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5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2-13

1.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灯火,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是通过对话展开故事的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三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三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

  针对学生喜欢童话故事这一特点,教学中,我着重体现了以下几方面: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教学思想,深化“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演读体验、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课堂教学的高 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文本中这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暴发点,更是情动辞发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我让学生读,让学生变成小鸟读,学生提问:“①鸟儿为什么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②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③鸟儿为什么飞走之前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适当引导。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学生交流后,感慨很多,达到了本科的教学目标。但本课也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2、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 

2.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抓重点词句揣摩人物情感变化,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

  这堂课主要是学习4——9自然段,第一个目标我感觉完成得还可以,在体会父女俩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美好心灵也完成得不错,但在第二个目标中,揣摩人物情感变化做得还不够,比如:父亲捉到松鼠后高兴的心情,触摸松鼠时的神态动作。在我的备课中,逮松鼠只是一个复习的导入,我没想到学生会提出表演,并且表演的效果还不错,这是我没料到的。在整堂课中,多数学生能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在说“假如你是网袋中的小松鼠”时,当有的同学不能回答,竟有人毛遂自荐帮助他们。学生的这些变化,我想:都得归功于课外阅读,他们在课外阅读中学会了思考,在课堂上老师适当的点拨就能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

  在教学《那只松鼠》一文中的“逮松鼠”时,有学生要求表演,我思考片刻,并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有3个学生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观看。刚表演完,孩子们要求再表演一次,并提出:“松鼠”跳时应该跳高一些,再叫几只“松鼠”吧!

  表演又开始了,六只“小松鼠”在讲台上跳过来跳过去,“父亲”一会儿捉这只,一会儿捉那只,累得直喘粗气,瘫坐在地上时,“小松鼠”却跑到他面前逗他。父亲想:“女儿多么想要一只小松鼠啊!”又奋起直追“小松鼠”。逮“松鼠”真是不容易,眼看要逮到了,“松鼠”却机灵地逃脱了。后来“父亲”用随身携带的网袋,终于网住了一只。

3.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皮巧根桥》是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第五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抓住重点语句深入理解,体会他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参照多本参考书的前提下我确定了以下几个目标:认识“陡、峭、朽”3个生字;理解“陡峭、湍急”等词语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皮巧根的良好品质;懂得即使力量有限,也能用爱心做一些有益于人们的事。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以及个人的反思,总结以下几点:

  1、整个课堂能够立足文本,对文本的分析还比较透彻,在对皮巧根架桥不容易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的很好,这样就方便为下文做出铺垫;对文本详略的设计也比较得当。适当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理解文本。

  2、关注了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为了更好的让学生体会架桥的重要性及急水河的危险,这部分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想象除了书中列举的两个危险外还有什么危险,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想象和思维进行回答,教师都给予了点评与指导。在体验桥给大家带来的方便时也是进行学生自由想象,有的同学能模仿过桥人的语气来读课文,这点非常好。

  3、进行适当的拓展,一篇简单的文章,不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课文上,而是应该让学生有其他的收获或是对文章中心的体会更加深刻,为此我将道德模范人物进行引入,这让能让学生感受到有爱心的人到处都是,借此来加深对皮巧根也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的理解。对于最后小练笔的设计是对文章的一个中整体总结。

  存在问题之处:

  1、在学生与教师配读的部分,学生和教师的配合不是很默契,显得有些脱节和牵强,这药加深平时对学生的训练,在不用教师语言提示的情况下就能与教师进行很好的配合。

  2、在学生自由想象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还是没有体会到老师的意图,教师的提示语也不是很到位,即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依然没有多大的改观,所以对于皮巧根桥能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理解的还是不到位。

  3、对于文章的导入设计的不够细致,没有多大的价值,应该加以深思,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凸显本课文,应该将其作用尽可能的发挥,不要疏忽任意一个环节。

  4、整篇文章的处理似乎显得先急后稍微缓和些,这或许和我自身的语速有关,但是会给听课的人一种慌忙的感觉,而且每个环节都显得没有落到实处,这也是的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改正。

  5、多给学生思考的问题,教师少说话。这里的少说话是指少说提示语及没用的话,新教师容易话多,容易不信任学生,容易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但这往往适得其反,多给学生些思考的时间或许他能回答的更好,多信任些学生,或许他能让你看到奇迹。

4.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的是一位养羊人第一次丢了养,街坊劝他修羊圈,养羊人没有听从劝告;第二天他有丢了养,才后悔没有听街坊的,于是赶快动手把羊圈修好。从此,他的羊再也没丢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采取的教学思路是:

  1、谈话激趣导入。在这个环节主要让学生了解“寓言”的含义。接着揭示课题,亡羊补牢。“亡羊补牢”这个题目是对文章的高度概括,抓住了课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重要脉络。在理解题目的意思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说出其意思,而是在讲述“亡羊补牢”这个成语故事。这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每一个字的意义,在教给学生解释词的意思的时候,可以把词中每个字的意思进行整合,即可解释清楚这个成语意思。

  在我慢慢的引导下学生终于知道了如何解释“亡羊补牢”这个成语的意思。在解释每个字的意思的时候,我慢慢的渗透一种学习方法,即:把字词的意思放在文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让学生在书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学会正确的阅读。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字意,又为对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先自己读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在识字环节,为了让学生掌握生字,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读中感悟,体会寓意。抓住养羊人两次丢羊的原因和表现不同进行教学,朗读,感悟。在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悟出道理。并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谈感受,使学生真正受益。而且还总结了学习寓言的方法,为下一则寓言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不足之处:

  1、课堂提问中,集体展示偏多,个人展示偏少,不能体现个体的能力。学生的思路不够开阔,有些孩子人云亦云。

  2、不能很好的把握学生的课堂生成,使课上的更精彩。

  3、感情朗读不到位,应进一步加强朗读的指导。

  4、联系实际谈体会环节,学生谈得还较肤浅,老师应进一步指导。

5.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古诗作为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入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有许多描写色彩的诗句。教学时抓住富有色彩的词语,对于正确理解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感情,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古诗教学时采用了抓诗眼,释词,顺句,连篇的教法。《咏柳》和《春日》两首诗学生非常熟悉,早已倒背如流,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感情朗读、背诵每个环节都非常顺利,但是到了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时就卡住了。孩子们有的拿出词语手册来解释某些词的意思,大多数能运用书上的注释解释。当汇报时他们充其量只能把几个知道的意思,生硬地串联起来,整句诗的理解听上去非常别扭。于是我进行意境的转化教学,一节课下来,自认为学生应该了解了古诗的意境,掌握了古诗的大概意思。谁知转过天来让学生释义时,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讲述。原诗早已背诵的滚瓜烂熟,对其意境竟然朦朦胧胧。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刚开学的不适应吗?想想也许有其中原因的一点原因,但是最终可能还是在于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接受能力上的差距,创造的教学情境不够深入。每一首古诗,从意象到意境,都具有主观情意与客观事物整合生成的艺术境界,即情与景的相合相容。在古诗教学中,意象的解读是基础,只有入境才能入情,才能品味,才能催生精神感知。因而,古诗教学中,意境的感悟是实现情感体验、情感获得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步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