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归来不看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记得来北京读书的第一年,1995年,一个冬日,我在颐和园里冰封的昆明湖上,划着冰车玩耍。远处,玉峰塔立在玉泉山上,简单又朦胧。身后,竦立的佛香阁高出万寿山的天际。

后来因为工作原因和亲友探访,陪同他人去过好几次颐和园。再后来,办了公园年卡,颐和园免票,更是方便去了。

老舍先生说:“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今秋时节,Lily, Wendy, Jessica和我四个好友相约又来到了颐和园。

我看过颐和园里春夏秋冬的景,走过不同的线路,领略过它的晨曦与日暮。起初,只会看颐和园里有万寿山、昆明湖和长廊。后来,了解了更多关于颐和园的文化历史。渐渐地,颐和园对于我来说,不再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园林。

说它熟悉,是因为东南西北所有七个宫门里,除了没有走过西门,其他六个都已经走过不止一次。这七个门包括东宫门、北宫门、文昌院门(又名东旁门,只能进不能出)、新建宫门、南如意门、北如意门和西门。从不同的门进去,就会有不同的游览线路。

说它陌生,是因为每次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让我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到过颐和园,是否真的了解它。

东宫门即正门。门上挂着光绪皇帝亲笔写的“颐和园”横匾。字的四周九龙镏金,气势非凡,是皇家最高规格的制作。扁上有几方钦印。最上方并排三个,是慈禧太后的印。分别是“和平仁厚与天地同意”、“慈禧皇太后御览之宝”和“ 数点梅花天地心”。匾额右方边上上下各有一个印。上方是“光绪御笔之宝”,下方是“爱日春长”。

“爱日”最早出现在西汉蜀郡人扬雄撰写的《扬子法言》中的孝至卷第十三“孝子爱日”,“爱日”意指慈母。“春长”指健康长寿。爱日春长便是祝光绪的养母慈禧太后长寿。

历来皇帝的印在匾额中都是位居上方中间的,但清朝自从咸丰帝在热河驾崩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皇帝年幼登基开始,慈禧就一直垂帘听政,把持朝政。同治帝正当青春年少,却染病而亡,没有留下子嗣。慈禧为了她的政权可以延续下去,过继了年幼的光绪为帝,她继续垂帘听政。从这块匾也可以看出慈禧当时的地位至高无上,光绪已经被挤到了一边。

东门广场外有一个高大的牌楼,一侧写着“涵虚”,另一侧写着“罨秀”。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前些年好几路公交车的站点都设在这里,非常混乱。北京市人大代表曾多次提议迁移公交车站,直到去年才得以实现。虽然没有站点了,但车辆依然从这里穿行,给文物保护带来了隐患。期望终有一天,车辆可以改道,还东宫门外一片安宁。

涵虚指水和天,意指昆明湖水域辽阔,与天相连。自唐宋以来,很多诗人写过涵虚的诗句。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有“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翁森在《读书乐·昨夜庭前叶有声》中有“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欧阳修在《涡河龙潭·碧潭风定影涵虚》中写道:“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不枯”。这些都是描写水天之景。“罨”是捕捉网罗的意思,罨秀指颐和园包罗山水万象,美景一网拢尽。这个牌楼为颐和园内的景秀湖山拉开了序幕。

从东宫门进去正对着就是仁寿殿,当年处理政务和会见外国公使的地方就在此地。如果从新建宫门进来,入园便能看见昆明湖南岸边的铜牛和连接南湖岛的十七孔桥。

颐和园的主题一直离不了“福寿”。乾隆帝为了母亲的六十大寿,大建彼时的清漪园。他仿汉武帝挖昆明池操练水军的典故,将那时叫做“西湖”的湖更名为昆明湖,将挖湖的泥土堆筑在湖北侧的瓮山,并将瓮山改名万寿山。从空中俯瞰,万寿山是个蝙蝠形状,昆明湖犹如寿桃形。

这一次我们选择从北宫门进入,从哪出并未决定。我们坐地铁四号线到北宫门站,从西南D口出来,西行200米即到北宫门。入门就是大石桥,石桥下面是苏州河环绕着苏州街,需另行购票。我们以前去过,沿河是一些古建风格的商铺,没有多大意思。在石桥上远眺即可。

径直向前,我们来到万寿山的后面。佛教四大部洲建筑群映入眼帘。

乾隆时期,清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国家富足,国库充裕,但是当时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在清朝的统治政策里,体现了对藏地佛教的支持与密切的关系。

入关之前,他们采用满蒙联合的手段对付明王朝。入关以后,为了巩固统治,清王朝根据满、蒙、藏民族相似的文化、宗教和历史背景,用喇嘛教激发他们共同的思想感情,并力图通过喇嘛上层控制边疆地区。四大部洲在建筑形制上就采取了汉藏结合的形式。

北半部须弥灵境是汉式的佛教寺院,南半部香岩宗印之阁是仿照西藏的桑耶寺修建的。整个建筑将藏式的盲窗、大红台,四色喇嘛塔与汉式的宫殿建筑紧密结合,同时在寓意佛教世界观的宗教建筑中融入了王权的思想。外檐上使用彩绘和六字真言相结合,将汉文化和藏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

