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修滩溪抗日战争历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2

1938年6月26日,我省的门户马当要塞失陷,7月4日湖口失陷,7月26日,九江被日波田支队与106师团攻占。

自8月3日后,南浔会战开始。

日寇华中派遣军总司令烟俊六率三十余万人溯长江、窥武汉,而以第101师团、第9师团、第27师团、近卫师团一部,配合波田支队,兵舰88艘,飞机数十架,水陆呼应,自湖口、九江南下,企图先攻占德安、南昌,再西趋长沙,歼灭长江南岸 *** 第九战区军队,截断粤汉路,对武汉形成大包围。

8月20日,星子失陷,8月24日,瑞昌失陷,9月16日,驻瑞昌日军第27师团在第三航空兵团配合下沿瑞(昌)武(宁)公路南犯,图谋进攻箬溪及武宁县城。

自此,抗日烽火燃入我县境内。

当时,我县属第九战区,司令长官陈诚,第一兵团总司令薛岳、第二兵团总司令张发奎,以及所属的第18军陈沛的第60师扼守在横坑脑亘扬扶尖一线,彭善的第11师扼守乌沙岭一线,柏辉章、陈荣和、张得能、冯占海、傅立平各师严阵以待,护卫左侧。

将何平的第16师调至武宁,担任警卫工作。

9月下旬以后,经过麒麟峰、覆盆山等地的反复争夺战,10月5日,日军第27师团攻陷箬溪,德安与修水交通被切断。

10月下旬,武汉三镇相继失陷,10月28日,德安弃守,11月1日,日军攻陷永修及虬津,隔修河与薛岳兵团对峙。

11月下旬,在赣北一带作战的日军第101师团、106师团及波田支队奉调回国。

自此,我县境内战争呈胶着状态,敌我双方仅有小的接触。

1939年2月中旬,日军为巩固武汉,截断浙赣铁路,部署进攻南昌。

回国休整后的第101师团陆续沿德(安)星(子)公路及南浔铁路集中德安、永修间;同时,106师团主力由湖北阳新荻田桥出发,逐次向永修、虬津间移动。

我方的部署是:罗卓英第19集团军十二师固守现有阵地,樊松甫指挥第8军、第73军四个师由我县方向指向德安、瑞昌间,攻击敌之右侧;王陵基部两个师向我县西北地区集结,接替73军防务;杨森部两个师向我县西北地区集结,接替第8军防务;卢汉部四个师向修水、三都推进,作为预备部队。

3月20日,日军第六师团及伪军一部为策应南浔线主力南犯,在大炮、飞机的掩护下,向我县东南发动猛攻,与第8军及73军所部发生激战。

24日,日陆海空军全力进犯我县,修河北岸望人脑、观风山(即现之幸福山)、加白老,南岸之洞口、罗坪等重要据点,经反复争夺后相继失陷。

28日,防守我县的王陵基部第72军被日军第6师团主力击溃,29日拂晓,我县县城失陷。

日军占领县城后,除在近郊进行烧杀抢掠外,一直据守县城。

到9月上旬,日军准备进攻长沙,开始蠢蠢欲动。

9月底至10月初,日军第106师团萱嶋旅团(以步兵123联队,145联队为基干)自靖安来,9月29日到长岭山,半夜渡过修河,沿修河北岸向三都进犯。

10月4日,攻陷三都。

7日,因进攻长沙日军受阻击后分路溃退,萱嶋旅团自三都撤退我县城,到10月中旬全部撤回,县西北船滩、辽田、澧溪、甫田等处受到很大损失。

1941年3月9日,日军退出县城,驻守箬溪一带,盘据大桥等地日军亦退守莲花。

自后,敌我双方一直相持到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在投降书上签字,抗日战争结束。

在武宁会战之前,1939年2月日寇第11军命令第6师团师团长稻叶四郎中将,调出步兵一个联队,并配属独立机关枪一个大队、轻装甲车一个中队、山炮兵一个大队、野战重炮兵一个联队、独立工兵一个联队和架桥材料一个中队,突破箬溪进攻武宁;另一个支队(以步兵三个大队、山炮两个中队为基干)经箬溪、庙前、靖安公路向奉新方向挺进,切断我军在修河的增援主力。

3月10日前,第6师团进入我县,集结在箬溪一带。

3月21日,井上支队(步兵第36旅团长井上政吉少将指挥的步兵第45联队、步兵第23联队的两个中队、独立机枪一个中队为基干),在箬溪东南渡过修河。

24日进入杨洲附近隘路口;27日进入靖安,随即向后转,直攻武宁。

在第6师团于27日拂晓侵占县城后,井上支队在修河南岸遥相呼应,于4月5日晨到达武宁会师。

当时,中国军队防守箬溪南面有两个师,在武宁周围有五个师,兵力不薄。

但有的被击溃,有的不战而退,致使县城沦于敌手。

日寇攻占南昌后,武宁、箬溪、奉新地区由日军第106师团担任警备。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县曾多次受到日机的侵袭。

1938年1月24日晨,敌机18架第一次侵犯我县。

8月17日,敌机4架,先后两次轰炸县城,投下燃烧弹数枚,大火延烧两日两夜,县城被烧毁三分之二,损失惨重。

9月1日,敌机4架,在箬溪盘旋侦察,投弹四枚,炸死居民两人,炸毁房屋十余栋。

1938年3月上旬,敌机轰炸扫射修河南岸一带抗日部队,并投掷毒气弹,炸毁罗坪、破石等地民房十余栋。

3月24日,李玉堂部第8军与日寇激战于观风山、罗盘山等地,敌机三十余架,轮番向我阵地轰炸扫射。

直至县城失陷,敌机活动暂告停止。

(二)

