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篆刻家黄易(二)篆刻讲堂一百零二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7
清乾隆九年十月十九日,黄易出生在浙江杭州钱塘县武林门外散花滩上湖墅黄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也是贤孝世家,可谓“文献传家,风雅一门”。

黄易生于杭州,但是在人生的大多数时间是游历在外地。在他八岁那年父亲清代诗人黄树榖去世,其母梁瑛教他识字读经。黄易长兄黄庭在楚北为人作幕僚,生活所迫他从十五岁那年便跟随兄长客游他乡。以至于三十八年后,黄易还曾写诗感慨:“鸡唱蛰吟那得眠,高寒古县早霜天。伤心卅八年前事,此日辞亲上客船。”

1765年春,黄易北上到固安开馆授徒,然后到武冈,开始了他长达八年之久的私塾教书生涯。大约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前后,黄易开始跟随郑制锦做幕僚,从江苏盐城的武佑场到京郊的南宫县、清苑县辗转四年。后来郑制锦为黄易捐纳入仕。1777年8,黄易到京师领官分配河东河道。除了在河南短暂任职外,黄易的仕途生涯都是在山东度过的,而且多半在运河沿岸。

乾隆五十四年(1789)十月黄易得荐升任山东济宁运河道同知直到乾隆六十年(1795)闰二月其母逝世。自任运河道以来的十年是黄易访碑、交游和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嘉庆二年(1797)丁忧服满,被临时借用捕河。嘉庆四年(1799)十一月得大学士庆桂的荐举,再仕运河同知。嘉庆六年(1801)十月由运河同知护理道员。由于嘉庆三年(1798)冬曾在南旺染上了寒湿疾,就在他护理运河第二年的二月二十三日病逝在济宁运河道任上,年五十九。

我们看了黄易的生平的大致记录,家学的影响,少年的坎坷,都对其有很深的影响。

印文:茶熟香温且自看。

文出

题画

明·李日华

霜落蒹葭水国寒,浪花云影上渔竿。

画成未拟将人去,茶熟香温且自看。

闲文印是篆刻艺术发展的方向,比之姓名表字印、书画鉴藏印等,闲文印的印文,大多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的名句,篆法、刀法,笔意、文意的融合,使得篆刻艺术的文化核心更加的突出。此印用细汉朱文印,中间“温”字的减笔,使得印章的印面中心更加的平稳,全章得以相互统一融合,在流动中又有砖文的意趣在其中。此印的刀法,我们就不再多说了,浙派篆刻的短切刀法是西泠四家共通的特点,而此印则突出的体现了黄易的巧,如果我们看看蒋仁的细朱文印,则可以通过对比更加强烈感受到两人的不同。

我们再来看看印款,隶书的印款,双刀刻款,如同碑刻一般。从款识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易的书法功底,其时,无论是蒋仁、还是黄易,亦或者其时的书法、篆刻家邓石如,对隶书都是有所偏好的。朱白鲜艳的印面,加上黑白厚重的款识,使得篆刻的艺术表现更加的完整。正如书法、绘画一般,有书、有画、有印、有款才完整,而篆刻艺术亦是如此,其时,篆刻已经不单单是书法、绘画的附庸,而是已经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

印文:陈氏晤言氏珍藏书画

比之闲文印,此印的印文便没有可多说的了,此细朱文印,我们可以注意到,印眼的“室”字,一种极为对称与中正的处理使得印面更加的平正。而印面上方的三字的横画笔直一线,类似残破的边框,笔直又有断裂带来的节奏感。原印应该是有四面的边栏的,从印面底部的残留可知,但是残破之后,这种无边栏又有边栏的似有似无的感觉,使得印章更具有岁月的沧桑感。而“氏”字下部大面积的残破更是浑然天成,妙手偶得,这种残破,是如此的自然,让人更加深入的体会到岁月的无情与历史的沧桑。此类朱文印,突出的体现黄易篆刻风格中的秀劲。

款识更是令人赞叹,比之明代的只简单写名或年份的款识,简直可以作为一件书法的碑刻作品来欣赏。

印文:一笑百虑忘

文出

倪元镇过娄江寓舍因偕智愚隐游姜公墩得如字

元·谢应芳

秋暑贾余勇,怀抱方焚如。

故人江上来,风雨与之俱。

遂令沸羹鼎,化为寒露壶。

幽寻陟崇丘,飘飘素霞裾。

同游得名缁,吟啸兴不孤。

大树倚高盖,小酌欢有余。

三江五湖上,群峰开画图。

独怜我乡土,烟尘尚模糊。

安知艰虞世,得此暇日娱。

一笑百虑忘,松风奏笙竽。

这方印章可以说是黄易作品中比较丁敬的作品,无论是印面还是款识都是比较接近丁敬的。也可以说这类白文印是浙派篆刻比较具有代表意义的类别。刀法的自由而不做作,文字造型古朴中而有自然天趣,“一”、“笑”、“百”三字的平和是黄易的喜欢的设计,而“虑”、“忘”二字又可以的作写断折的处理,甚至很想汉印中将军印的风格,自由而不做作正与印文“一笑百虑忘”一般,所以我们才说闲文印是将篆刻艺术发展推进了一大步的。合理的章法突出印文的意境,相得益彰。在欣赏百年前的篆刻的同时,亦欣赏百年前的百年前的诗词,这亦是篆刻艺术的魅力所在。

款识中的文字刻法,我们可以看到丁敬的单刀刻款法。但是与丁敬的“倒钉款”的刻法是有不同的,更加的秀丽一些。

我们再来看一方黄易作品中比较丁敬的作品。这方印章的章法,是我们介绍过的独秀法的代表,“乙”字的独特的造型和大量的留红,与其余“酉”、“解”、“元”三字的粗满形成了对比,使得印面的重点各家的突出。而四字印文字的排列则是浙派比较典型的排列,即对角线两字较小,两字稍大。此印另外的特色是白文印的沾边处理,是非常的有特色的,甚至有种满溢的感觉,但是都是为了衬托“乙”字的独秀。类似的作品还有如下的“一不为少”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