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督商办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7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企业就这样诞生了。官督商办可以解释为:由民间资本出钱,政府委派官员管理的一种企业经营模式,是为洋务运动时期的一大创举。至于官督商办最早由谁提出来有几种说法,比较主流的说法就是由李鸿章提出来的,是由李鸿章的得意弟子盛宣怀献策,后被李鸿章采纳,创办第一家官督商办的企业,开创了历史上独一无二企业经营模式。随后又相继成立了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企业,开创中国历史上的多项第一: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机器织布局等等。官督商办企业吸收了私人资本,其生产也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这样以来,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地方势力的干扰。

      上海轮船招商局第一任总办叫唐延枢,广东香山县人,曾是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来到轮船招商局后,向李鸿章提出了两个建议。一是“揽载为第一义,运漕为第二义”;二是“局务由商任,不便由官任”。这两个建议的目的,是尽量淡化官督本质,让经营更加市场化,更加遵循企业的规则。在唐延枢的经营下,轮船招商局并在两年间扭亏为盈,成为一家实力不容小觑的航运企业,随后,上海轮船招商局从外国人抢80%的市场份额,可以少付给外国航运公司1300万白银左右的费用,成绩实在不容小觑,也为洋务运动拉开了序幕。

      创立轮船招商局的初衷就是要打破外国人在漕运方面的垄断,完全按西方公司运营模式,吸引外资入股。在招商局成立初期,主要是与旗昌、太古、怡和三家英美洋行竞争长江内流河航运的市场份额。由于旗昌轮船公司亏损越来越严重,股价大跌,在唐廷枢、盛宣怀主持下,以220万两的价格并购了旗昌,招商局原本只有11艘轮船、并购后拥有了29艘轮船,成为国内最重要的一家航运公司。不久后,又分别与太古、怡和签订了“齐价合同”,打破常规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人的权利。

      民国后,招商局脱离交通部改隶国民政府,实行了军管,1949年,人民解放军放上海,上海市军管会接管招商局,招商局从此回到人民手中。新中国成立后,轮船招商局收归国家所有,后来其下又多设立其他公司,比如交通银行就是其一。其后这家百年企业不断壮大,更跻身世界前500强企业,成为一家大型的跨国公司,叫“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轮船招商局除了自己的发展之外,为了需要投资创办了不少中国第一家的企业。

      1875年11月,上海轮船招商局旗下一艘轮船被怡和轮船撞沉,损失惨重,为此成立了保险招商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家保险公司。75年招商局由英国工部局协助架设从总局至虹口码头的电缆,这是中国人自己架设的第一条专用电话线。1876年3月,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举行换旗过户。1882年,招商局投资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煤矿开采企业——开平矿务局。1887年在上海开始试办中国近代第一家保税仓栈,1896年投资创设南洋公学,就现在的西安交通大学。1897年,轮船招商局又投资500万两银子,创建中国通商银行,这也是中国第一家自办银行。在李鸿章死后,轮船招商局依然在发展壮大,并孵化出许多著名的现代企业,如中国通商银行就孵化出招商银行和平安保险公司,这些都是世界500强企业之一。因此,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其历史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也被称为李鸿章四十多年最得手之文字。

      官督商办这个名称,在现在可能已经被世人淡忘,这种传统政府参与民间资本的一种经营模式,在官督商办这个名词下得以放大,让权力和资本得以尽享鱼水之欢。

      先来说说,权力与资本这两个要素。

      权力与资本这场游戏在清朝由来已久,早在清军入关的时候,就得到了商人的资助,当时以晋商最为出名。包括后来的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等战役,在财力和物力上得到很多商人的支持,可谓是居功甚伟。在朝廷的眼里,商人们的最大作用就是作为朝廷推行财政政策和军饷供应的工具,是除国库以外的钱袋子。而在商人眼中,只要和朝廷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即可通过朝廷的政策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和持久性,无往而不利。

      具体到商人与清廷中的官员之间的交往,更是达到了一种水乳交融、共生共荣的胶着状态。当时官商之间有个怪圈,当时的清政府对商人存在一定的依赖性,甚至一些穷儒寒士需要依靠商人得以经济资助才能进京应试。当这些寒士考中后,又靠商人代为活动,使自己在官场上顺风顺水。而这些曾经受过商人恩赐、一旦在官场上站住脚或在地方上的官场得志后,又对商人给予多方关照,形成互利互惠的政商关系。这种关系一旦形成,就像空气一样,无法从生活中剥离。不要说普通官员热衷于结交商人,就连我们熟知的左宗棠、李鸿章、端方等这些封疆大吏也都试着寻找机会与商人交好。这就衍生了利益链条,权力与资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融关系,不论清廷的王公贵族,还是达官显要与那些商人们,票号掌柜们相处的如漆如胶,资本与权力便得到了最为生动的写照。

      说一个简单的例子,张之洞因为母亲去世守制三年,回京后他想谋取更高官位,为了疏通关节,张之洞亲自拜访了当时山西协同庆票号,提出借银10万两,对此协同庆票号的经理随即应承下来。张之洞后来出任两广总督开始“知恩回报”,将两广地区的财粮国税全部交给协同庆解交汇兑,协同庆票号也因此在三四年间,就盈利上百万两白银。这是一个例子,像这样的事数不胜数,很多商人在政治的大树下茁壮成长,而官员们在商人金钱支持下官运亨通。就这样,商人与清廷、官员在长期的“合作”过程中各取所需、各获其利、互惠互利,形成了一种三方互动的利益捆绑关系,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这种关系,又在晚清时期表现出极致,具体原因可归究起来包括以下几点:

