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赋常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4
1.什么是汉赋
常言说:“唐诗、晋字、汉朝文章”,后来又有一种合并说法是“唐诗宋词,元曲汉赋”,这都是在某一时代达到顶峰的文学艺术形式,所谓“汉朝文章”,主要指的也就是汉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表现形式主要是铺陈、描写,丰辞缛藻,穷极声貌。从内容上看,赋主要以宫殿、城市、游猎、出行等为主,但大多寄予特定的说理或者感情。

汉赋的起源,一般认为和荀子有关,因为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荀子曾有赋五篇。

此外,汉赋也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吸取了楚辞辞藻华丽、形容夸张的特点。《汉书。

艺文志》著录汉赋九百余篇,保留至今的只有两百余篇,其中还有一些是残篇。现存的汉赋除了在《史记》、《汉书》、《后汉书》中有所收录以外,主要保存在《文选》之中。

它的代表性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大人赋》,枚乘的《七发》、《柳赋》、《梁王菟园赋》,贾谊的、《吊屈原赋》、《鹏鸟 赋》,扬雄的《河东赋》、《校猎赋》、《长杨赋》,班婕妤的《自悼赋》,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等等。
2.汉服知识知多少
一、汉服的结构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

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

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

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

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交领右衽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

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

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

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

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2、褒衣广袖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

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

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着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

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

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3、系带隐扣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

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

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

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

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3.汉服知识知多少
一、汉服的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2、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着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3、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4.那么何谓汉赋
赋,是中国古代汉至六朝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楚 辞,盛于汉代,故称汉赋。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是由诗歌 演变而来的。据班固《两都赋序》称:“赋者,古诗之流也”。

最 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荀卿的《赋篇》,荀卿曾作赋10篇,但 赋体到汉代才正式形成一种特殊的文体。 汉赋讲究文采、韵律, 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的特征。

尤善于用优美的韵语细腻客观地描写 事物,称为“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囿之盛,以夸炫帝王富贵奢侈的生活。大赋篇幅 较长,规模壮阔,好些长篇长达1000言以上,多采用主客问答 形式。

在语言结构上采取韵文与散文相杂陈句式,铺承排比,文 辞华丽;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 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的;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 承接的枢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较短小。

赋体后来向散文和 骈文方向发展,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 赋”或“律赋。
5.汉赋的特点是什么
汉赋的文风铺张扬厉,适应了汉帝国“润色鸿业”的需要。

江山的奇伟、城市的繁盛、商业的发达、物产的丰饶、宫殿的巍峨、帝王的雍容与宏图,都在汉赋中 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夸张,显示出汉帝国一统、强盛、扩张、进取的博大气象,后人 称汉赋在内容上“包括宇宙,总览人物”,一点也不为虚。人逢盛世,要为盛世放歌,此乃人之常情。

但汉赋后来成了歌颂帝王功德的工具,渐渐脱离了社会人生, 趋于形式化和空洞化,多用华丽而又冷僻的辞藻来堆砌文章,空洞呆板,所以,汉 以后便逐渐地衰落了。汉赋今存200余篇。

多为歌功颂德之作。
6.汉赋有什么特点呢
赋,是中国古代汉至六朝时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源于楚 辞,盛于汉代,故称汉赋。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是由诗歌 演变而来的。据班固《两都赋序》称:“赋者,古诗之流也”。

最 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荀卿的《赋篇》,荀卿曾作赋10篇,但 赋体到汉代才正式形成一种特殊的文体。 汉赋讲究文采、韵律, 兼具有诗歌与散文的特征。

尤善于用优美的韵语细腻客观地描写 事物,称为“写物图貌,蔚似雕画”。汉赋有大赋和小赋之分。

大赋多写宫观园囿之盛,以夸炫帝王富贵奢侈的生活。大赋篇幅 较长,规模壮阔,好些长篇长达1000言以上,多采用主客问答 形式。

在语言结构上采取韵文与散文相杂陈句式,铺承排比,文 辞华丽;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三言、五言、七 言,甚至长达十言以上的;句段之间常选用恰当的关联词语作为 承接的枢纽。小赋多为抒情写志的作品,篇幅较短小。

赋体后来向散文和 骈文方向发展,接近于散文的称“文赋”,接近于骈文的称“骈 赋”或“律赋”。
7.汉赋是一种怎样的文体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一种不同于诗词,也不同于文的文体,介于二者间。

在西汉、东汉400年间,一般文人多致力于这种文体的写作,因而盛极一时,后世往往把它看成是汉代文学的代表。赋早在先秦儒家荀子时便已是一种文体,《荀子》一书中已有《赋篇》,分别写云、蚕、礼、知、针五种事物。

那时赋的主要特点是“不歌而诵”,适宜于口诵朗读。它的抒情成分少,着重铺叙和描写,接近于散文;行文时又往往韵散间出,具有半诗半文的性质;在篇章结构上,则多采用问答的形式。

赋是《诗》与《楚辞》演变而来,《诗经》是赋的远源,《楚辞》是赋的近源。赋到西汉时,已足以成为汉代文学的代表,乃至影响千年中国文学史。

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继承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是所谓“骚体赋”,代表作家和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淮南小山的《招隐士》、枚乘的《七发》等;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汉赋最兴盛的阶段,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扬雄的《甘泉》、《河东》、《羽猎》、《长杨》,班固的《两都赋》等;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张衡的《二京赋》、《归田赋》,赵壹的《刺世嫉邪赋》,蔡邕的《述行赋》,祢衡的《鹦鹉赋》等。 尽管散体大赋有其华而不实、矫揉造作的弊病,在中国文学史上,汉赋仍然有其一定的地位。

它在丰富文学作品的词汇、辞句以及技法方面,在促进文学观念的形成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赋大致分为五种,也正是五个重要时期:西 *** 将楚国诗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也视为赋体,没有一定的限制性,这称做楚辞体的骚赋;汉赋篇幅较长,多采用问答体,韵散夹杂,其句式以四言、六言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长的句子,汉赋喜堆砌词语,好用难字,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却被后人视为赋体正宗,也称古赋;六朝赋是东汉抒情短赋的变体,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句式整齐,多为四言、六言拼偶组成,而又讲究平仄,通篇押韵,又称俳赋;唐宋又有律赋,题目,字数韵式,平仄都有严格限制;文赋是中唐以后产生的一种散文化的赋体,不刻意追求对偶、声律、词采、典故,句式错落多变,押韵较自由,甚至大量运用散文的句式,文赋实际上是赋体的一种解放。

赋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屈平、宋玉、司马相如、杨雄、枚乘等人。汉赋,无疑是古典文学中一种影响深远的体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