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咨询与辅导》整理笔记 附思维导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5
参考书籍: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

买来金树人老先生这本《生涯咨询与辅导》已有些时日,翻开后感觉有些难读,没看几页就搁下了。

有幸在六月份参加了葛老师的生涯共读计划,看到有太多的同行大咖都在源源不断地输出、进步,大家抱团取暖,砥砺前行,我也像在这奔腾的洪流中不自觉地想跑着跟上队伍,“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的确如此,非常感谢葛老师组织这么有意义的共读群。赶在关门之前,献上这篇笔记,与大家分享,欢迎讨论。

读这本书的确是需要费一些时日,可以阅读的时间也是断断续续,今天才算真正通读完毕。书中有太多的经典语句和值得回味、深思的部分。整体的框架我以思维导图的方式附在文后,在此主要谈一些自己有感触的部分:

这是本书开篇写的话,也是最有感触的部分。一个人如果看不到未来,就像一直在开车却没有目的地,哪里是正确的方向都不知道,更无从谈起掌握现在; 但一个人如果连当下的路都没走好,眼前的小山坡都没翻过去,又怎能看到更广阔的山河,抵达想要去到的未来?

助人者自助,自己学习生涯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的生涯问题。在眼前的路上走着走着,发现我会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获得成就感,那是让人开心的事情。

想象未来能帮助更多的人这件事,本身就很美好,这是可以想象到的未来。而为了能达到目标,空有一腔热忱是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各项技能,才能够真正地对来询者有实质的帮助,这就需要让自己掌握当下的每一次机遇,主动出击。

不管是采用何种理论和工具,生涯辅导的终极目的就是透过一定的专业历程,促成当事人的成长与改变,最终是为了让当事人有觉察和改变。这就要求咨询师需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把每个个体当作独特的鲜活生命,来围绕展开工作,而不是一味地套用自己手里的理论、工具,强加给当事人自己头脑中的想法和观点。

于无常中洞见常,其依据都是围绕着当事人构建的。外界无常,表现“无常”,但其背后的逻辑、深层的价值观就是“常”。 理解一个人的决策框架,远比仅仅关注一个人决定的结果要来得重要。 咨询师需要和当事人一起透过结果看到决策的框架结构,发现这些“常”。有常,就有解决之道。

这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说的是,在你童年时期最缺什么,长大之后就会偏执于什么。

很多时候会发现,目前的工作竟然是为了弥补儿时某种未能满足的缺憾。

从小如果父母管得非常严,那未来一辈子可能就是为自由而奋斗;如果童年缺乏爱和归属感,那未来所有的价值排序当中爱和归属感就在最前面;如果童年最缺钱的,那以后的人生路中,物质财富的积累就会最重要。

改变始于觉察,在这样的过程中渐渐清晰;改变,在这样的过程中悄悄发生。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是自己 。尤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直接影响到自己的作为,即“自我内言”。

我们脑海中常常有一些限制性信念,即非理性信念而不自知,这些信念不合理、不合逻辑,甚至与事实不符,但我们却信以为真。多包含“必须”、“应该”。比如:

“我必须得到生命中所有重要人物的挚爱或认可。”

“我必须完美无瑕地完成重要的任务。”

“我非常在意别人对我要体贴、要公平,他们绝对要这样做。”

“如果得不到我想要的,那会很糟,我绝对无法忍受。”

这些信念会造成当事人情绪上的不安、沮丧,甚至严重的自我挫败感。找到这些信念,始于自我觉察,然后用行动尝试打碎这些信念,重建积极的信念并行动。

因为是“自己”的决定,而决定了自己的一切,包括随着决定而来的荣辱苦乐;也因为自己的决定,他们不仅能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存在的价值,也同时承担了做决定的责任。

生涯之旅就如同一趟古老的航海之旅,地平线只是暂时的标的。在茫茫大海中航行,随时得面对风向、海流的变化,一个领航员时时刻刻都在做决定,在最安全的航道上,将这艘船带往最后的港口。

“坦然随缘”是从容应变、随遇而安;“积极求取”是按部就班、规划目标。

每一个人,每一株植物,每一只动物都有一个天生的使命——完成如其所是的自己。 玫瑰不会用天堂鸟的形式完成自己,即使天堂鸟是七彩夺目的;大象不会用蜂鸟的形式完成自己,即使蜂鸟是轻盈灵巧的。

唐代一位伟大的禅师说:“当一个人是自己的主人,则不管他身居何处,他都忠实于自己而行为。”

当一个人能够以自身原本的面目去生活的时候,生命自身的完成就是一种至深的乐趣。 这么平凡的人生境界,常常是当事人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

有些人,方向未定,却贸然上路;有些人,反复思量,仍寸步难行。

对有些人而言,生命似“如临深渊”般的严肃认真、固执。

对有些人而言,生命似“难得糊涂”般的看破放下、自在。

经常,“我”的内心处在这两股力量拉扯的紧张状态之下。

不必去羡慕或攀比别人, 每一个人自己就是科学家 。遵从自己的内心,看到那个如其所是的自己,问问ta,今生你想做什么?然后去完成就好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