吴禄贞遇刺后便愤然落草为寇,后来竟然声势日盛,白朗也被误呼为“白狼”;以至于原名倒不为人知。不过,这是传闻,当不得真;也有人说白狼本名白瞎子,其实是一个半文盲的农民,曾在清朝的巡防营中当过兵,据说枪法很准,他见清室衰亡,群雄并起,也就乘机拉杆起事,渐成规模,想做一番大事业,算得上是一个草莽英雄(这倒有几分真实)。民国嘛,本就是英雄辈出的时期,管他草莽不草莽,张作霖、张宗昌不也都是草莽出身?

  说起白狼这事,要按正统说法的话,其实是民国后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要论起其兴起方式与战法的话,则与之前的捻军、幅军等颇为相似。一般来说,这种农民起义一般发源与各省交界、土地贫瘠、天灾频频的黄淮地区,如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山东西北部、河南西南部等,而社会背景往往又是官府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之时。

  由于黄淮平原一带地区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困苦,由此产生的民风十分强悍(非强悍无以为生),穷人一旦求生不得,往往纠众打家劫舍,俗称“拉杆”,为首的称“杆首”或“架杆”。在天灾之年,经常会有大股匪徒(或称杆匪)成群结队的前去外地打家劫舍,甚至绑架人质,勒索财物。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匪徒多是在农闲之时由一些惯匪组织起来的,而农忙之时往往都是些本分的农民。

  譬如太平军兴起时的幅军,最初被人称为幅党,兴起于苏北地区,后转入鲁南山区。幅党开始的时候多则数百人,少则数十人,成员主要是些无地农民、被裁汰的兵勇、盐贩等,这些人昼散夜聚,常称“杀富济贫、替天行道”,有梁山好汉之遗风。幅军发起之初以索取金银财帛为目标,他们外出攻打地主围寨叫“做买卖”,称“出征”为“打粮”,被捉住的财主或者官员,均可以用钱赎回。有意思的是,这些人在出发前都要屠牲祭旗并叩头祷告:“天老爷,地奶奶,俺到北方做买卖,不管挣钱不挣钱,但愿人马回来全”。

  捻军也是一样,最开始的时候被人称为捻党,所谓“捻”,便是“一伙人”的意思,民间也称之为“捻子”。捻子当时主要表现为民间秘密结社的形式,小捻子十几或者几十个人,大捻子则有数百人不等。在太平军北伐后的大好形势下,捻党也就逐渐转变为捻军,开始攻城拔寨,流动作战,并具有了相当的战斗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黄淮地区也有许多自发的地方武装来抵御这些流民杆匪的袭扰,譬如长枪会、大刀会等,他们往往在地主或者地方上有势力之人的组织下,守寨自卫,结团自保。在与这些流窜的杆匪斗争中,长枪会、大刀会之类的组织也会壮大,但他们一般以保境安民为目的,并不会演变成历史上的流军。

  白狼在最鼎盛的时候,一‘杆’也有万余人,来如急风,去如骤雨,一度横行五省,攻城而不守城,一如当年黄巢、捻军的战法。这种战法,虽然组织不是特别严密,武器也未必先进,但其来势极为可怕,如同潮水一般,驻守各地的少量官军往往都不是他们的对手,倘若城墙不够坚固,也只能暂行逃避,不然只能送死。而这些流军,往往也专拣软柿子捏,一般不会纠缠于围攻固守之城。流窜作战的好处在于,一旦得势,往往附和者蜂起,声势浩大;而一旦战败,又没有强人领袖的话,徒从者往往又星散而去。

  民国初年,河南西部一带遭受天灾,流民甚众。据当时官方记载:1912年5月间,仅宝丰、鲁山、临汝一带便有杆首二十四人,这些人少的有二三十个,多是上百人,而且都有快枪几十把。白朗从巡防营回到家乡之后,便也“拉杆”起事,并很快成为当地知名的绿林头目,基地就在舞阳县母猪峡一带。据说,白朗曾将宝丰县长的儿子劫去勒赎,索得新式五响钢快枪十支,由此挖得第一桶金。民国元年后,白朗又打出“打富济贫”的旗号,并趁着清朝覆灭的时机广泛吸纳了那些被裁的士兵、游民、饥民等,势力大振,周围的一些杆首如李鸿宾、宋老年、丁万松、宋一眼、王心传等人也纷纷归附,听其指挥。

  到1913年春的时候,白朗的人马已经达到二三千人,而且是时聚时散,飘忽无定,聚则成军,散则为民,令官军十分头痛。由于队伍混杂,耳目众多,白朗的人马往往在官军派兵围剿之时散去,等到其收兵的时候却突然聚合,给予官军致命的打击。