Jessica一看到高耸的殿堂,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拍摄模式。作为一个会画国画的美女子,我们出游拍照时的取景都由她负责。那独到的构图、精准的用光都为我们的照片增色不少。

这组佛教建筑在1860年被美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时,在原址上只修了一层香岩宗印之阁,其他地方仍是废墟。1980年,国家拨款修缮了四大部洲、八小部洲和四座梵塔。从2010年2012年,国家又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复原了四大部洲建筑群光绪时期的历史风貌。

《西游记》第一回里这样描述世界:“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佛教教义认为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四周有七金山围绕,七金山之外,则是浩瀚的咸海,四大部洲即分散在此。

沿台阶向上,可以看到一座大殿,墙面有黄绿琉璃瓦装饰,色彩艳丽,富美堂皇。殿外墙上嵌有无量寿佛1000多座,十分引人注目。这个殿是用砖石砌成,没有梁柱,俗称无梁殿。殿内中间供有高大的观音菩萨佛像。东侧有文殊菩萨,西侧是普贤菩萨。屋顶壁画饰有五色琉璃。这是万寿山顶最高处的一座宗教建筑-智慧海。智慧海殿名来源于《无量寿经》:“如来智慧海,神府无涯底”,表示佛修行达到的最高境界。

绕过智慧海,我们向东侧一路下山。到了长廊,人声鼎沸。不时有旅行团的导游手举旗子,给大家讲述长廊里的彩画故事。我们沿着长廊向东。行至留佳亭,Wendy突然驻足问我一块牌匾的读法和意思。我仰头一望,是四个金字“草木贲华”。我在百度查了一下,“贲华”读作“bì huā”,意思是开出多彩的花。悬挂在代表春季的留佳亭里,描绘园中春意盎然,百花争放。此文引自《文心雕龙·原道第一》中“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意思是说云霞所形成的缤纷色彩,超过了画工的妙笔;草木开出万紫千红的花朵,无需期待织锦工匠的巧手。上面有彩画“桃花源记”相配,有世外桃源之美。

长廊里永远是人海,一波接着一波。有从东边邀月门过来的,也有从西边石丈亭来的,还有从万寿山下来,从中间进来的。要想清闲地游览长廊,一定要赶在6:30开园就从东宫门进来,看晨光穿过廊柱,在地上投下格栅的影子,浮沉在光影中飞舞,彩画呼之欲出。那一刻,前朝今世,仿若梦中。

我们看过乐寿堂,仁寿殿,沿着东堤继续南行。文昌院里的桂花香气四溢,怪不得李清照写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继续南行,走过一段平桥,知春岛上的知春亭里坐了些人。俯看知春岛,岛形像一只鸭子。每年春天昆明湖都由此解冻,所以称作“知春亭”。相传这个名称来自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诗中的名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里是昆明湖的东北角,是观景的好地方。坐在岸边的石头上望去,北面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威严静默,西面西山连绵不绝,层层叠叠。放眼南面,南湖岛与十七孔桥紧密相连,岸边的廓如亭安然矗立,岛桥亭连起来整个形状像一只伸长脖子的乌龟。颐和园里处处暗藏着福寿的主题。

我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拍了很多照片。湖光山色,令人心醉。已到了午饭时间,亭边的快餐店里人满为患。我和Wendy本打算买瓶水,但根本轮不到我们。实在无心等待,只得作罢。

沿着东堤继续走。Lily她们本来想一直走下去,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开始野餐。事先我们商量好了,Lily带了稻香村的面包和熟食,Wendy带了黄瓜和香蕉,Jessica带了酸奶和话梅,我带了苹果、梨和巧克力。一路走来,为了减轻负担,我们已经吃了些黄瓜和香蕉。

十七孔桥上的狮子默默地召唤着我们。我执意要上去看一看狮子。这座桥是仿金代卢沟桥建造的。但上面的石狮子比卢沟桥上的还要多。传说有一年乾隆皇帝和纪晓岚一行来到卢沟桥,看到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便问纪晓岚有多少只狮子。纪晓岚也不知道,便随口说:“民间有句歇后语,卢沟桥上的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记载卢沟桥的石狮子“石栏列柱头,狮母乳,顾抱、负赘,态色相得,数之辄不尽”。乾隆不信,派了两个太监从两头分别数,可是回来报的数都不一样。乾隆很生气,亲自数了三遍,竟也不一样,只好闷声回了宫里。

狮子在民间被誉为“瑞兽”,能镇宅安家。乾隆帝爱诗歌绘画、珍奇异宝,对狮子也一直情有独钟。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500多只,比卢沟桥上的还要多。

走过十七孔桥,我们来到了南湖岛。南湖岛上有广润灵雨祠,俗称龙王庙,是求雨的地方。“广润”是宋代真宗皇帝诏封西海龙王的封号,昆明湖在明代时又称西湖,所以称龙王庙为广润祠。当年慈禧从水路入园时,会从南如意门附近的绣漪桥穿过,到广润灵雨祠码头下船,入祠烧香,然后再坐船去她的寝宫乐寿堂。

