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2 ·曹寅一生,绝境之中显伏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

《一封写给红学研究前辈的信》

(2 · 曹寅一生,绝境之中显伏笔 )

与您聊天时,我说过我是用“ 文藏(文物收藏)、文献(皇家和曹家的来往材料)、文本(红楼梦小说以程乙本120回)三合一的方法 ”,考证红楼梦的作者和版本的。

文本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曹雪芹的名字出现过两遍。

那么红楼梦作者是谁呢?

世上本无曹雪芹,

莫把鲁迅当阿Q。

我认为,曹雪芹就是一笔名,红楼梦文本中,第一回和第一百二十回都出现了“曹雪芹”,并没有说他是作者。

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经典《红楼梦》第一回: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改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篆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即此便是《石头记》的缘起,诗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华书局出版中华大字经典《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

那空空道人牢牢记着此言,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果然有个悼红轩,见那曹雪芹先生正在那里翻阅历来的古史。空空道人便将贾雨村言了,方把这《石头记》示看。那曹雪芹先生笑道:“果然是‘贾雨村言’了!”空空道人便问:“先生何以认得此人,便肯替他传述?”见雪芹先生笑道:“说你空,原来你肚里果然空空。既是‘假语村言’,但无鲁鱼亥豖以及背谬矛盾之处……

第一回里,雪芹“披阅”、“增删”而已,并非著书;

第一百二十回里,雪芹先生只是替贾雨村“传述”‘贾雨村言’。

空空道人总结道:“果然是敷衍荒唐!不但作者不知、抄者不知、并阅者也不知。”

程甲本序,说得很清楚,“《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况且,清代文字狱是相当厉害的,直写着“曹雪芹”著《红楼梦》直指曹家,岂不是通知皇家去查封曹家后人吗?

那么此书究竟何人所写?

我认为,《红楼梦》一书是由曹寅先有该书大纲,由曹頫和其他几人相继完成的。

让我们先回到“曹寅之印”,印上有“甲戌”年,这一年是一六九四年,康熙三十三年,曹寅接任江宁织造的第二个年头。他是1692年11月离开苏州织造任上到江宁的,也就是说他父亲曹玺去世后的(1684年6月,曹玺病逝于江宁)第八年才返回江宁。而接曹玺江宁织造的是桑格(康熙23年至31年)。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版《红楼梦》,作者已标为“曹雪芹 著,无名氏 续”。我认为是极不严肃的,既然用庚辰本为底本,又接继程甲本的120回本,应当实事求是地写上“程伟元和高鹗 整理”的字眼。另外,该珍藏版的前言中写道:“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之职,专差久任,至二十三年在江宁织造任上病故,康熙 旋即 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并命其篆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于扬州。”这里的“旋即”是不确切,殊不知一“旋”就是八年,这八年里继曹玺当江宁织造的是“桑格”。

在曹玺死去的1684年11月,康熙帝南巡至于上元,曹寅被“诏晋内司寇”,“协理江宁织造事务”。而同年的十二月,马桑格佐领员外郎钦差江宁织造,曹寅同时被撤差,也就是说曹寅只接老爸的班一个月就被撤了。

1690年,曹寅自广储司郎中兼佐领,被康熙钦差治理苏州织造,才有机会由北京返回江南。

这已经离曹玺去世六年了。

我们回顾一下曹寅的简历,就对其创作《红楼梦》的动机和能力就会有所启悟。

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字子清,一字栋亭,号荔轩,一号雪樵(这个号玩考据的人是不写的,因为对他们把曹雪芹当曹寅孙子不利,“雪”字相讳了)。1663年康熙二年,六岁时随父到南京,也就是说,六岁前在北京与康熙一起长大,寅母孙氏是康熙的奶母,康熙长曹寅四岁。六岁前曹寅对宫中陪伴康熙的日子能记住多少不好说,已经有一起成长的经历还是能想起来的。曹寅在1633年到1675年都在江南读书学习并陪父亲在江宁。1675年十八岁时选为侍卫,重伴康熙身边,与纳兰性德同为侍卫,结为朋友。

1675年至1682年曹寅都在侍卫职上,共七年。1682年25岁时在治仪正上兼正白旗包衣第五参领第三旗鼓佐领职。

1684年二十七岁的曹寅曾晋内司寇兼协理江宁织造事务。这一年从京城到南京陪侍病父。同年六月份父卒于任上,十一月被诏协理江宁织造,曹寅《栋亭诗钞》卷二《西园种柳述感》其二有云:“再命承恩重,趋庭训敢忘。”