箬溪失陷后,民族败类、汉奸谌国宾、叶茂川在箬溪所属的午桥村成立第一个“村维持会”,谌、叶两人分任正付会长。

为敌人筹集粮秣,抓夫派差,名为“维持地方治安”,实为认贼作父,助纣为虐。

随后在大桥、箬溪等敌占区内先后成立了十二个“村维持会”。

1939年5月上旬,日伪“维持总会”在箬溪成立,由许同和任总会长,谌国宾任付会长。

10月,许同和在永修桂棠被捕击毙,为地方除了一害。

1940年4月,日伪“维持总会”改为“总地区”,由汉奸刘赞堂任总地区长。

下设箬溪、大桥、中璜、莲花、双溪等五个区,属日寇“宣抚班”管理。

1942年3月,箬溪日伪“总地区”改为“武宁县维持总会”,汉奸熊应周、徐复庭分任正付会长。

下设四个分会,并成立了“保安中队”。

1943年9月,“维持总会”改为“武宁县 *** 筹备处”,徐复庭任处长。

下设箬溪、棠厦、广城、双溪四个区,区以下设联保、保、甲,“筹备处”属日伪“江西省 *** ”管辖。

成立“保安大队”,汉奸李林任大队长。

1945年2月,“筹备处”改为“武宁县 *** ”,日伪省 *** 派肖敷成为伪县长。

直至9月,日本投降,日军撤出箬溪,伪组织宣告灭亡。

在日军侵占县城期间,于1939年6月又在县城组织“维持会”,汉奸黎邦福任会长。

不久,黎被暗杀,先后由杜俊修、熊应周继任会长,直至1941年3月9日,日寇退出县城,扼守箬溪,县城“维持会”才撤销。

(三)

在日寇占领和窜扰期间,我县人民生命财产工农蒙受了极大损失。

日寇到处杀人、放火、奸淫掳掠。

能逃出的,大都逃往山区,风餐露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无法逃出的,被抓去当苦力,做牛做马,受尽侮辱。

日寇的侵略造成大片田园荒芜,人民流离失所,整个村庄毁灭,成批村民死亡。

1939年3月26日,我军在修河缴获的日军文件中,发现有屠杀中国人民的如下指令:

(一)当地居民不得接近日军驻地,违者不问男女老幼,一律格杀勿论。

(二)粮秣器具实行就地征发。

(三)滩溪(永修境内)附近村庄须完全燃毁。

(四)形迹可疑之居民须彻底屠杀。

一纸命令,又不知有多少善良的中国人民丧生于日寇的屠刀之下。

日寇占据箬溪和县城以后,对我县人民大肆屠杀,使用步枪射击、机枪扫射、狼狗咬噬、棍棒乱打、割头示众、活人作靶、破肝挖心、溺水活埋等酷刑,惨绝人寰。

箬溪山洪李燕明一家五口,惨遭杀害;李燕炳等五户、廿多人被赶至一个屋子里活活被烧死。

在箬溪会民寺一次就屠杀廿多人。

日寇从大桥抓来两个农民,绑在树上,给新兵作射击训练的活靶子。

在大桥河一次就活埋了廿多人。

瑞武公路自马迹山至小源一带被烧毁民房二百余栋,惨杀群众三十余人,切腹分尸,抛弃山野。

凡日军所占之处, *** 妇女,更是灭绝人性。

躲避不及的农村妇女,被先奸后杀,连怀抱中的婴儿,也难幸免。

我县农村箬溪、巾口、大桥等地敌占区附近的房屋,被日寇先抢掠,后烧毁,一片瓦砾,满目凄凉。

日寇蹂躏武宁县境达七年之久,累累罪行,罄竹难书。

(四)

日寇的血腥暴行,激起武宁人民的切齿痛恨和坚决反抗,活跃在九江、德安、瑞昌、武宁一带的赣北游击队,在刘维四的领导下,到处消灭敌人,经常在武瑞边境阻击敌人,破坏桥梁,挖毁公路,割电线,炸碉堡,牵制了敌人夺取武汉,进攻南昌的兵力。

1938年12月17日晚,一夜之间,将瑞武公路范家铺至王家铺长约七十华里的公路路基坚底破坏后,敌人被迫每五里设一哨,以维持交通。

武宁自红军北上抗日后,县境内苏区 *** 组织均遭破坏,所以人民武装力量薄弱。

但在赣北游击队的影响下,自动的组织了抗日游击队,打击敌人,保卫家乡。

横路乡第九保群众筹资购买枪支,多次阻击敌人的“扫荡”。

鲁溪乡横岭村二十三个青年,自动组织起来,有步枪两支,长龙两挺,土铳八支,连续打退敌人三次进攻,打死打伤日寇二十多人。

1943年5月,在群众的协助下,将大桥九龙尖的日伪碉堡烧毁,击毙日寇十余人。

游击队炸汽车,挖公路、断桥梁、割电线,并在敌占区张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驱逐日寇出中国”等标语,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人民群众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向敌人作斗争。

日寇至鲁溪下南冲骚扰,被该村妇女用计杀死两名;有一个日寇军官,骑马至南冲胡作非为,被柯廷倍、熊世豪两人用菜刀砍死。

日寇到荷洲抓“苦力”,被荷洲群众打退。

箬溪东山的李非石被日寇抓去做“苦力“,他从敌人仓库里偷出米盐几十袋接济群众。

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斗争,给敌人以沉重的打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