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积极发言结题报告范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8-08
《如何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
二、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改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
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必然要涉及两个方面: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策略的更新。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最重要的阵地,它不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特殊的社会舞台。语文课堂教学生机勃勃,情境互动,复杂多变,丰富多彩,蕴含着体现生命价值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素质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发展的能力。经验证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键是提高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的积极性。
2、我校教师要求改变课堂教学现状的迫切希望
纵观现在小学语文课堂发言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发言偏重于直观性和片断性;发言的内容联系甚少;大多数的发言脱离谈话和文章的要求任意发挥;内容缺乏逻辑,多凭主观感受;不能依据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充实发言内容。再仔细审视,发现课堂发言中有以下几种消极心态:①垄断心态:这类学生上课注意力集中,对老师的提问能作出迅速、积极的反应,发言质量高,好胜心亦特别强,总想借助发言来表现自己,达到“垄断”课堂发言的程度,如自己未能被指名发言,常常颇有情绪;②畏惧心态:畏惧者,害怕也。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情愿做一个“南郭先生”,他们把老师对自己的提问当作“苦差事”;而一些对口头语言表达缺少自信的学生,也因自己无法正确、清晰、如愿以偿地表达自己的见解而害怕发言,从而也使自己的发言能力愈加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③依赖心态:有些学生基础不好,却不愿让老师从发言上看出自己学习上存在的缺陷,极想给老师留下好印象;有些学生则缺乏自信。这些学生发言时往往表现得磨磨蹭蹭、遮遮掩掩,他们并不急于思考答案,而是依赖别人,希望从老师或其他同学的提示中取得现成的答案;④随意心态: 这类学生课堂上几乎是不加思索随问随答,但往往有口无心,缺乏思考,有时甚至有乱猜的毛病。他们的回答正确率低,甚至答非所问,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⑤ 应付心态:这类学生在教室里默不作声,对老师的提问不作任何反应,偶尔举手也是“随大帮”地应付,要是点名发言,不是慌乱作答,就是站起来不动嘴皮,等待批评。产生这种心态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因个性造成的,有的思维有障碍,有的对老师和本门功课的学习缺乏兴趣。 ⑥被动心态:这类学生上课基本能集中注意力听讲,但发言被动。造成学生发言被动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量、性格、知识水平的制约,发言欠踊跃。
面对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对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是每位教师孜孜以求的,我以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为自己的课题研究对象,也是希望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我校教师也都迫切希望改变如今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及探究能力的整体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课题界定:
课堂发言是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最有效的手段,一个课堂学生发言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课堂教学应当由学生的发言来充实。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发言。对无论哪个学生的什么样的发言也认真听取,正确理解学生的发言;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应该达到的目标,指出学生发言的正确方面;还将课堂发言同听、说、读、写等多种语言活动结合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谋求发言与谈话、写文章一体化,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启发学生课堂发言的方法用学生提问学习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的习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乐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又从问题的解决中发现新的问题和解决新的问题的教师和学生互动学习的一种方法。
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探究一种如何把握课堂进行创新教育这一主渠道,怎样让创新教育始终贯穿、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的途径和方法。这一种途径和方法主要体现在学生主动提问、互相答问、相互提问、师生互动等方面,以学生提问学习法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质疑、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课堂学习活动,需要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讨论,实现课堂上学生自主,使知识、技能、技巧、能力、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这样,他们发言自然会积极了。缩短师生心理距离 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和各地教学经验,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是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积极性的关键。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评价,保护发言欲望,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我们教师要通过营造气氛、创造条件、积极评论、激励发言,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本课题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日本小学语文界认为,学生的发言是教学成败的一面镜子,是对教材与教学的反应,是教师设计提问的依据之一,应朝着教材化的方向努力;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言,课堂教学应当由学生的发言来充实。他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发言。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比较重视创新教育的,在《各年级学生年———国家的使命》的报告中,他们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乐此不疲的情怀”,“要培养各方面潜力都得到充分发掘而全面发展的人”。培养学生善学、好学的品质,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和面对问题解决过程中乐此不疲的情怀,正是学生创新精神中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国内新的课程改革所开展的探究性学习,与该课题有某些共同之处,但该课题主要解决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问的主动权,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合作探究。
课题意义和价值:
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学生提问学习法”,能够坚持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质疑、探究,能够让学生养成主动提问、互相答问、合作探究的习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较好地将创新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教师要通过营造气氛、创造条件、积极评论、激励发言,提高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主性,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之逐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原复旦大学校长、被聘为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杨福家院士说:“什么叫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而不是学习答问题。如果一个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就等于给了他一把钥匙,就能够自己去打开各式各样的大门。”“学生提问学习法”也正是要探究让学生能够懂得怎样去问问题、怎样去掌握知识、试图给学生一把打开各式各样大门钥匙的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问问题,学会质疑、学会合作探究,从而使他们积极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品质得以培养和提高,为他们将来的发展、为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

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造成学生语文课堂不爱发言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量、性格、知识水平的制约,也可能是对课堂教学不感兴趣,认为提问反正有人回答与自己无关,只是在老师的暗示下,不得不发言,还有的并非是课堂因素影响,如家庭的特殊变故,同学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影响了发言的心境等。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和教学经验,我认为,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是调动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关键。
(一)缩短师生心理距离,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发言
1.课前准备。
一堂能吸引学生发言的好课,必然有丰富的课前准备。
(1)教师要精心地设计好教案,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反应,不仅要备课文也要备学生,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除了是否具有针对性以外,是否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能否引发他们的思考,他们会怎样回答,我们都要考虑好,才能使课堂保持流畅。
(2)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走上讲台,你就是一个演员,你就走入了课文,如果老师都不能专心投入的话,如何把学生的情绪带动起来呢?所以教师的精神面貌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堂课教师必须自信满满、精神十足地走进课堂。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喜欢上你这个人的时候,他们也会专心地听你上课,积极地发言。所以,现代的教师还要学会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多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知心人。如果不是班主任,也应该去熟悉和了解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你,喜欢你,才能让他们在你的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
2.教师基本功
在课堂上,如何吸引学生发言,就要看教师能否用语言、动作来让学生跟着你的思维走,有没有一手好字,让学生因为佩服你而专心地投入你的课堂。而这就是教师的基本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认为有以下几项基本功非常重要:
(1)丰富的语言积累。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走上讲台能侃侃而谈,秒语连珠,必然能让学生喜欢你,而这样的基本功,在于平时要多读多思,教育名著,文学名著,将这些丰富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会把这份修养和品性带给学生,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了,学到一篇文章,教师能马上引申到另外的知识,一定也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样,他们发言自然会积极了。
(2)生动的演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师就象个演员,书上说:教师讲话的音调应该有高有低,就象一首跌宕起伏的歌曲一样。这让我体会很深,的确,如果教师讲课一直是一个声调的话,那你的课堂就象一杯白水,淡而无味。课文中有开头,也有高潮和结尾。教师的朗读就是一种示范,从教师的语言中,学生就能感受到课文的重难点;课文中有悲欢离合,从教师的朗读中,学生能感受课文传达的人间百态。这难道不是吸引学生发言的一个要素吗?
(3)一手好字。一个好的板书能让学生理清楚思路,一手好字更能增加课堂的美感,所以,教师要练好粉笔字,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习到书写,一手好字会让学生从心里尊重你,并积极地发言。
(二)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积极评价,保护发言欲望,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的发言
学生发展有差异,个性也不同。如何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就要学会因材施教,鼓励不同的学生发言。
(1)从学习成绩分。对于优秀的学生,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比较深入的问题,不停留在浅层次的问题上,帮助他们提高。比如课文中的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的问题有挑战性。对于成绩比较差点的学生,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步地提高难度。
(2)从个性分。开朗型的学生发言必然比较积极,对于内向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细心观察,多给他机会,让他也来大胆地展示自己。保护发言欲望,引导学生发言,有效地控制课堂气氛,可以大大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三)缩短师生心理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利用各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发言
一班学生,由于各人的基础、条件、环境不同,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是各不相同的。为了照顾后进生,教师提问后,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尽可能让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课堂上如果没有“想”的因素参与,部分学生就会迷惑不解,如坠五里云雾,对老师的问题亦会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也就不可能达到教学教育目标。所以,课堂上教师应耐心地留些时间让学生思考,根据课堂需要启发学生去寻找答案,让学生讲自己的体会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更不要包办代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定有预想不到的收获。
对于不同的孩子的发言,我们也应该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评价。如我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一下子就能回答到点上的小朋友,我给予激励性的评价:“说得真好!你的智慧给大家带来了启发,谢谢你!”促进他更积极地思考。如果回答得不是很好,我们也应予以鼓励:你是个爱动脑的孩子,思考的过程就有收获,我们再来听听别的小朋友的见解吧!对于不爱发言的学生,也可进行鼓励性的评价:老师也想听听你的发言,胆子大一点,试着说一说,好吗?