  最开始的时候,袁总统听说白狼不过是一杆悍匪,只需派出少量军队即可一鼓荡平,何必大做文章。但他那不争气的表兄弟、河南都督张镇芳却接二连三地发来告急电,说这股悍匪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官军被他们引得晕头转向,以至于本省兵力不足以追剿,要求袁世凯增兵协助。

  不错,白狼军的战法的确是飘忽如风,有人说他们骑白马、着白衣,每天行军一百二三十里,避实就虚, 一般不打攻坚战,所谓“兵来匪去、兵去匪来”, 令官军防不胜防。等到官军调集兵力的时候,白狼军却又不知去向。

  二次革命爆发后,北洋军精锐南下镇压革命党人,中原一带十分空虚,这给了白狼军一个发展的好机会。据称,当时黄兴还曾写信给白朗,让他进攻湖北,以配合讨袁军作战,只可惜所派信使在开封被捕杀,信未送到。白朗对当时的形势也颇为了解,他当时也曾以“抚汉讨袁司令大都督”的名义发布了一个六言告示,怒斥袁世凯“假作民国扬名”,俨然有北方讨袁之势。

  在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派赵倜增援河南,当时进入豫西的总兵力达到三万人。在北洋军队大军压境的情况下,白朗并没有坐等挨打,而是迅速跳出包围圈,向官军防守薄弱的地方进击。1913年12月下旬,白狼军急速南下,到泌阳附近后却又突然东进,并于1914年1月初越过京汉铁路,在1月中旬连续攻下光山、光州和商城三座县城,在劫掠了一番后又继续东进。进入安徽境内后,白狼军于1月24日攻陷六安,2月6日又攻克霍山。由于连战连胜,白狼军不仅缴获了大批枪械子弹、战斗力得到明显增强外;而且各地会党和游民也都纷纷投奔而来,队伍扩大到四五千人。

  除了常用的游击战、运动战,白狼军的战法也颇有精妙之处,令人不可小觑。譬如在官军跟踪追击时,白狼军往往故意诱敌深入,他们一边退却,一边将抢来的银元或财物等故意扔在路上,等到那些贪财的官军士兵拾取钱财时,埋伏好的白狼军便突然杀出,将官军杀得落花流水。在攻城的时候,白狼军也很有一套,他们往往先派人去刺探城内虚实,如城内空虚可攻的话,便派出小股人马装扮成小贩或乞丐等分批混入城中潜伏,或策动城中的会党及守城士兵作为内应;等到布置妥当,白狼军的主力便长途奔袭而来,猛然间便兵临城下,令守军猝不及防,最终一举拿下。

  白狼军的一再胜利令袁世凯“龙颜大怒”,他随后便撤了张镇芳的河南都督,改由段祺瑞兼任。段祺瑞虽然看不起这些农民军,但也不敢怠慢,随后便亲赴信阳,召开豫鄂皖三省联席会议。在会议上,段祺瑞强调,不要急于将白狼军击散,而是要合围聚歼,消灭白狼军的有生力量,地点就放在于霍山、六安、霍丘之间。

  段祺瑞是陆军总长,在北洋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随后调集了二万多精兵强将前来助剿:除赵倜所率领的毅军八营外,又有王占元的北洋陆军第二师一旅、王汝贤和陈文运两个混成旅、皖军十营,拱卫军一团等。为了给北洋军树立军威,安徽都督倪嗣冲还亲自下令将弃城逃跑的六安知县枪毙,并通令皖北各县一律戒严,倘再失城池,定按军法严惩不贷。

  在北洋军四面包围之下,白狼军的活动范围日趋狭小,多次突围也都未能成功。2月下旬,白狼军与王占元部两次激战,这农民军毕竟干不过正规军,结果白狼军损失惨重。所幸白狼当机立断,他在将队伍化整为零、分为几股的同时,又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派出其中一路偷袭光州。等到北洋军前去援救光州时,白朗军则已经乘机跳出包围圈,并再次越过京汉铁路西进。可笑的是,当时设在信阳的豫南围剿司令部还在那里张灯置酒、大宴将士呢。

  白朗军越过京汉铁路后,于3月7日攻占鄂西重镇老河口,缴获了大量的武器弹药,并获得两门火炮。老河口当时号称湖北第三商埠,当地有不少外国洋行,譬如英美烟草公司、美孚洋行等,另外还有教堂、教会医院,白狼军不管洋人不洋人,通通给予了国民待遇,加以大肆抢掠,令洋人损失惨重,还有一名挪威医生因拒绝为白狼军士兵作手术而被杀。老河口被占后,令列强极为不满,这给袁世凯带来了极大的外交压力。

