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导演代际划分及其特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5-23

中国电影导演的发展历程丰富多样,从最早的开拓者到后来的传承者,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烙印。


第一代,他们是民族电影的拓荒者,活动在二三十年代,以无声默片为主,张石川、郑正秋、但杜宇、杨小仲、邵醉翁等大师级人物,用无声的语言讲述深刻的故事。


第二代,作为第一代的弟子,他们在三四十年代的有声电影时代崭露头角,如程步高、沈西苓等,他们关注社会问题,通过电影展现对社会的深度思考,为电影史增添了新的高度。


第三代,与第二代紧密相连,活跃于五六十年代,如成荫、谢铁骊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权烙印,代表了新中国电影的发展方向。


第四代,以北京电影学院科班出身为主,如谢飞、黄蜀芹等,他们在文革后开始电影生涯,作品兼具政治性和散文诗化,探索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第五代,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如陈凯歌、张艺谋,他们的电影事业未受文革影响,但深受其影响,他们用新语言探索自我与社会,国家命运。


最后是第六代,包括生于六七十年代的青年导演,如张元、王小帅等,他们受过正规教育,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通过电影表达个性和对时代的思考。


扩展资料

中国电影诞生于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庆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内的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2010年,中国电影年产量高达500余部,全年总票房超过100亿人民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