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中愁字出现了多少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0-08
所谓的“寂寞”和这贵少爷有关么?纳兰性德现在太有名了,有的宣传词说得对,“家家争唱饮水词”——每年关于他的书总会有那么几本,看似与寂寞无关。其实,众人之中的寂寞与一个人的寂寞相比,深刻而复杂得多了——也就是“纳兰心事几人知”?前人论说起伯牙的一句话是“学琴三年,精神寂寞。”这精神,可不管人少人多,有钱没钱,爱人死了还是走了,一直立在那里。

纳兰少爷写出了好词句——“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观其一生,好个愁肠百转。独坐京城西北一座山水楼台应有尽有的园子里,看的是天上鸦雀,听的是对坐无声。不得不承认,是他让我青年时期的人生沾染到几分愁绪。后来,发觉愁在彼时大有自己对世事误解的可能。即使“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出句惊人,久之益工。”仍不能证明纳兰对人世的见解直抵真谛。也就是说,他聪慧过人的是写诗、读书。要知道愁不仅是被写入诗词的情绪。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更是好句,我以为是纳兰在妻子卢氏死后三年的写照。最有名的那句“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他死前一年为顾贞观所写。顾贞观不过一介落魄书生,官宦之后的纳兰欣赏其才华,变作好友。写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时,纳兰身体相当差了,这词写了对友谊的不舍。很多人说,同时写的也是对爱人(知己)的不舍。这个顾贞观是纳兰和沈宛的媒人,他牵线搭桥造成了一段别离,几十首好词。

王国维赞纳兰词“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现存纳兰词约三百多首,统计说,光愁字出现九十次,“泪”字六十五次,“恨”字三十九次,其他如“断肠”、“伤心”、“凄凉”、“惆怅”等字眼也触目即是。这满清第一才子没有更多新意?我觉得,纳兰的短命是一个反驳上面论断的理由。

乾隆爷读罢《红楼梦》掩卷长叹:“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这明珠,即纳兰的父亲纳兰明珠,曾做康熙朝宰相。这类人自然很忙,母亲也不怎么管家事。围着纳兰的是一群跟他没法交流的人。有一天,骑马归来,呕吐不止,后来纳兰就昏迷了。闻讯而来的母亲把他搂在怀中,不停地说:“孩子啊!娘不能没有你!”纳兰吃了药醒来:“娘!容若宁愿天天生病。”爱新觉罗氏大惊:“这孩子,别是烧糊涂了吧?说什么傻话?”“孩儿没有烧糊涂,也不是说傻话。只有容若生病,娘才会对容若这么好。”爱新觉罗氏落下泪来。

大约是未婚时,纳兰写过一阕词,其中三句是这样的:“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据说父亲明珠读
第2个回答  2020-10-08
《全唐诗》里一共收录了近4000多首诗,各种不同的题材,风格各异,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那都是经典名篇。

尽管有一些作品可能比较冷门,但是同样写得很唯美,只是不没有流传开来。

我们读这些唐诗最是不应该忽略那些冷门的作品,譬如李华的这首《春行即兴》,那就是一首很冷门的作品,虽然很冷门,但也是难得的佳作,通篇描写得很唯美,短短的四句,却是把春色美景描绘的淋漓尽致。

李华,字遐叔,唐朝大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这首《春行即兴》也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诗人创作这首诗是正是在“安史之乱”后,此时整个大唐谷王朝依旧还是没有完全恢复,到处都是百废待兴。

所以整首诗看似很唯美,但又是营造出了一种淡淡的忧愁,字里行间流露出了感伤之怀,读来也是令人赞叹不已,这样的作品那自然是值得我们一读。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诗里面其实是有很多这样的作品,不过这首诗无论是对于事物的描写,还是情感的把握那都是恰到好处,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

自从经历了战乱,整个大唐王朝开始摇摇欲坠,到处都是杂草丛生,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很难感受到悲伤,但是对于诗人来说眼前所看到一切,那都令他更为伤感。

“安史之乱”也是唐朝走向没落的导火索,正是由于经历了这场战乱,一切都再不复从前,这首诗表面看似在咏物,描写春色美景。

可是我们只要了解了那段历史,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一定会有不同的感悟。整首诗也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而诗人正是以一种极为细腻的笔触,把那种感伤之怀,还有骨子里的悲痛之苦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所以还是有着一种孤独之感。

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写景,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唯美的意境,“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宜阳城外的地面上早已长满了无数的青草,这些茂盛的青草连绵不绝看不到尽头,也为这春色增添了更为浓重的春意,山中的小溪水正向东缓缓流去,可是眼看要到尽头的时候它突然又折了回来,朝着西方流去了。

第三四句依旧还在写景,不过字里行间又是有了一层淡淡的忧愁,“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整个山林之中到处都是茂盛的树木,生长的也是郁郁葱葱,但是没有一个行人,花儿开了又落,只是显得无比的孤独,一路上鸟儿在空自啼叫,让人听了更加的忧愁,当真是肝肠寸断。最后这两句正是由景入情,从而把骨子里的感伤之怀,全部融入了作品中,也使得这首诗更具有感染力。

李华的名气尽管并不是很大,可是这首《春行即兴》写得很是唯美,而且通篇没有使用一个生僻字,更加没有引经据典,只是那么信手拈来淡淡着笔,但是写得生动有趣,又营造出了一种凄美之感,这也正是此诗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所以这样的作品,那也是最不容忽略,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如果从流传程度上来说,这首诗可能没有多少人读过,但是并不是影响它的价值;后世无数的文人,也是化用了其中的意境。这也就是为什么一首看似很普通的作品,可是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读来也是很令人感动。
第3个回答  2020-10-09
早年生活安逸,少女时,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这时她的词作多是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如《如梦令》,这表现她多愁善感的个性。婚后,她和丈夫卿卿我我,甜甜蜜蜜,《减字木兰花》是对丈夫的撒娇,也表现了她对自己魅力的自信。

公元1127年,随着金兵入侵,赵宋王朝匆匆南逃,开始了中国历史上国家民族极屈辱的一页。一家人也开始了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第二年,赵明诚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明诚离她而去,孤苦无依,国破家亡,叫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她本想再次寻找幸福爱情,却碰到张汝舟这个伪君子以失败告终,这使她的感情又受重重一击,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一孤清的小院落,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偶尔有一两个旧友来访。她有一孙姓朋友,其小女十岁,极为聪颖。一日孩子来玩时,李清照对她说,你该学点东西,我老了,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想这孩子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有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读懂她的心,她怎么能不犯愁呢?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她写下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的痛楚,《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堪称千古绝唱。“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情愁、家愁、国愁以及满腹经纶无人相授之愁,也就是她美丽而哀愁的一生。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