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达方式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14
诗歌20种常用表现手法   1.对比(对照)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该诗通过“春残”、“鸟稀”、“花尽”、“花飞”与“幽竹”的对比,突出幽竹的高尚精神。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今昔对比,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是色彩的对照;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通过对照写出作者的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反语)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运用反语,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4.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沈佺期《独不见》“卢家 *** 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 *** 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以声衬静,动静结合,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6.借古讽今   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借南朝暗讽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政策。   7.直抒胸臆   杜甫《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抒发了作者忠君报国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   8.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二首(其一)》“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绿荷有恨而背西风,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写出诗人之恨,流露出伤感不平之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展现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9.托物言志   王安石《孤桐》“明时思解愠,愿斫亓弦琴”,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亓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10.用典   裴迪《送崔九》“莫学步陵人,暂游桃源里”,借《桃花源记》中步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杜甫《江汉》“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11.比喻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将荷叶比作碧伞,生动形象,从而传达出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将平静的水面比作淡磨之明镜,写出水面的静态美。   12.拟人   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柳条藤蔓”用拟人化的“系”的动作挽留主人,从而表现主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作者把海棠写成了一个睡美人,突出了海棠的高洁美丽,以及作者对海棠的喜爱之情。   13.双关   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凉”字,既写出了身体上感受到的寒冷,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凄凉,一字双关。秦韬玉《贫女》“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既表达了对贫女的同情,又倾诉了自己终年劳心却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   14.反复   苏轼《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丏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春”字间隔反复,使词的音调明朗,突出渲染了春趣。   15.夸张   王维《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山之高远。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16.互文   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木兰诗》“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运用互文手法,使诗句语言明快,结构工整,声韵和谐。   17.设问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深长的亡国之愁苦。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运用设问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切的惜花之情。   18.烘托、渲染(有时用“侧面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用“怪禽”在旷野中的啼叫、落日斜照渲染山村外清冷甚至让人生畏的气氛。孟浩然《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诗人借西下的夕阳、昏暝的群壑、松际的月亮、风中的清泉等意象表现时间的暗中流动,渲染了越来越清幽的气氛,烘托出作者孤独的心境。李白《蜀道难》“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侧面写出山的高险。李白《听蜀僧濬弹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既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的状态,又侧面烘托出了琴声的魅力。   19.抑扬法(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人运用先扬后抑的手法鲜明地表现了统治者政治上的昏聩庸弱。纪晓岚的“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母亲”,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对婆娘及儿孙们的赞扬之情。   20.多角度描写   贾岛《暮过山村》“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从听觉上,数里外听到水声,以响衬静;从视觉上,直接写人烟稀少。王禹偁《村行》“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写出了晚山可爱,好景无限。 当然,这里总结的是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并非涵盖了所有的手法,如反问、比兴、象征、对偶、叠字叠词叠句、细节描写等就没有涉及。我们不妨在老师讲解或自己的复习中及时地查漏补缺。此外,需要注意的是,一首诗词往往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鉴赏时要进行全面分析,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有衬托,以冰雪衬托白梅之坚毅耐寒;有对比,用桃李对比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这需要根据试题的要求灵活处理。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编辑本段【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编辑本段【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编辑本段【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 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睢》《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 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 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迭、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 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 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 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 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 “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 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 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 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 *** ,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 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 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 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 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 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 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 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 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 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 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 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 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联翩的佳作.   1 修辞 比喻(重点) 排比 对偶 夸张 用典(重点) 反复 设问 反问(重点) 2 表达方式:A记叙(倒叙,顺序,插叙)(可忽略) B说明 (可忽略) C描写(细节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色彩,视觉嗅觉听觉触觉,想象,由远及近,由X及X ,欲抑先扬,欲扬先抑,以动衬静)(重点) D议论 F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乐【哀】景衬哀情,直抒胸臆)(重点) 3作用一般是 奠定氛围,交代背景,衬托心情,感情 //baike.baidu/link?url=1u9nivhxpPBvSRmNRaQmbMrAxWOvNkgo7UpgDwXBAjkkAVtPIODb4tU3HZ-kzv4qtIeogEaWj-UIUh7WDNBR2K 百度百科上有最详悉的,但是我是高三毕业生,以上这些是老师总结的,一般高考就背会这些,然后应用到做题上就足够了,当然诗歌题还有情感题,解析字词句,画面,对比两诗等各种题型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首先是字词、语句上的修辞技巧,种类很多,包括比喻、象征、夸张、排比、对偶、烘托、拟人、用典等等;从作品的整体上来把握它的表现手法时,就要注意不同文体的作品: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 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小说的描写手法、烘托手法、伏笔和照应、悬念和释念、实写与虚写等。 具体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白描、象征、衬托、渲染、对比、抑扬、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