(四)缩短师生心理距离,创设条件,让学生有话可说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会精心设计提问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去探究知识的奥秘。保尔·麦克克里德说过:"惟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的确,“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教师要善于设置疑问。不难发现,聪明好动的学生往往喜欢提问和善于提问。小学生都有好奇、好问,喜欢表现自己,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特征。但课堂上,有个别学生很想表现自己,却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此时,教师应该围绕教材创设问题或条件,这样给学生的发言带来莫大的方便和启发,因而使之在特定的范围内,不但有话可说,而且说得准和实。例如,教师可以叫学生认真观察某一事物的特征,然后围绕这一特征说说有关的句子。刚开始,他们的表达也许会不尽人意,所以教师可先示范说一段话,这样会激活他们的灵感,使得他们从而有话可说;练习说句子时,教师可以设置句子的格式,有了固定的句式后,学生说句变得规范和容易。一年级常说的句式是:“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也可以在原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展、扩张句子。如:一个学生的原句是“上午,我在公园里放风筝”。在我的指导、启发下,她扩为:一个阳光充足的上午,我和妹妹在公园里放自己亲手做的红色风筝……固定的句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加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记忆。设置问题或条件,采用暗示提醒的手段,给学生思考问题减少了难度和思考时间,提高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理论研究,二、行动研究,三、对比研究。总结的经验做法如下:
1、首先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和预习课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做法和要求是:①养成按程序预习的习惯——由老师推荐一种程序预习的方法,也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经验,归纳出一种程序预习的方法或具体预习的程序。按程序预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落实。②养成使用自己一整套学习符号的习惯——学习符号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也便于学生动笔墨和加强记忆。③养成查找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最好的老师,这种习惯养成了,有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自己解答一些问题。
2、给学生提供一种阅读和预习时寻找问题的范围和方法。
如:①字、词、句及语言的理解上有何问题;②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上有何问题;③文章的思路结构有何问题;④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上有何问题;⑤文章的表达方式方法上有何问题;⑥该课文与其它课文进行比较有何问题。在这些范围中去寻找问题,逐步学会运用连类、比较、分析、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由浅入深,由少而多、由多而精地寻找和发现问题,久而久之,养成了良好的阅读预习习惯,所寻找的问题就会逐步深入、所提的问题质量会越来越高。
3、给学生提供一种课堂上面怎样提问题的方法和要求。如:①提有准备的问题(自己思考出的问题);②提预习中自己解答不了的问题;③从同学提出的问题中找出不同问题;④从同学回答问题中提出有疑问的问题;⑤从老师的讲解中提出有疑惑的问题;⑥从老师和同学的解答中提出不同角度的问题。首先是鼓励学生提问题,不管什么问题,都让他们提,调动积极性,慢慢引导,逐步由浅入深,由低而高,培养学生课堂上勇于提问、积极思维、善于思考的精神。
4、逐步给学生提供一些自己怎样思考、怎样提出问题、怎样解决问题的方法。如:①从不同方向去思考——横向、纵向、反向、逆向。②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上下、正反、明暗、里外。③学会运用寻找异同、连类分析、比较区别、联想想象、总结归纳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些只能慢慢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掌握、逐步学会。④逐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由点到面、由面到点、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把握和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必然与偶然的关系。

5、提问学习法刚开始只是用于阅读教学,老师们经过摸索,也同样用于写作教学,并逐步推广实施。如课堂作文,先由学生针对作文题目提问,大家讨论怎样构思、怎样选材、文章的重心应放在那里等等;作文讲评时,也由学生提问、学生点评,大家发表意见,学生经过讨论,印象深刻,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
对比研究主要是将实验班与普通班进行对比,通过实验前摸底、实验中对照、考试时比较分析,来检验实验效果。
总之,让学生在寻找和发现问题、探求和解决问题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享受到质疑和提问的愉悦,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为学生将来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