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梁实秋《雅舍小品全集》中“休闲”式的生活小品文,价值在什么地方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1-09-08
  闲云野鹤亦有情 雅舍小品也言志
  ——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全集》
  谈到梁实秋,人们或许不会忘记在文学阶级性争论中曾被鲁迅骂作“丧家的资本家的‘泛’走狗。”,或许不会忘记他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但是,我们毕竟对梁实秋先生了解得甚少,远远不如读鲁迅的杂文多。其实,梁实秋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就很出名,曾经与闻一多,朱湘等组织过“清华文学社”,也曾经应邀上庐山参加过“学界名流谈话会”被定为资产阶级文学的代表,想去解放区看看而不受欢迎。面对这么一位“半魔半仙半神半鬼是非待辩”的神秘文豪,我们有理由对他探个究竟,窥视一下他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和文学苦旅。
  常言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子”,也就是说要探知一个人的心灵须仔细观察他的眼睛。但是,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其作品就是他心灵与眼睛的交融物。最近,当我重读梁翁的《雅舍小品全集》时,就仿佛感受到他的心灵、他的人格、他的气质、他的神韵、他的艺术追求,仿佛与他有种感情的交流、精神的交流,有种美的享受。当我们还在玩味鲁迅的杂文时,还在津津乐道他那以“匕首”和“投枪”的姿态抨击旧世时,蓦然回首,再重新审视一下那高雅温馨、脱俗情调、风趣诙谐的雅舍小品,便会油然升起一股轻松自在、回归自然、赏心悦目的快感。从“雅舍”中,我们看到他“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的心怀,如果用“官场龌龊,亦非正直之人涉足之所,区区书生,只能埋首做点学问聊慰平生而已”来形容他的人生观是最为确当不过了。
  雅舍,是梁实秋先生在四川定居时的宅名。以雅舍冠名的散文集《雅舍小品》便是他的代表作,以后又出版了三本续集再加“合集”,奠定了他作为散文家不可动摇的地位。梁实秋先生的文笔如同闲云野鹤般“收”“放”自如,以人性化风格为主旋律。他往往避谈政治、时事、两性关系、宗教等热点问题,而是另辟蹊径,放谈生活琐事,知识命题,风雅幽默,情趣横生,哀惋凄切,贯穿着失意者的忧郁情调。
  《雅舍》是《雅舍小品》的开宗首篇,历代文人写自己居住的楼、室、斋、园的文章很多,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陆游的《居室记》;明末东林党人高攀龙的《可楼记》;顾炎武的《复庵记》;郑日奎的《醉书斋记》……等,而“雅舍”却有它自己的个性和风格,“雅舍”筑在半山腰,简陋,仅能蔽风雨,又不能全蔽风雨。作者非独居,而是与他人共住一套,常有“隔壁戏”,又有鼠、蚊相忧。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作者仍能以谐谑的语言,说“壁间不挂显要照片,也没有牙医的博士文凭;更不须张帖电影明星画片以各种发式招徕顾客似理发馆”……从而批露“雅舍”之雅却在于有月光或烟雨入窗相亲,嵌镶着一幅“米点”山水,而我更以为主要是作者为人处世之“雅”。同时,在文章中,作者又说“但是,我仍安之。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明年夏天——谁知道我还是否住在‘雅舍’!”,这又让我们看到作者身处劣境却有万般的无奈的感情。
  人文主义是《雅舍小品》的主要特色,其中散文《孩子》是写如何教育后代子女的,作者主张对待孩子不废体罚,不管不行,证之当今“中国小皇帝”,因为家家独生子女溺爱之、纵容之、天下父母皆因成了“孝子”,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告诫天下父母:“体罚固然不人道,偶一用之,亦有效,未尝不可——倘若孩子过分顽劣的话” 。当今“孩子问题”仍旧困惑每个家庭的父母,重读散文《孩子》,不禁佩服作者的预见性。
  《喝茶》又是一篇人文主义极浓厚的散文,作者不涉理路,只平实地回忆着与茶有关的生活往事。回忆起那能保温的大茶壶;朴实的绿豆茶碗;那极其讲究的银托白瓷小盖碗;到大栅栏买茶的殷勤招待;以及窨茶的方法;潮州巨商喝工夫茶的那份儿规矩等等。俱往矣!回忆这些旧事物,难免要情动于中而言于外。文章从茶具说到茶叶,说到饮茶,话题离不开茶,但内里却透出“怀念”二字,那种睹物思乡,黯然伤神的姿态跃耀然于纸上。
  当然《雅舍小品》也不都是中庸言情,也具有讽刺批判,风趣幽默的风格。其中《男人》就是一篇极具讽剌意味的散文,作者议论男性弱点,与《女人》堪称姊妹篇,不过对男人的批评要严厉得多,说他们“脏”、“懒”、“馋”、“多半自私”、又“好议论人家的阴私”。简直就是一篇声讨男人的檄文。使用语言机智闪烁,谐趣迭生,如对男人之脏的描写:那“强迫入浴”的举措,那“耳后脖根”的沃壤,那“黑糊糊粘成一团”的手绢,那“具有泡菜霉干菜再加糖蒜的味道”的一双脚,那“喜于脚上藏垢纳污之处往往复挖掘,然后嗅其手指,引以为乐”的“逐臭之夫”,那“当众搔背,结果从袖口里面摔出一只老鼠”的窘状,形态毕现,色味俱备,把丑陋艺术化,真叫人忍俊不禁,棒腹不迭。作者揭示男性的弱点,不是“讨伐”男人,而是让世人惊醒,看到自己的丑陋,进而克服缺点,完善人性。
  《穷》是一篇言志的散文,作者在文中揭示穷是相对的,家徒四壁其实也还不算是真正的穷,好歹也还有一个“家”,真正的穷应该是这样的:他的衣服是从救济所领来的,晚上往往住在车站或码头,倒是每天下饭馆,但吃的都是别人的残羹剩饭,他从来不洗脸,不洗手,头发脏乱差,他们无妻室无儿女,顾不得三亲六戚父母兄弟,独来独往,我行我素,尊卑廉耻一概摒弃,精神上说不定比守财奴还要自在坦然呢。有一句俗语叫“人穷志短”,确乎一针见血。一个有志气的人,大约不会总是穷下去,如果真一如既往地穷下去,说明他本来就没有志气。与人穷志短最能叫劲的例子是晋朝人陶渊明,他虽穷,常常有诗无酒,但他曾经不为五斗米折腰。作者力图让人们在某种程度上超脱汲汲于“贫”“富”纷扰,叫你忘怀得失,高举远慕。“穷不是罪过,但也究竟不是美德,值不得夸耀,更不足以傲人”。
  以上是《雅舍小品》中稍稍具有代表性的散文,当然还有比这些更精彩的,大家如果感兴趣不妨找来一读,确实收益匪浅。梁实秋先生舌耕笔耕劳作一生,如今欣赏他的作品,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我们更多的是对梁翁油然升起的敬偑之情。
  “闲云野鹤亦有情,雅舍小品也言志”,大抵如此罢。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9-15
先去看看
第3个回答  2011-09-07
没看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