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天四十万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30
  莫言的这本《生死疲劳》,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整个故事又重新在脑海里开始回旋。通篇看完有一种“山上有座庙”似的隽永悠长。

他说他用了43天写完了49万字,这49万字我却用了不止43天才把它读完。先不说故事的震撼离奇与脑洞大开。但就他的书写方式都让我敬佩不已。

这本书手稿43万字,是他用一种性能在毛笔和钢笔之间的软毛笔,一笔一画写出来的。一支笔5块钱,他可以写8000多字,整部《生死疲劳》他用掉了50支笔。在如此现代化的今天,如此浮躁的现在,在这个年轻人基本上随手都是手机的时代,在很多字只会打出来,差不多快写不出来的时代,他洋洋洒洒写下了40多万字。他说他也想过用电脑写作,但是想到自己用电脑时,只要一关机就会产生一种怀疑,好像什么都没做一样,那些敲打上去的文字好像写在云上。而自己用笔和纸写出来的文字,就摆在桌子上,伸手就可触摸。当自己结束一天的工作,放下笔清点稿纸的页数时,那种快感是实实在在的。

是啊,对于用笔写字深有感触。笔在纸上沙沙沙沙地欢快的时候,一行行疾驰飞奔停刹不住的时候,那种思想得以延伸的成就感每每溢于言表。个中快感不止实实在在,更是沉沉甸甸。一个字一个字像用心孕育出来的小种子,一粒一粒自笔尖倾泻而出,又快速又精准,所有想用的字,直接一抒胸臆。不像电脑,我们还要再去想那些字根或者拼音字母,完了还要眼花缭乱的去做选择。往往在这样选来选去时,自己的思维也被打断了,根本就没有了文思泉涌的那种流畅感。有时总感觉古人说的所谓“下笔如有神”。其实并不是完全说你写出来之后就像有神助一样,而是有时候可能说的是感觉自己的思维,是一泻千里的那种“如有神”。这样的话,就不止适用于那些文学大咖了,也更适用于每一个舞文弄墨的人,是一种自内心流泻出来的灵动。

所以这本40多万字的手稿,单是想想,就是一笔莫大的精神财富。所以莫言的快感也能感同身受,只不过只能体会到他的几十万分之一而已,或许又不及,毕竟巨著和碎碎念的差距在那里,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单就文字来说,自己也只能感叹了,现在的我已经太懒了,已经几乎不怎么动笔,虽然给自己下了硬规定,要每天记录写字。却仍旧是手机不离身,纸笔懒得摸,真是“一懒毁所有”啊。自从手机的语音和笔记之类的用着顺手后,电脑也不怎么开了,所以字根什么的又生疏不少;而且现在纵使写起字来,好像也没了先前的从容与安静,写着写着就开始龙飞凤舞,有时候再回看,简直惨不忍睹………

今天,莫言的40万字给我彻彻底底上了一课,重新拿起笔:继续好好写字,重拾那种快要被自己遗忘的幸福~

龙湖新雨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