写下这首句时,曹寅刚“承恩”为“内司寇兼协理江宁织造事务。”然而,才一个月曹寅就遭到“违例”而撤差。违的什么“例”,史上记载不明,曹寅《栋亭诗别集》卷三《读朱赤霞寄后陶诗漫和》诗中有云:“衙罢典衣违例禁,病余丸药避章行。”

父卒,旋遭撤差,全家离江南而返北京,这其中的艰辛,对曹寅的打击是沉重的,让他深深陷入悲伤、绝望的境地,其有《放愁》一诗。其中一句为“千年万年,愁不敢出。”那种压抑又不能尽叙的憋屈感尽出诗中。父亲的去世、撤差的打击、加上旋即好友纳兰成德的骤逝,都构成对曹寅的多重打击,直至纳兰死后的十年,曹寅才有“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意谁人知”的感慨,才写出对纳兰的深深怀念,并由这种深切怀念引出的伤感“忆昔宿卫明光宫,楞伽山人貌姣好;马营狗监共嘲难,而今触痛伤枯槁。”

这当然埋下了曹寅写下千古名著《红楼梦》的契机。

离开父亲在江宁打下的基业,突遭撤差,既牵扯到江宁织造这一肥差在相互争夺中落入别人之手,也体现出康熙御使臣下的君王权术,又打又拉、收放自如,把曹寅家在江宁的基业连根拔起,让其返回京城。曹寅在侍卫的任上、在康熙身边一呆就是近15年,如果连上六岁时在皇宫中相伴康熙的童年生活,曹寅近侍康熙达21年之久。

1685年,康熙24年,曹寅扶柩北归,供职在内务府慎刑司员外郎职上。康熙同年下谕内务府:“今见内务府佐领人员,善射及读书善文者甚少,可专设学舍,选可教之人令其学书习射,优者录用,劣者罢黜。学舍应立于朕常见之处,俾习学之人勉力肆业。”

可见康熙对培养内务府的皇家家族奴才要求文武兼修且亲自督导,特别对他自小一块玩大的奶弟曹寅,更是让他在内务府不同部门历练,直到1690年派驻苏州任织造。

曹寅的儿子曹颙就生在了北京。

曹寅,生于1658年,卒于1712年,字子清,一字栋亭,号荔轩,一号雪樵(这个号玩考据的人是不写的,因为对他们把曹雪芹当曹寅孙子不利,“雪”字相讳了)。1663年康熙二年,六岁时随父到南京,也就是说,六岁前在北京与康熙

曹寅的这段京城历练和生活,也为他获得康熙的绝对信任打下了基础,更为他写作红楼梦储备了丰富的人生历练和丰厚的生活素材。

曹寅不仅诗词歌赋精通,更擅编写剧本。1692年时,倚舟而成《北红拂记》,尤侗有题记,并夸寅“案头之书,场上之曲,臻其妙,虽周郎复起,安能为之一顾乎?”

曹寅不仅和大量江南文坛名宿多有酌唱,更经常组织演出、排剧,和洪升等剧作家多有交往。

《红楼梦》原名叫《石头记》,曹寅有不少诗词都与写作这本伟大的著作有关,只是大家都上了胡适的当,把注意力放在了“曹雪芹”身上。比如曹寅那首《巫峡石歌》,不少研究者就认为那个不存在的“曹雪芹”从他的“爷爷”曹寅这首诗里启发写了《石头记》。

“巫峡石,巫峡石,黝且斓,周老囊中携一片,状如猛士剖馀肝。坐客传看怕殑手,扣之不言沃以酒。将毋流星精,神蜧食,雷斧凿空摧霹雳,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

记得否,红楼梦第一回里:“却说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

未完待续,下节请欣赏《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写给红学前辈的一封信》(3 · 纵观典藏,曹寅之印绎红楼)。还有更多精彩内容即将呈现,敬请关注!想了解更多,关注了缘品藏公众号 +(LYT-Collection)

1、 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三——如何读《红楼梦》最有益(1.千人千面千红楼,百读百味百生变)

2、 红楼梦|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二(现实比虚构更精彩)

3、 《了缘品藏红楼梦》之一 《一封写给红学研究前辈的信》 (3 ·纵观典藏,曹寅之印绎红楼)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