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把握机遇的小故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4
南京石臼湖畔的武家嘴村,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武继军,这位村里的党总支书记,面对家人和朋友的好奇,他从未动摇过。他心里装着村民们的期望,和组织上的信任。他深知,一个人的富裕不算什么,只有当全村人都富裕起来,那才真正算是富。他坚定了自己的意志,说服家人,卖掉船只,走马上任,两年后又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决心带领武家嘴的村民们闯荡江海,开创一片新天地。
"机遇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 武继军常常这样说。他的船在江海中破浪前进,全靠他这个掌舵人知风识水;武家嘴的"舰队"在商海中扬帆远航,全靠他这个领航人把握机遇。
第一次,他抓住了上海浦东开发的机会。1990年,中央决定开发浦东,浦东顿时变成了火热的工地,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武继军看到了无限的商机。他意识到,建筑工地的繁荣意味着对黄砂的大量需求,这对武家嘴的水运船户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利好。他和村党支部的成员们决定,鼓励村民们大胆发展水运造船业,把小船换成大船,从内河驶向长江。村民们积极响应,借资金,买钢板,造大船,很快在湖边一公里的地方搭建起了一排排船台,铁锤声叮当作响,焊花飞溅,一艘艘大铁船逐渐成形。不到三个月,数十条满载黄砂的大船就沿着长江驶向了大上海。随着船舶数量和吨位的迅速增加,武家嘴人的钱包也迅速鼓了起来。
第二次,是在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之后。武继军敏锐地察觉到,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各地基本建设规模大幅度减少,仅仅围绕黄砂打转转,肯定会陷入困境。他果断地提出了调整运输结构,引导村民们打破单一的黄砂运输格局,向集装箱等多品种物资运输格局转变。正因为武家嘴人在宏观调控中赢得了发展的先机,营运规模和收入不降反增。
第三次,是在党的十五大对个体及非公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肯定之后,武继军及时鼓励村民们加大投资力度。当时,一些村民在"小富"面前停顿下来,全村有21户村民将船卖掉,把钱存入银行。武继军带领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响亮地提出了"抓不住机遇就会丧失优势"的观点,坚决破除"小进即满"的小农意识。抱着对他屡创奇迹的充分信任,卖船的21户村民中,除了一户改投资工业,一户因户主身体不适外,其余19户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新造了19条大船,总吨位达到了5万多吨。由于加大了投入,武家嘴的造船水运业又产生了新的飞跃。
武继军,这个金陵首富村的领头人,面临着许多发财的机会,但他总是坚决拒绝,洁身自好。一次,一位在村里投资兴业的老板主动向武继军"示好",愿借500万元给他以个人名义入股,并承诺3年后保证翻倍,这意味着自己不花分文,3年后将净得1000万元。然而,武继军毫不犹豫地断然拒绝,明确表示只能以村集体的名义入股。
武继军和村干部们甘于清贫,一心一意地为武家嘴谋发展,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穷村当家,他怕"被人看不起";在富村当家,他怕"被人赶上"。他充分利用武家嘴资本快速积累的优势,不断瞄准新的行业,将"雪球越滚越大"。村里先后办起了塑编厂、塑钢门窗厂、机械厂、泵阀制造厂等村办企业,近几年又进军房地产、商贸流通、民办教育等产业,呈现一片蒸蒸日上的大好景象。
武继军努力开拓造船市场,致力打造生产、管理、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造船基地。去年6月,首期投资5000万元建造的10个大吨位船台和1个万吨级船坞在南京八卦洲竣工投产,主要生产5000吨以上江海直达及集装箱船,现已承接新加坡4艘总造价3200万美元的驳船和保加利亚2艘总造价为3600万美元的散货船订单,出口德国、叙利亚的万吨级多用途船以及油船、化学品船也在洽谈之中。
武家嘴村还在中国香港注册成立武家嘴国际海运有限公司。2008年,"武氏舰队"将开出国门。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武继军这样的好带头人,武家嘴的明天定会出现更多更美好的传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