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如?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可是我要劝各位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读张爱玲,也不要读萧红。因为倘使你读懂了张爱玲和萧红,你便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或许你会活的通透明白,可你的人生必然少了些许甜味。张女士笔下的爱情,是世俗的、通透的、绝望的、悲观的。而她自己的爱情和亲情,也正如她所写的那样:“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同样作为中国近现代杰出女作家的萧红,也发出了:"人生何如?为什么如此悲凉?"的感慨,终于在历经坎坷之后,带着不甘与世长辞。“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我时常在想,造成两位天才女作家人生不幸的原因是什么?二者不幸的原因又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一、原生家庭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张和萧的原生家庭都是不幸福的。

张爱玲年少时父母便离异,父亲作为旧社会的公子哥,吃喝嫖赌不落一样。母亲是接受新时代思潮的女性,自然与张父不是同一世界的人。于是,早早选择了离婚,出走国外。后张父续弦,又将对张母的怨恨发泄在张爱玲姐弟身上。姐弟二人早已不想在父亲家中生活,但迫于生计,只能忍耐。后张爱玲要出国留学,张父和继母不同意。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张爱玲与继母的矛盾激化,竟使张父对她大打出手,并将她关在空房子里半年之久,期间差点病死。后来张爱玲在半夜从父亲家中逃了出来,直奔母亲和姑姑的住处。她自己在散文《私语》中记述了这段经历:“挨着墙一步一步摸到铁门边,拔出门闩,开了门,把望远镜放在牛奶箱上,闪身出去,--当真立在人行道上了!没有风,只是阴历年左近的寂寂的冷,街灯下只看见一片寒灰,但是多么可亲的世界呵!我在街沿急急走着,每一脚踏在地上都是一个响亮的吻。” 在童年时代,张父不仅没有给张爱玲多少温情,反而用自己的拳打脚踢在小张爱玲的心里留下了使她一生都难以治愈的创伤。张母虽重金送张爱玲读贵族学校,但并未对张爱玲付出全部的母爱。张爱玲认为她需要在母亲面前保持克制,克制地提要求,克制地表达爱。“不久我母亲动身到法国去,我在学校里住读,她来看我,我没有任何惜别的表示,她也像是很高兴,事情可以这样光滑无痕迹地度过,一点麻烦也没有,可是我知道她在那里想:“下一代的人,心真狠呀!”一直等她出了校门,我在校园里隔着高大的松杉远远望着那关闭了的红铁门,还是漠然,但渐渐地觉到这种情形下眼泪的需要,于是眼泪来了,在寒风中大声抽噎着,哭给自己看”。张爱玲在学生时代也是不好意思开口向母亲要钱的,因为母亲明确告诉她,打扮和上学只能选一样。在张爱玲的心里,母亲是嫌弃她成为自己的累赘的。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却用一生治愈童年。童年时代的张爱玲,没有得到父母的温情,造就了她成年后落落寡和的性格,以及她对人对事渗入骨髓的疏离感与不信任感。同样也注定了她后来不幸的爱情和婚姻。晚年的张爱玲选择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方式,或许那时张爱玲的处境,就如苏轼晚年所写的那样:“心如已灰之木,身似不系之舟。”纵观张爱玲的一生,她少年出名,红极一时。却一生落落寡和,漂泊难依。最终孤老在异国他乡。

萧红本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是教育家,母亲是大家闺秀。然却都重男轻女,据说萧红生下来之后,家中只有祖父因为这个女娃娃的到来而高兴。后又因萧母去世,萧父续弦,萧红和继母的关系只是表面看上去和谐,背地里暗自较劲。据说继母竟拉拢家中的仆人,对抗萧红。幼时未得到父母关爱的萧红,在母亲去世后受尽了父亲的冷眼和继母暗地里的欺负,唯有祖父一人,给了小萧红无限的欢喜。这些许温情,成为了她用来对抗后来人生黑暗的小小光亮。“等我生下来了,第一给了祖父无限的欢喜,等我长大了,祖父非常地爱我,使我觉得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用针刺我手指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瑟瑟几笔,透着萧红心里的悲凉与无奈。在这样一个缺少爱和温情的家庭中长大,成年后的萧红头也不回地逃离了。萧红的爱情和婚姻也都充满了不幸,无论是萧军还是端木蕻良,都不是负责任男人,萧红在一次次地失望中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一生,最后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在香港病逝,年仅31岁。萧红的一生,都在疲于奔命和动荡不安中挣扎。她渴望自由,却又无法实现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渴望爱,却又不断地遇人不淑。

