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成事心法》|持续成事的三条准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2
“事功之成否,人力居其三,天命居其七”。

这句话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一件事成功与否,其中“天命”占了七分。

成功诚不可强求,但,凭着“三分”人力,我们却可以做到持续成事。

什么是成事呢?简单的说,就是把该做的事做完。

打个比方,有人在上日更打卡,他按照计划完成了日更,就可以说是成事。但日更的文章有多少人点赞,有没有上排行榜,就有很大的运气成分在里面。

所以也可以这么说,成事是成功的基础。

成事的人不一定能成功,但成功必然是持续成事的结果。

故,欲成功,先成事。

但很遗憾,现在有很多人并不知道如何成事,又何谈成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冯唐成事心法》这本书,就是一本告诉我们如何成事、持续成事、持续成大事的实践指南。

这本书的作者冯唐,出版过多部小说,2013年荣登中国作家富豪榜,是个实打实的作家。但他不仅是一个医学博士,还是世界顶级咨询公司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华润医疗集团创始CEO。

他说,他将自己二十年职业生涯中吃过的苦、踩过的雷、翻过的山,见过的人,总结成这本《成事心法》。

今天我们重点分享书中持续成事的三个准则:有志、有识、有恒。

志,就是志向,有志,说大一点,就是要有理想,说小一点,就是要有目标。

没有理想,就没有动力,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

比如,司马迁的志向就是写一部“传之后人”的史书,周恩来小时候的志向就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霍金十三岁就下定决心从事物理、天文学研究。

是以,有了志,一个人才有了持续成事的理由。

然而, 往往有人会误把欲望当成志向。

他们求名、求利、求权、求色,做事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欲望。

而有志之人,求的是千古文章、宇宙太平、洞察人性、创造天地至美。

欲望不是志向,但生而为人,自带“七情六欲”,欲望的存在是必然,如何妥善处理欲望和志向才是关键。

管理欲望,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尊重欲望,并保持适度欲望。

要成事的人必然都有一定的好胜心,有好胜心就会有欲望,适当的欲望可以刺激我们成事。

所以,有了欲望,不要把它们一刀切掉,要尊重欲望,把它们当成自己的能量之源。

但前提是适度、有底线。

底线就是不能因欲望伤害了自己或他人。

比如,喜欢吃蛋糕,偶尔吃吃满足自己的口欲完全没有问题,但没有节制地把自己吃成了糖尿病人,那就过度了。

再比如,喜欢买名牌包包,努力挣钱犒劳自己很好,但如果骗了别人的钱用于自己的高消费,那就突破了底线,因为你的高兴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所以,欲望可以有,但必须要适度。

其次, 要善于把欲望和志向巧妙结合。 把某种爱好变成获利途径,理所当然地逐利。

比如奥运跳水冠军全红婵的目标是为国争光,还有就是顺便挣钱养家,大家都被这个14岁小女孩的淳朴善良感动。

再比如作者冯唐。他有挣钱的欲望,还有“不朽”的志向。“不朽”,就是在他去世很多年后,还有人能记得他。

所以他就持续写书。照他自己的说法,是因为写书不仅能给他带来持续的名和利,万一一不小心写了一部经典,还能达到自己“流芳百世”的理想。又有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如果实在控制不了欲望,作者建议多去去两个地方。

一个是重症病房,一个是墓地。

在重症病房,你会看到一个个老弱病残全身插着十几个管子,不醒人事;在墓地,你会看到一个人无论身前多么有钱有势,最后的归宿都是一个盒子。

钱、权、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何必如此执着呢?

所以,想要成事,不仅要有志向,还必须分清欲望和志向,学会尊重欲望、管理欲望,把握分寸,把欲望融入志向,让欲望助力志向。

一个人光有志向还不够,还必须有见识,才能走得远。

如何培养见识呢?方法有三:

读万卷书,识万种人,做万般事。

“读万卷书”很好理解,就是通过多读书,拓展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T型人才。

T型人才是专才和通才的集合。

这类人不仅在横向上有着比较广泛的知识储备,而且在纵向的专业特长上有着较深的理解和独到见解。

世界万物相互联系,拥有较为广泛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否则,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想成为某一行的精英,又必须是这行的专家,必须在某方面下苦工夫深入学习。

比如作者冯唐,就在读过近100部英文长篇小说后,才开始自己的创作。

所以,要多读书,不仅要多读些各种门类的杂书,还要深入研究自己专业的书籍。

第二个增长见识的办法是“识万种人”。

每个人立行于世,都免不了与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相处,结交万般人物。

欲成事之人,不仅要善于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取其长补己短,还要懂得全面了解对方,知道哪些人适合结交,哪些人需要远离。

