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粘膜病的地理分布和危害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各养牛业发达国家均有流行,如该病已成为美国牛场中主要传染病之一。在自然条件下,本病可感染家养和野生的反刍兽,但主要侵害6-18月龄的幼牛,患牛表现为发病急,体温突然升高至40-42℃,食欲废绝,消化道粘膜损伤严重,最初常表现为水样腹泻,后期便中带血和粘膜,病牛的死亡率可高达90%。怀孕母牛感染后,可造成流产、早产或死胎。如足月生产,犊牛可表现为先天性缺陷,小脑发育不全,共济失调,或不能站立,发育不良,生长缓慢,饲养困难。如母牛在怀孕头四个月感染了非致细胞病变(N-CPE)BVDV时,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如能正常分娩,犊牛将成为持续感染牛,持续感染牛可终生带毒,但不产生抗体,而成为BVDV的重要感染源。持续感染牛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如遭到致细胞病变(CPE)BVDV攻击时,将发生致死性粘膜病(MD)或慢性病毒性腹泻(BVD)。
经血清学调查及一系列研究表明,牛的BVD-MD抗体阳性率高达50%以上,大约有70%的2岁以上的牛BVD-MD抗体阳性,0.5%-1%的牛是持续感染牛,由于养牛业的集约化,国内牛的频繁交换以及牛进口数量的增加促进了BVDV的传播。有人估计在英国每年由于BVDV造成的损失可达四千七百万英镑。本病多发生于肉牛,发病率变动很大,一般在2%-50%之间,而在最严重的病群中死亡率可高达90%。我国从进口牛当中也发现有较高的血清阳性率,并多次分离到病毒,所以认为BVDV-MD是牛的具有重大经济意义的疾病之一,也是进口检疫中应重点防范的疾病之一。
另外,N-CPE BVDV可在实验室培养的细胞中建立持续感染,这种感染是因为在细胞培养时使用了被N-CPE BVDV污染的犊牛血清造成的,而这种感染又不易被发现,但会影响实验结果,造成实验的失败。如用于生产疫苗的细胞受到污染,其损失将是巨大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