不幸的童年和原生家庭,使两位女作家一生追求理想中的爱情,却事与愿违。

二、时代提供的生存环境影响了她们的人生轨迹

张爱玲和萧红都生活在政权更迭的乱世,新的西方思想的传入抨击着旧式的封建思想和礼教,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新旧思想的对抗、斗争和矛盾。

张爱玲的父亲是旧式封建礼教和思想的传承者,而她的母亲则是新时代思想的接受者。父母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新旧思想的矛盾。从这个层次上来说,新旧思想的斗争和对抗,直接体现在具有新思想和旧思想的人的对抗、斗争和矛盾上(即张父和张母的矛盾和对抗),而这也是造成张爱玲家庭不幸和童年不幸的一个重要原因。张家一度风光却因战乱的冲击日渐衰败。战乱也真真切切地影响着张爱玲的人生轨迹。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她远赴欧洲留学的梦想夭折,在香港大学求学,却因日军侵占香港而被迫停学。由于胡兰成的政治方向,张爱玲也因与胡兰成的恋情被大众所诟病,后决定赴美发展,最后孤老在美国。时代的车轮在每一个人的人生中留下了轨迹,改变着每个人的人生轨迹,张爱玲也不例外。

萧红的父亲是教育家,也是同时接受旧式教育和新式思潮的人,因此,萧父本身的思想就具有矛盾性。他身为教育局局长,虽然鼓励女孩读书,创办学堂。却在萧红要去哈尔滨读书时,坚持让萧红辍学嫁人,同时又送儿子外出留学。在他的身上深刻地体现着重男轻女的思想。而萧红作为接受了新时代教育的女性,渴望的是自由和独立。于是父女矛盾愈演愈烈,最后决裂。出走的萧红,在乱世难以安身立命,从哈尔滨——青岛——上海——日本——上海——北平——上海——武汉——临汾——西安——武汉——重庆——北碚——香港,短暂的一生,漂泊无依。在战乱年代,女性的生存压力比男性要大得多。可以想象,当时的萧红,似乎抛弃了“家”,却也被“家”抛弃,被迫走上了流亡之路,却又因生在乱世,难以自主自己的命运。

三、个人性格

性格决定命运。由于相似的童年经历,两位作家有着相似的性格,因此也有着相似的命运。不幸的童年,造就了张爱玲落落寡和,不入世俗的清冷性格;同样也造就了萧红固执、决绝、孤注一掷的冒险性格。但父母亲情的缺失又使两位作家在遇到爱情时飞蛾扑火,不懂爱惜自己,不懂权衡利弊,才给了不负责任的男人伤害自己的权利。没有亲情,又得不到爱情,所以才有了萧红的悲凉,张爱玲的凄切。

张爱玲和萧红是近代中国两位天才作家,然而时代和众生对她们都不够宽容。直到她们香消玉殒,我们再看张爱玲和萧红,才发觉这两位女性无疑都是伟大的,是勇敢的,是值得尊重的,也是需要被理解和宽容的。

萧红曾说:“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女性有过多的自我牺牲精神。这不是勇敢,倒是怯懦,我虽然想高高飞翔,但总觉得要掉下来一样。” 我想以一首小诗,结束今天的码文,这首诗送给所有的女性。希望女性能被真正地理解、尊重和宽容。

给你

给你最美的春天

希望你成长为你想的样子

不怕那风雨

又何惧那烈日

无畏才是你的本色

给你最朴素的魂灵

希望你深刻而辽阔

不怕那岁月

又何惧那年轮

勇敢才是你的向往

给你最丰富的思想

希望你包容又独树一帜

不怕那孤独

又何俱他人的眼光

自我才是你的追求

给你最锋利的剑

希望你遇麻烦时挥剑一斩

不怕那江湖险恶

又何惧人心不古

坚决才是你的行动

给你最深沉的拥抱

希望你能爱人也能被爱

不怕那世事难料

又何惧人生无常

真诚才是你的态度

给你,

给你美好的希望

给你丰满的羽翼

给你烁烁繁星

点亮整个天空的黑暗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