  白狼军在老河口休整三天,随后又打出了“公民讨贼军”的旗号(又称“扶汉军”),据说当时还有不少革命党人也加入了白狼的队伍。三天后,白狼军继续北上,3月14日再次攻克入陕西门户荆紫关,随后又接连攻克商南、武关、龙驹寨(今丹凤)、商县等地,陕西都督张凤翙被打得狼狈不堪,唯有困守西安并向袁世凯连连告急,乞求派兵协剿。

  张凤翙不属于北洋系统,袁世凯正好乘机派北洋军进入陕西。随后,袁世凯的亲信陆建章被任命为为“西路剿匪督办”,赵倜为会办,分别率领北洋第七师和毅军进驻西安,而其他各军这继续尾追堵截白狼军。

  白狼军进入陕西后,并没有进攻西安的打算,而是折入渭南一带,连克武功、乾县等地,一路上势如破竹,直至在醴泉县附近与陕军陈树藩旅激战两日,这一仗白狼军吃了大亏,折损了上千人。所幸当地哥老会前来归附,白狼军暂时得到了补充,随后进入甘肃境内,并一度攻下秦州(天水)。正当白狼军想取道徽县南下时,遭到川军的一再堵截,最终只得西向占岷县,破洮州,可惜在这里又被回民(马家军)杀败,白狼军再度折返陕西。

  屡受打击后,这时的白狼军兵员折损、士气低落,已经是今非昔比,而且北洋各军据守各口,严阵以待,白狼军陷入了困境。这次,白朗召集各首领开会,宋老年、李鸿宾等大首领居中,众谋士侍立左右,小头目散坐四周及门外。白朗扫了各位一眼,说:“我们现在已经是骑虎难下,但又进退两难,各位兄弟说说,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谁的办法好,大家击掌为号。”

  谋士徐某说:“前清端郡王载漪发配在甘肃,可将他请了来,立他为王,还打宣统的年号,可收拢民心。”徐某说毕,鼓掌者稀稀拉拉,看来忠君爱国派无甚市场。白朗说:“满人当皇帝的时候,他仁义也好,暴虐也罢,都和我等无甚干系,不过他坐他的朝,我赶我的车,如今他们倒台了,我们也不必拿他们来充门面”。

  这时,大首领白瞎子高声叫道:“罢罢罢,请什么满人做什么王,还不如让大哥黄袍加身来得痛快!倘若事情搞成了,大哥便是洪武皇帝,哪怕搞不成,做个洪秀全也快活。”

  白瞎子话音刚落,一大半的小头目都在鼓掌赞成,唯独谋士中却无人响应。白朗见后,也不以为然的说:“我看我家祖坟也无甚热气,还是不做此等妄想的好。”

  这时,另一个谋士又献计道:“如今之计,莫过于入川。四川自古便是天险,易守难攻,可进可退,何不从长计议?”白朗听后,倒是颇为赞成,但那些小头目多是河南人,不愿远涉他乡,一个个都鼓噪起来,说:“去什么四川,去了还是要回来,倒不如现在就回家罢。”说罢,这些人起身便走,白朗连声呵斥,也没人肯听。这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5月末,白狼军返回河南,但一路上遭到赵倜等部北洋军的痛剿,损失惨重,等回到鲁山、宝丰一带时,队伍散为数股。8月初,白朗率数百人在鲁山县石庄一带时被张敬尧部发现,结果白朗在战斗中负伤,数日后死去。其他各杆听说白朗已死,也都先后瓦解星散。

  白狼军被剿灭后,袁世凯正好将失职的陕西都督张凤翙罢免,召入京中,改由陆建章接任陕西都督,陕西的军队也被整顿裁减,北洋第七师则编为第十五、十六两个混成旅(以贾德耀、冯玉祥为旅长),进驻陕西。由此,陕西也被纳入北洋系统。当年9月,袁世凯发布褒功令,封赵倜为德武将军,督理河南军务;张敬尧所部第二混成旅编为第七师,张升任师长。

  白狼之役,蔓延鄂、豫、皖、陕、甘五省,五十余城被攻陷,狼军扰,官军追,只苦了那些老百姓,兵锋所到之处,地方一片糜烂。据不可靠的传闻,中原一带在建国前还称逃避乱兵乱匪为“跑白狼”,武装自卫则称“打白狼”,恐怕就是白狼之乱的记忆吧。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