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包工头”文思海辉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今年1月16日,文思海辉原股东海航集团与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旗下的香港子公司正式达成股权购买协议,文思海辉成为中国电子旗下成员企业。


而这也不是文思海辉第一次委身他人了,自2012年8月文思信息与海辉软件宣布合并以来,这两家软件外包企业并未做到强强联合,相反和很多并购案的结局一样,磨合、内斗、错过发展的黄金阶段,最终由行业领先者沦为鱼腩。



文思信息和海辉软件是两家创办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大型软件外包企业,在两家公司合并之前,各自高峰时期的市值之和超过40亿美元。


而到了2012年合并之初,文思与海辉两家上市公司加起来的市值仅余8亿美元。经过了大半年之后,文思海辉市值又跌到了5.87亿美元。


董事长陈淑宁当初在合并发布会上讲的那句:文思海辉创造百亿美元市值不是不可能。后来证明只是一句空谈。


“只要在原文思工作超过3年的员工,期权与限制性股票都有不同程度的亏损。” 有员工这样表示。



2013年10月,文思海辉宣布,该公司已同意由黑石集团牵头的财团所发起的6.25亿美元私有化要约。据投行界人士透露,这一次负责文思海辉私有化事宜的是新加坡团队。


巧合的是,文思海辉CEO卢哲群也是新加坡人。


收割完自家员工,文思海辉正式进入黑石时代。不过黑石也只是过路财神,在发起私有化要约的三年后。2016年10月,黑石集团以6.75亿美元现金将文思海辉出售给海航集团旗下的海航生态 科技 集团。


今年一月,债务缠身的海航又将文思海辉处理掉,价格7.5亿美元,还不如2012年文思信息和海辉软件合并之初的估值。



被转手多次的文思海辉,很难称得上是优质资产,这既和我国软件外包行业现状有关,又离不开文思海辉一言难尽的经营质量。


2016年,我国软件外包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139.42亿元人民币,较2014年增长2%,增速明显下降。2017年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为2202.66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增长2.96%。2018年我国软件外包产业达到2312.8亿元人民币,较2017年增长5%。



2015~2018年,行业增速放缓,整个外包软件行业陷入存量竞争的僵局,此前各领风骚的企业也开始在排行榜上拉开距离。


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中国软件业务收入前百家名单资料,文思海辉2016年排名第21位,2017年排名第25位,2018年排名第26位。


笑容逐渐消失。


今年1月19日,2019年排名榜单出炉,文思海辉又跌至第28位,眼看着就要被行业头部阵营所抛弃,而文思海辉的老对手们,以中软国际和软通动力为例,都进入了行业排名前20。



在文思海辉合并之前,软通动力和两家公司几乎是并驾齐驱,如今却把二者的合体踩在脚下。



在互联网上,文思海辉被众多网友亲切称为“IT业榨汁机”,对于员工的压榨早已“蔚然成风”成为企业文化。


21世纪经济报道曾在《文思海辉私有化调查:合并难挽的没落结局》一文中写到, “在这里完全是浪费青春。”



在中国最大的企业点评、雇主品牌展示和员工分享平台看准网上,文思海辉的综合评分只有3.3分,旗下子公司金信软件更是只有2.5分,大部分员工所给出的都是负面评价,工资水平也普遍低于行业平均标准。



而当我们在其他媒体平台搜索文思海辉,相关的负面就更多了。 大多数吐槽的声音在指责文思海辉压榨员工,不发奖金,合同无法保障员工权益,不交或者少交社保公积金,占用员工假期,甚至在出现纠纷时偏袒外派公司...



想要瓦解敌人,首先从内部开始。对于文思海辉而言,不知是要致力于瓦解自己,还是根本就把员工当成了敌人。一家行事风格如此的公司,必然留不住人才,赢不得竞争。


此前,文思海辉曾传出将于港股再次IPO,不知又会坑了多少散户和持股员工。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文思海辉的道德丧失,自合并之日就已埋下伏笔。


*文章仅做客观分析,文中所涉及到的行业板块和个股不做推荐。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