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叶大黄的栽培技术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1

主要用种子繁殖,也可用根茎上形成的子芽繁殖。 育苗移栽 春秋两季育苗均可。秋播用当年采下的种子,于8~9月播种,翌年7~8月移栽定植。春播在土壤解冻后进行,一般要作种子催芽处理。具体方法是:将种子放入18~20℃的温水中浸泡6~8小时,取出用湿布包上,每天翻动1~2次,当1%~2%的种子萌发时即可播种。条播、撒播均可。条播横畦开深3厘米的播种沟,行距10~15厘米,播幅6~10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每隔1~2厘米有1粒),覆土以盖住种子为度。畦面盖草防暴晒保湿润。也可将种子均匀撒播在畦面上(每隔2~3厘米有1粒),播后盖草木灰或土,以看不见种子为度。条播每公顷用种子60~75千克,撒播75~105千克。
如气候适宜,播后20天左右即可出苗。苗齐后揭去盖草并随时拨草浇水,间去密集弱苗。适时追施清淡粪水1~2次,促进幼苗生长。一般每公顷可育苗105~150万株,能定植35~50公顷。
春播于翌年3~4月移栽,秋播于翌年9~10月移栽。移栽时应选用根茎直径在1.5厘米以上健壮幼苗(不够粗的继续留在苗床内培育),剪去侧根和主根的细长部分。然后在整好的地里按行株距70厘米×50厘米开约30厘米深的穴,施入底肥,每穴栽苗1株。春栽盖土宜浅,也可使幼苗露出土面;秋栽盖土宜深,应高出芽生长点5~7厘米,防止冬冻。覆土后,穴内的土面要低于畦面9~12厘米,以利培土和追肥管理。第一年因苗小,株行距较大,也可间种些蔬菜。 子芽繁殖 在收获3年以上的植株时,选健壮无病虫害、带芽的根茎,将根茎纵切3~5块,切口处粘土草木灰,每穴放一块根茎,芽眼向上,覆土6~7厘米,踩实。子芽繁殖的植株生长较快,一般第二年即能开花,第三年即可收获。 露地直播 适宜于大面积生产。春秋两季均可进行。穴播时行距70~80厘米,穴距50~70厘米,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催芽种子5~6粒,每公顷用种子7.5~15千克,条播时行距70厘米,每公顷用种子22.5~30千克。 中药味苦,性寒。泻下导滞,泻火凉血,行瘀破积,清热解毒。
蒙药味苦、酸,性凉、糙、稀、动、轻。清热,解毒,消食,缓泻,敛疮。 中药治肠胃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下痢,黄疸,水肿,牙痛,血热吐衄,目赤咽痛,血瘀经闭,症瘕积聚,跌打损伤,肠痈腹痛,痈疮肿毒,烫火伤。
蒙药治“协日”热,毒热,腑热,消化不良,便秘,经闭,胎衣不下,外伤,疮疡痈疖。 中药3~12克,水煎服,或入丸散剂;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患处。入汤剂不宜久煎。蒙药多配方用。
中药胃气虚弱,肠胃无积滞,孕妇及月经期均应慎用。解毒消痈功效,用于热毒疮疡、暴赤眼痛、口舌生疮、齿龈肿痛,如大黄牡丹皮汤。 藏药 君木扎:根及根茎用于实热便秘,谵语发狂,食积痞满,里急后重,湿热黄疸,血瘀经闭,痈肿疔毒《藏标》。君扎:根及根茎治“赤巴”病,培根泻痢,腑热,胆热,便秘,腹痛,水肿病,脘腹胀满,“黄水”病,闭经,胎衣不下;茎和叶治“培根”寒症《藏本草》。君姆札:根及根茎治赤巴和培根病及其引起的热性病症,瘟疫,高烧,实热便秘,腹痛等病症《中国藏药》。君木扎:果及根治发烧,便秘《青藏药鉴》。
蒙药 同药用大黄《蒙药》。
苗药 掌叶大黄:根及根茎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湿热黄疸,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血淤经闭,痈疖疔疮,化脓性皮肤病,烧,烫伤《湘蓝考》。 有泻下作用,产生该作用的有效成分是蒽醌甙及双蒽醌甙。现认为大黄口服后,结合型的蒽醌衍生物在肠内逐渐分解产生蒽醌甙及双蒽醌甙,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分增加,蠕动亢进而致泻。但大黄中含有相当量的鞣质,有收敛作用,故致泻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大黄对多种细菌、某些皮肤真菌及流感病毒都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其机制主要是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和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大黄有增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等止血作用;可促进胆汁等消化液分泌,有利胆排石和增进消化的作用。大黄酊剂、浸剂经家兔试验有降压作用,其中以酊剂效果最好。大黄有降低血清高胆固醇的作用。并有轻度利尿作用。 本品根横切面:
根木栓层及皮层大多已除去,偶有残留。韧皮部筛管群明显;薄壁组织发达。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射线较密,宽2~4列细胞,内含棕色物;导管非木化,常1至数个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并含多数淀粉粒。
根茎髓部宽广,其中常见黏液腔,内有红棕色物;异型维管束散在,形成层成环,木质部位于形成层外方,韧皮部位于形成层内方,射线呈星状射出。
粉末淡黄棕色。草酸钙簇晶多,棱角大多短钝,也有的较长尖。淀粉粒单粒呈圆球形、长圆形或类方形,直径5~32微米,脐点大多呈星状,也有点状、三叉状或裂缝状;复粒由2~5(或7)分粒组成。网纹导管较多见,并有具缘纹孔导管及细小螺纹导管,有的具缘纹孔横向延长成网状;导管直径11~140微米,非木化。 取本品粉末少量,进行微量升华,可见菱状针晶或羽状结晶。 取本品粉末0.1克,加水50毫升,置水浴上加热30分钟,滤过。滤液中加盐酸2滴,用乙醚提取2次,每次20毫升,除去乙醚层,水层加盐酸5毫升,置水浴中加热30分钟,冷后,再用乙醚20毫升提取,分取乙醚层,加碳酸氢钠试液10毫升,振摇,水层显红色。 取本品粉末的稀乙醇浸出液,点于滤纸上,再滴加稀乙醇扩散后,呈黄色至淡棕色环,置紫外光灯下观察,呈棕色至棕红色荧光,不得显亮蓝紫色荧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