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之道:“使臣直”与“懂放权”——读《资治通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之前讲过魏文侯身上的三个领导人的优点:爱惜人才、诚信、有担当。想做一个领导人这三点是必须的,然若仅有这三点还是不够,让我们接着读《资治通鉴》中对魏文侯的故事,继续学习他的领导艺术。

魏国在三晋中确立了霸主的地位之后,就开始了攻伐之路。起先,派乐羊攻打中山国,很顺利的攻克,之后,魏文侯理所当然的把它分封给了儿子击。

过了不久,魏文侯与臣子聊天,突然就问他们:“我作为一国之主怎么样那?”下面的大臣都回答说:"您是个仁君。"但唯独一个叫任座的人反对,他说:

"您前段时间取得了中山国,但是却不把它封给您的弟弟,而直接封给您的儿子,怎么能说是仁君那?"

魏文侯听了以后,勃然大怒,把任座赶了出去。然后,他又问翟璜,翟璜就知趣点,回答说:“您是仁君。”魏文侯就接着问“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那?”翟璜对曰:“我听说臣子只有知道国军是仁君时,才敢直言进谏,现在任座敢直言进谏,所以我就能判断出您是仁君。”魏文侯听了以后很高兴,当然也能听出深层含义,就让翟璜把任座召回,自己下堂亲自迎接并奉之为座上宾。

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首先能知道一个好的领导人,应该能让下属敢于进谏,指出自己的不足。接着我们也能从翟璜身上学到,说话是门艺术,懂得把话说的不失面子又让人开心,是一种智慧。

故事继续发生。

某天,魏文侯和田子坊在一块喝酒。古代王公贵族喝酒时,周围都会有音乐伴奏,这次也不例外。当魏文侯与田子坊徜徉于

编钟响起的宫商角羽美妙音调之时,饮酒之中的魏文侯突然的一个停顿,并严肃的说:"钟声的音调不一致,左边的高了。"或许魏文侯很得意于自己的明察秋毫,但是身旁的田子坊却不以为然的哈哈大笑。魏文侯很疑惑,就问他:"你为什么笑?"。

田子坊回答:"我听说,'国君对乐官很了解,但不会了解乐声',现在,您对音乐声审查的那么清楚,我怕会让乐官更加对音乐声不加审查。"

魏文侯听到后很惭愧,认可了田子坊的话,说以一个字:"善!"

这个故事有点晦涩,但却很值得领导人思考,我解释一下:

魏文侯是明察秋毫,但田子坊之所以不认可他,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明察秋毫。试想,一个领导人不去管自己的下属部门负责人,而直接去插手这些负责人的具体事件,那么他还能成为一个好领导吗?可以肯定是不会的。

首先,这样做会大量的消耗精力,分散真正的工作重心,容易使自己精疲力竭。

其次,这样易引起直接部门负责人的消极情绪,使他更加懈于管理,由此整个系统会从内部崩散,所谓“人至察则无徒”,领导至察也会使部门整个系统效率低下。

因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领导人过于明察秋毫未必是好事,懂得放权,懂得取舍才是真正的领导艺术。

由此,想起了诸葛亮。

蜀汉后期,诸葛亮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五丈原。司马懿避而不战,并准确的判断出诸葛亮命将不久。理由也很奇怪:

司马懿曾问来求战的使节:“诸葛公的饭量怎么样?”使节回答:“食米三四升。”又问政事,使者回答他说诸葛亮日理万机,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并有描述:“二十罚以上皆自省览”。司马懿就是通过这些问答,判断出诸葛亮将命不久,果然当月,积劳成疾的诸葛亮命丧五丈原,一世英名终于北伐。

诸葛亮当然是聪明人,司马懿也是聪明人,但司马懿的聪明更像一个统治者的聪明,他了解真正的管理,也一生沉得住气,这个人物很值得讲。等后期要好好的演绎他的传奇。

魏文侯的管理术在爱惜人才、诚信、有担当的基础上又加上了 使臣直、懂放权这两点。不过这个明君的故事还没讲完,接下来的文章会继续解读他,并从他身上学习管理之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