      权力是个至高无上的东西。常言道: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因此皇权至上,再加之士农工商的官本位心理,任何朝廷历来是万能型的,权力无所不能。社会发生动乱,可以举全国之力,征兵征粮征饷,至于商人你有钱得出钱有力得出力。关键时期,朝廷可以调集社会的一切资源,所谓集中优势干大事。洋务运动就一个很好例子,调集国内的一切力量搞改革,以图国家自强,以为摆脱西方列强的资本控制,在权力这个高傲头颅面前,任何资本都低下了身姿,寻求改革发展的出路,因而官督商办就是最优选择。

      战争赔款也是个烦心事。据不完全统计,晚清整个战争赔款竟达十几亿两白银之巨,再加之太平天国之乱导致江南半壁税收难以征收,军费开支巨大,导致财政枯竭,需要借助民间资本的力量。自封为天朝上国的大清迫不得已,不得不进行改革,但清政府又没钱,所以只能低下高贵的头颅,放弃完全官办,吸引民间资金,解决启动资金问题。朝廷利用手中的权力出政策、出优惠条件、民间商人出资金,一起将企业搞活,把企业搞大,这也是官督商办的本质。

      李鸿章在《论试办轮船招商》中说:“目下既无官造商船在内,自无庸官商合办,应仍官督商办,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中国的铁路、航运、矿山等关键命脉的大部分利权长期被洋人占有,而推行官督商办就是要尽快培植、壮大自己的本土企业,以抗衡洋人,争夺利权。“冀为中土开此风气 , 渐收利权”,“轮船招商局之设 , 原期收回中国利权 , 徐图自强之计”。 清政府对李鸿章的建议大力支持。

      另外,还有不能摆到台面上的原因,那就是权力的傲慢。权力无孔不入,是渗入到社会的血液中的。说白了,政府要具备对社会的完全管控力,任何无法干预的事情都会被视为威胁。所以,经营企业这种事情,权力必须介入,通过政府的干预实现对企业直接掌控。说到底,清政府也爱钱。清政府的正常运转需要税收来维持,晚清时期战争、腐败、赔款等很多方面的原因使政府财政压力加大。当税收无力承担的时候,清政府就要想办法从其他方面攫取,办企业是再好不过的途径。

      由于轮船招商局有清政府的保驾护航,发展迅速,不仅经营规模持续扩大,盈利能力也逐渐增强。最重要的是,轮船招商局产生了强大的带动能力,相关上下游产业迅速活跃起来。比如围绕轮船航运这个行业,又产生了轮船修理厂、炼铁厂、保险公司、机器制造公司。轮船还要烧煤,就要采煤,于是又诞生了开平煤矿等采矿企业。一个行业带动另一个行业,各种衍生企业不断诞生,有了煤矿企业,又刺激了制砖业、制灰业。开平煤矿在唐山,而轮船招商局的轮船行驶在全国各地,于是,又促进了铁路的发展。企业虽多,但稍微大点的企业也基本都是官督商办的模式,经济命脉仍然要掌控在清政府手中。

    如此一看,貌似官督商办的模式也很不错。政府犹如护身符,为企业遮风挡雨,企业运营无忧,不愁没市场。但这种模式的毛病同样也很多,因为权力在任何地方都会滋生腐败。

      李鸿章为了掌控轮船招商局,安排自己的亲信盛宣怀担任专职督办,完全架空了董事会,而董事会的成员大都是出资的商人。所以,在这种半官半商的企业,实际上,商人并没有多少权力,他们必须让位于政府权力。在轮船招商局,盛宣怀就成了实际控制人,同时也是李鸿章的傀儡,任由李鸿章操控。

      盛宣怀虽然人在企业,但本身还是一个官僚,又受控于李鸿章,因此,他根本不会按照现代企业的运营模式去管理企业。在他的管理下,企业任人唯亲、贪污腐败、效率低下,其他股东敢怒不敢言。这样的企业失败是早晚的事。

    企业赚钱了,就是官僚们发财的机会。比如最差也要安排个亲戚到轮船招商局上班,或者直接拿空饷。总之,大家都想占便宜。据《洋务运动》(第六卷)记载,“闻该局轮船每年遇运载漕粮之际,各上司暨官亲、幕友以及同寅故旧纷纷荐人,函牍盈尺,平时亦复络绎不绝。所荐之人无非为图谋薪水起见,求其能谙练办公者十不获一。甚至官员中亦有挂名应差,身居隔省,每月支领薪水者。”拿个空饷还是小钱,清廷一伸手必是大手笔,慈禧过大寿,直接就拿走了5万两。

      最要命的是,企业一旦做大做强后,官僚们就打起了收归国有的主意。两江总督刘坤一、上海道台叶廷眷都曾先后给李鸿章写信,希望清政府出资200万两将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收归国有的好处就是,每年可以省去钱庄20万两利息,7万两股东股息。至于原来政府的借款,干脆就债转股,直接成为官股。如此这般,清政府就可以成为最大的股东。当时,持这种想法的官僚并不在少数,幸好,因李鸿章力排众议而作罢。

      另外,作为官督商办企业,出生就依靠权力的庇护,所谓含着金钥匙出生。但这样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企业,根本不知道竞争啥滋味。平时靠特权垄断存活,一旦失去特权,就立马没有了生命力。轮船招商局也同样如此,看似发展欣欣向荣,但完全依靠的是李鸿章。当李鸿章这颗大树瞬间倒下的时候,轮船招商局甚至一度只能靠举债度日,昔日荣光顿时不再。

      官督商办也好、官商合办也罢,说到底,都是权力凌驾于资本之上。商人地位自古就很低,权力的任性又会让官僚为所欲为。因此,权力肆意欺负资本便成了常态。或许只有当政府不再伸手乱摸的时候,民间资本才会真正壮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