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墓志铭是何人所写

包公曾与欧阳修同朝为官,且两人相当熟悉,论地位声望欧阳修也绝对有资格为他撰写墓志铭,又为何后人发掘的包公墓志铭是为吴奎所写,这其中有何故事?

第1个回答  2019-07-17
  对于包公的溘然去世,欧阳修肯定也是十分悲痛的。正因为不打不成交,欧阳修对包拯一生的理解,肯定会比任何一个人都来得深刻;再说,凭他的才学,撰写包公墓志也是得心应手的。因此他满怀热忱地“甘辞致唁,因丐为之志”,应该是情理中的事情。甚至,可以说,在当朝的文武百官中,为包拯撰写墓志铭最佳的人选,非欧阳修莫属!
  可以想像到,欧阳修的这种心愿,最后竟被包拯夫人董氏婉言谢绝,该是多么的沮丧。这从后来出版的《孝肃包公奏议集》中,也能看出个中蹊跷。
  包拯死后三年,一
六五年,包拯的门生张田到庐州任太守,董氏把她珍藏的包拯生前所写的奏议底稿,交给了张田,由张田分成十五卷,三十门,计一百八十七篇,编纂成《孝肃包公奏议集》,即今天我们看到的《包拯集》。很显然,这部几乎汇编了包公一生奏议的集子,恰恰就没有收录包公弹劾张方平和宋祁的那两篇著名的奏议,以致今天已经失传。这不会是张田的一时疏忽,倒有可能是董氏知道这两篇奏议招来了欧阳修“蹊田夺牛”的批评,就把底稿扣压了下来,没有再交给张田;或是董氏虽给了张田,因为张田出于同样的考虑,在“取其大者”的原则下,把它删除了,其目的无非也是想把这件事从历史上淡化掉,免得长期“牵累”包拯。总之,欧阳修措词严峻的上书,无疑在包家引起过不小的震动,才被董氏认为是“有素丑公之正者”。
  只要把董氏的言论与以上事件联系起来,结论便是不言自明的了:董氏惟恐歪曲了包拯,以误导后世,婉言谢绝撰写墓志的这个人,极有可能是欧阳修。
  还因为当时的欧阳修地位高,名望重,吴奎在为包拯撰写墓志铭的时候,不能不提及此事,但虽提及,又不能不有所顾忌,遂含混地隐其姓名。也正因为吴奎的欲盖弥彰,留下了这个谜,却成了今天人们解开谜底的指示器。
  果真如此,那就是天大的遗憾。欧阳修的道德、文章名冠天下,岂是吴奎所能企及!包公的墓志铭,如果出自欧阳修之手,势必会像韩愈撰写柳宗元的墓志铭一样,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又一桩千古佳话!
  董氏毕竟是包公的贤内助。正如她的墓志所写的那样,“夫人佐公,承颜主馈,内恪尽妇道,外不失族人欢心者,盖十三年。”“孝肃渐贵,夫人与公终日相对,素风泊然。”她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自幼读书识字,有很高的礼教修养。自打与包拯结为秦晋之好,便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包公。包拯考中进士,任命为江西建昌县知县,父母不愿离开家乡合肥到江西,包拯为了父母晚年能生活得愉快,便放弃了别人梦寐以求的做官机会。董氏也心甘情愿地陪伴包拯,在家奉养双亲。包公从三十八岁开始,去各地做官,董氏则不辞风霜,紧紧地伴随其左右。她和包拯一样,举止端庄,生活俭朴,不讲究穿戴打扮,不贪图吃喝享受,不追求珍奇异物。当包公被提拔为枢密副使,参预执掌国政时,董氏也由仁寿郡君加封为永康郡夫人。按照当时的规矩,董氏要去向皇后表示感谢。她进宫时,依然是一身普通百姓的衣服。这使得皇后感慨不已,对宫女们夸道:“包夫人那般衣着,足见包拯是一个不谋私利的人啊!”连忙请求宋仁宗赐给董氏一套诰命夫人的服饰。
  包公在开封去世,董氏和女婿文效带领全家老小护送包公的灵柩返回合肥,料理后事,并积极筹划把包公生前的奏议编纂成集,刊行于世。直到一
六八年在合肥病逝,和包公合葬于一处。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