孔子云: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所以,要多结交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朋友,而那些善于谄媚、表里不一的人,敬而远之即可。

尤其在领导岗位的人,需要带领团队一起成事,就必须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增加团队的战斗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做万般事”。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个人学识再多,没有经历过实战,也只能是对着镜子演奏——自吹自擂罢了。

想要在一个行业从小白变成精英,书中列出了实用的三步走计划。

首先是扎实基础。了解行业一百个关键词,仔细看完至少三本专业著作,与至少三位行业专家交流。

第二步是通过做事,反复做事,三到五年,进阶为中级专家。

第三步还是不断行地持续做事、找专家、看专著,再过个三五年,才能变成行业顶尖专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

处世智慧,也只有在世间不断做事才能得到。

通过做事,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实打实地掉过坑、摔过跟头,一个人才能深刻理解,

什么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是“世事无常,无常才是常”,才知道为人处事要“知可为,知不可为”。

所以, 要有识,不仅要读书破万卷,还要能慧眼识人、踏实做事,在实践中厚积安身立命的资本,静待一鸣惊人之时。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这是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的名言。

这里的“有常”,就是“有恒”、坚持。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这一辈子,如果能用恒心坚持做事,那就已经拥有最高的修养了。

曾国藩,从一名普通布衣一路打怪升级,成了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没有可以仰仗的家世,没有遗传的天生丽质,靠的就是“有恒”这股劲。

字写不好看,就每天练,无论在朝为官还是在外行军;写日记也一样,曾国藩从三十岁开始写日记,每日反躬自省,到老从未间断。

就凭着有恒的笨功夫,资质平平的曾国藩实现了人生大翻盘,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圣相。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之前提到的读书、做人、做事都是一辈子的事,需要一辈子用心经营。

坚持做一件事,在逆境中也不能断行。

有些人遇到逆境,就会轻言放弃。其实,绝大多数逆境,都不是绝境,只要学会在逆境中修炼,逆境反而会成为人生进阶最好的机会。

王阳明在被贬后“龙场悟道”,曾国藩也是在被贬之后才参透“内圣外王”。

作者指出,在逆境中修行, 要珍惜每一个不舒服和难受的时刻。

在每一个难受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跳出自我,觉察自己为什么会难受,是否值得难受,应该怎么做或是改进等等。

觉能生慧,要善于抓住每个不舒服的时刻,更好地了解自己,洞悉社会。

屡战屡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屡败屡战。

不向困难低头,在逆境中持续做事,寻找突破的机会。

那么坚持做事有没有诀窍呢?

有两个, 有所习,有所规。

有所习,就是养成好习惯,让习惯成自然,让坚持的事顺其自然。

“每天做的行为坚持三个月就形成了习惯。一旦习惯养成,则需要三到六个月才能把它消除。”

比如喜欢熬夜的人试着强制自己早睡,开始时肯定很难,但慢慢适应养成习惯后,超过规定的时间点就会昏昏欲睡。想要重新熬夜,首先自己身体的自然反应就不同意。

养成好习惯,能帮助我们更顺地坚持做事。

另一个方法,有所规,就是说做事要有计划,才能有条不紊地持续推进。

比如想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就需要先给自己列个月度、年度读书计划,写下想要阅读的书目,按照计划执行。

否则很容易三分钟热度,因为各种外部诱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雄心壮志。

所以, 持续做事,不仅要有恒心,还要有能在逆境中持续修行的坚忍,并善于用好习惯、好计划加持恒心。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冯唐成事心法》,重点解析了持续成事、成大事的三个标准:有志,有识,有恒。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树,那么,

志是根,志存高远才能根深蒂固;

识是枝,见多识广才能枝繁叶茂;

恒是主干,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古木参天。

《成事心法》这本书,是作者在2020年初因新冠疫情无法外出期间,在家花一个月时间写成的。

相比之下,你是否还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做了什么?是刷了几部剧?是在某宝、某音上闲逛度日?还是在感慨世事无常中任留时光飞逝?

所以,不要再感慨别人的成功,想要持续成事,就从现在做起,坚定志向、增长见识、持续发力,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结尾,

“ 如果只从一件事开始,那就从有恒、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开始。如果只让我挑一个习惯,那就选早起的习惯。”

《齐帆齐书评影评课第6篇》3624字,累计7591字

日更第8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