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中取静!北京这个公园很适合看看书想想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一到周末,就像被禁锢了600年的猴子一样,迫不及待的想挣脱束缚,出去看遍花花世界。去哪里呢?“地坛” 倏地在脑中闪过,顿感诧异。细细想来也合乎情理,记得多年前去过那里一次,很安静,大半可能性是因为这一点吧。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能有一个宁静的去处是多么幸福啊!

其实园子里的人并不少,但就是有其它公园所没有的宁静。不管老人的歌声多么嘹亮;孩子的笑声多么喧嚣,总会有几个安静的地方,供孤独的人安放灵魂。而到了中午,大部分人便陆续散去,那时候的地坛像是某个人家的宅院,只住着零星几人,静的可以听到树叶的脉络伸展的声音。

史铁生说,“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而他笔下“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这些情景我也都一一看到了。

这里已没了往昔的“野草荒藤”,随处可见修缮精致的花坛、草坪、假山,只有一颗颗老树能够透出这园子的沧桑。

群芳斗艳,最香的当属月季。呆坐长椅上,贪婪的闻香,花朵的渐变色在阳光下格外鲜明,越看越觉得清透。良久,才发现,落在花朵上的不是蜜蜂,而是苍蝇。

今日才发觉园子挺大的,感觉走了好久才碰到那面红墙,只是今日这里少了一人。

我总爱抚摸古老的城墙、宫墙,甚至是老村里的土坯墙,这也是一种表达 情感 的方式吧!抚摸古墙,有种穿越 历史 的韵味,贴的越近,仿佛就离那个年代越近。尤其喜爱红墙,结果……

深秋的银杏大道一定很美,只可惜两次光顾都不是深秋。现在叶子还是绿色,伴着些许清凉的微风,走在这条路上,放眼望去,空旷的园子有些冷清。索性坐在没有一丝遮蔽的长椅上,阳光不算烈,但还是能感觉到它的热量。

在这里,适合看书、看自然、胡思乱想。史铁生的母亲也曾说 “去地坛看看书,挺好 ” 。

看过史铁生写他母亲,我是很讨厌他的。史铁生因双腿瘫痪而终日郁郁寡欢,甚至不跟母亲说一句话,母亲因为理解他的痛苦也不敢多说什么,生怕他出现意外。

史铁生每日去地坛,母亲都很担忧,怕他想的太多,怕他发生意外,每次送他出门,都会在门口徘徊很久,有时还会去偷偷找他。而这些他都看在眼里,却不安慰,倒是故意去让母亲担忧。

史铁生文中写道:“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待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人总是控制不住心魔,总在做了错事以后才感到后悔,我一直认为这无关年龄,主要的还是为自己想的太多,而为别人想的太少。外人从不会照顾我们的情绪,最终伤害的都是最亲近的人。后悔,有来得及的,也有来不及的,而他的后悔即无用。

我真的有资格讨厌他吗?我又何尝不是这样,至少有三次,面对母亲没有控制好情绪,那不是意见不和的争吵,而是嫌弃。说到底,我跟他一样,他是因为嫌弃自己而变得倔强,我是因为嫌弃自己而变得虚伪。

有时我们冷落一个人,或是对一个人发脾气,其原因并不在于那个人,而在于我们自己,因为不满当下的生活而心生烦躁,而实际上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往往都是自己造成的,亦或是跟自己不相关的人造成的,只是我们总不愿意接受现实,便自然而然把怨气宣泄到亲人身上,当自己清醒时便开始后悔。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这时的地坛更加安静了,我仿佛能感觉到在那个角落里,史铁生安坐在轮椅时,微微抬起头,目光穿过树叶间的缝隙,不知他看到的是星光还是黑暗。我遂起身,向外走去,我想,深秋的时候一定再来一次地坛,看红红的枫叶、金黄的银杏飞舞在红墙绿瓦中,那时的地坛应该是最美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