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亢问于伯鱼文言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9-29

1. 《陈亢问伯鱼》翻译与原文

原文: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有受到老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诗经》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说不好话。’我就回去学《诗经》。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从庭院走过,他说:‘学《礼记》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记》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就回去学《礼记》。我只了解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问一件事(却)知道了三件事,知道了学《诗》的意义,知道了学《礼》的意义,还知道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出处:《论语·季氏第十六》——春秋战国·孔子

扩展资料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庭训

2. 古文翻译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陈亢(1)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2)乎?”对曰:“未也。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

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3)其子也。” 【注释】 (1)陈亢:亢,音gāng,即陈子禽。

(2)异闻: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3)远:音yuàn,不亲近,不偏爱。

【译文】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

’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足于社会。

’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

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

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字子禽,是孔子弟子。

伯鱼,名鲤,孔子之子。 马融注:「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当有异。

」 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的儿子,孔子或有特别的道理教给伯鱼。所以问:「子亦有异闻乎。

」子,称呼伯鱼。 伯鱼回答说:「未听过特别的道理。

」但父子在家中当有说话的时候。因此,伯鱼将他在家中两次所闻告诉陈亢。

「尝独立。」孔子曾有一次独自站立在堂。

「鲤趋而过庭。」刘氏正义说:「称鲤者,将述对父之语,若当父前,子自称名也。

」其实对友表示礼敬,也可以称自己之名。趋是快走,见长辈,不可慢行。

伯鱼看见孔子站在那里,便快步走过庭中。 「曰,学诗乎。

」孔子问鲤。 「对曰,未也。

」鲤回答。 「不学诗,无以言。

」这是孔子的话,省一「曰」字。孔子告诉伯鱼,不学诗,便不知言语之道,无法与人说话。

皇疏:「言诗有比兴答对酬酢,人若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也。」 「鲤退而学诗。

」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诗。 「他日又独立。

」又有一次,孔子一个人立在那里。 「鲤趋而过庭。

」伯鱼快步过庭时。 「曰,学礼乎。

」孔子问鲤。 「对曰,未也。

」伯鱼回答,未学礼。 「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告诉伯鱼,不学礼,不知如何立身。孔子教育,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不学礼,求学、办事,都不成功,学礼非常重要。 「鲤退而学礼。

」伯鱼说,我听了,退下来就学礼。 「闻斯二者。

」照映前问:「子亦有异闻乎。」伯鱼结束回答说,我只单独的听过学诗学礼这两件事。

「陈亢退而喜曰。」陈亢退后,为何而喜。

喜的是:「问一得三。」本问「子亦有异闻乎」一件事,结果得闻三件事:「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闻知学诗与学礼的重要,又闻知君子教儿子与教学生无厚此薄彼之异。「君子」,指「孔子」。

「远其子」,指在教学上没有独厚其子的意思。 述而篇里,孔子曾说:「吾无隐乎尔。

」圣人之学并无不传之秘,如果必求圣人的秘传,那就是学诗学礼。

4. 古文翻译

陈亢问于伯鱼说:“你从老师那里有没有得到特别的教导?”

伯鱼说:“没有呀, 有一次他独自站在那里,

我恭敬地轻步走过。他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你就没有话可说。’我于是退下来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那里,我又恭敬地轻步走过。他问我:‘你学习社会行为规范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无法立足于社会。’我于是又退下来学习社会行为规范。我单独听到的就是这两次。”

陈亢退下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一个问题而得到三个回答,知道了学诗和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又还知道了君子对自己的儿子并不特别亲近。”

5.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方法上,孔子重视启发诱导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思想。

内容上重视诗教与礼教。 示例一:我不认为孔子对儿子缺乏温情。

孔子“远其子”是不偏爱儿子,说明孔子教学上不偏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远其子”实际上是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是君子爱子的体现。

示例二:我认为孔子对儿子确实比较疏远。无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无情。

对儿子惜言如金,大概也缺乏耐心吧。一方面可能工作确实忙,对儿子的学习有些顾不上;另一方面,可能孔鲤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有限,对他的期望值不高,甚至可能有些灰心。

从最终的结果看,3 “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4 有教无类。人有差别,如贫富、贵贱、智愚、善恶、亲疏之类。

就教育来说,应该进行平等的、一视同仁的教育,因材施教,感而化之、循循善诱,其背后渗透着一个中庸的理念。 解析: 无。

6. 陈亢问于伯鱼阅读答案怎样看待孔子远其子的教育方法

孔子的教子之道:远其子也。

在子女面前的形象,过去讲究严父慈母,一个黑脸,一个红脸。一个主要负责管教,一个主要负责养护。父亲严厉,这是其性别性格特点使然。他在家庭中处于领导地位,承担着各种主要的社会和家庭的责任,能深切地体会到人在社会上立身所需的素质要求,自然就要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培养子女,于是最为关注管教问题。母亲慈爱,也是其性别性格特点使然。她在家庭中负责内务,所以注重对子女生活的照顾。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是人世间最为稳固和亲密的情感关系,无论是管教还是养护,都是父母关爱子女的表现方式。

父母通过管教和养护而体现着对子女的关爱,这种关爱是无私的,但从某种意义上看又是十分自私的。他们往往将子女视为自身的扩展和延续,将实现自己愿望的任务分摊到子女的头上,养儿防老是最低的愿望。儿子出息之后人们会为子而敬父,这是更高一级的愿望;儿子有大出息,实现光宗耀祖,这是终极的愿望。

父母和子女之间不仅仅是物质利益和荣誉利益的共同体,而且还是精神和情感利益的共同体,互相将对方视为一种情感的依托对象。就人类的动物性而言,都会有施爱欲和施暴欲。其施爱行为是由近及远的,其施暴行为则是由远而及近的。过去讲“好人护,“兔子不吃窝边草”,主要反映的都是施爱欲三村,好狗护三邻”的实施原则。对于人的施暴欲问题,人们的关注和解析似乎十分父母和子女之间,互相将对方作为施爱行为的目标,也就是薄弱。

爱欲宣泄的对象。

这种爱欲的实施行为是父母施与在前,子女回报在后。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们在表达对子女的关爱时,自然而然就会表现出对子女的“近”,主动去干预子女的事务,将子女的事看作自己的事,甚至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距离的拉近还体现为关系的亲近,直至突破了尊卑界限,父母没有了父母的架子,子女没有了子女的样子。

父母对子女的施爱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现象,但这种心理往往会膨胀而放纵,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这就由一般意义上的关爱变成了宠爱与溺爱。宠爱与溺爱的表现是放松对子女的管教,包办应该由子女承担的事务,给子女不应有的享受和权利。

这样的父母在无意中将子女当作宠物来供养,以满足自己动物性情感的表达和依托的需要,而忘记了应该将子女当作人才来培养,以满足自己社会性的高层级欲求的需要。宠爱的结果会使子女放慢进步的速度,延长成熟的期限,助长不良习气,提高培养成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所有这些都不是父母对子女的初衷,“近”得超过了限度。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对子女一味地施爱,父母对子女担负的责任是管教培养,他们和子女之间是一种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论语·学而》“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管理者要有一种让人敬畏的威严,与被管理者之间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如果过分亲昵,没有了尊卑大小的区别,被管理者不再有敬畏,他们就会不严肃认真地对待管理者的指令,所谓“近之则不逊”,管理者的管理意图就不能很好地实现。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父子之间。即使在没有外人的场合,孔鲤在孔子面前也必须“趋而过庭”,这就是“远其子”的表现。孔子说了的事,孔鲤的反应是“退而学……”,这就是“远其子”的效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