Jessica又在这里的码头发现了拍照的好景致。我们依次坐到甲板上,身后是修长的十七孔桥和四平八稳的廓如亭。

走至月波楼、澹会轩的院子里,幽静宜人。Lily说就在这吃东西吧。果然是个妙地!廊下两株紫藤紧紧缠绕。澹会轩上有慈禧题的匾额“鸿风懿采”,出自刘勰的《文心雕龙·时序》:“鸿风懿采,短笔敢陈”。他赞颂南朝齐国文学有美好文采的作品,他不敢妄加评论。“鸿”指大,“懿”指美好的。当年慈禧生下皇子后,就被咸丰封为懿妃,后又晋升为懿贵妃。慈禧书写鸿风懿采,大概也与自己的封号有一丝联系吧。

这里曾是后宫嫔妃赏月的地方,十分僻静。突然一群高中生嘻嘻哈哈奔了过来。他们坐一排在廊下,以澹会轩为背景,摆着同样的姿势拍照。“酷毙帅呆了!”一个男生看着手机里的照片,脱口而出。大家一致附和。转瞬,他们就不见了踪影,像是秋天的一阵风,无影无踪。每天,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人来到颐和园,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颐和园,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

走出南湖岛,很快我们来到了绣漪桥。这座白玉石拱桥桥身高拱,秀丽端庄。它与西堤北端的玉带桥很相似。这么高的拱是为了当时船只通过。我和Wendy爬上了桥顶,而Jessica和Lily在桥下南面不停地拍照。她们俩上来,我们一看照片,天哪,美若仙境。绣漪桥的拱桥仿佛是一扇窗,将山色湖光映入了窗框。水中的倒影清光粼粼,如置仙境一般。我和Wendy又飞奔下去,在同样的景色下照个没完。

过了绣漪桥,沿着湖一直向西堤走去。一路人越来越少。这是我们都从来没有走过的路线,却有着宜醉的风景。从柳桥开始,左边是养心湖,湖里荷花已败,莲子已成荷叶老。湖岸茂密的芦荻增添了无尽的自然野趣。右边有山桃树,临湖岸挺。秋意渐浓,夕阳渐下,余晖染金。幽静浪漫的西堤是远离喧嚣的净土。

西堤的东面是昆明湖,西面是南北两个湖,北边西湖和南边的养心湖。春花、夏荷、秋柳、冬枝,一年四季,西堤自有变换的姿颜。乾隆曾写诗描写西堤: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竺宇,花柳六桥堤。

柳桥出自杜甫的诗句“柳桥晴有絮,雾凇扮瑶台”。这里多有垂柳和桃树,春日一派桃红柳绿的景象。我们进到柳桥的亭子里,桥柱和桥栏就像精美的画框一样。从这里看颐和园的景色,又是与众不同的美。

诗人王维在《辋川集·柳浪》中,对柳树的倒影赞美有加:“分行接绮树,倒影入清漪”  。不知乾隆是否是因为这首诗,而在西堤栽了许多柳,并把这个园子起名“清漪园”。

古时人们喜欢种柳咏柳,因为柳同音“留”,与亲朋好友依依分别时,柳最能表达他们挽留的情思。唐朝施肩吾写过《折柳枝》:

伤见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到: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在此有两个含义:一是在西域边疆,“折杨柳枝”是一个有名的曲调,羌笛所吹奏的就是柳枝曲。二是表达分别的怅惘。《乐府诗横吹曲调》中的《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意思是说,朋友将要远行,所以折下一枝杨柳,取其谐音留,好像“柳枝”也想让客人留下来,想要挽留客人。折下一枝柳枝,表达自己依依不舍的心情,是唐代送别时流行的一种风俗。

春夏秋冬,寒来暑往,颐和园不断变换着容颜,以一种生命迎来另一种生命。春天,西堤的柳丝点点翠绿,山桃花像刚刚睡醒的姑娘,红晕满面。夏日,柳桥边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雨后放晴时,鸟雀争鸣,不绝于耳。船行碧波中,荷叶摆动,令人心神荡漾。秋季,高空无云,桂花香溢,凉风有信,带来历史的回音。冬日,远望西山晴雪,近看昆明湖冰蓝色的镜面,不禁揣想人间又过了几载。

在西堤,我们不由自主地放慢了脚步。我们一路漫行出了北如意门,夕阳已经被薄云遮挡,颐和园尽显朦胧。偌大的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里有皇家的威严,有江南的灵秀,有历史的激荡,也有时代的变迁。每一次到访,颐和园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新的发现。颐和园,大概一生也看不够、看不透。

PS参考书目:王奇亨《颐和园》,贾珺《北京颐和园》,沈铂《何人不起故园情:颐和园随笔》,夏成钢《湖山品题――颐和园匾额楹联解读》,沈从文《春游颐和园》,《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刘勰《文心雕龙》,聂作平《天朝1793-1901:中西文明交锋下的乌合之众》,马谧挺《鸦片战争的正面与侧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