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变暖或是骗局?南大洋正在疯狂吸碳,科学家:这不是个好兆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3

比如,关于全球气候变暖,此前科学界存在两个主要争论:

关于这两个问题的争论结果,学界都有自己的理论数据作为依据,难以达成意义上的共识,而各国针对自己的利益,对利益诉求差异过大,也没办法达成共识,当前最大程度能够认同的,就是 世界气候确实出现了岔子,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不像之前那般稳定, 极端天气频繁,工业化也将人类带入了“富贵险中求”的境地。

就整体而言,全球气候变暖确实是不争的事实,后来又经研究发现, 二氧化碳确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因为没有其它更好的依据能够证明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的最终成因,当然,除二氧化碳之外,水蒸气及其他制冷剂等等也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因素,但二氧化碳向来是被公认的“主谋”。

起初,学界认为全球气候变暖只是气候的正常起伏,可据科学家长期观察实验的结果显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往后每个连续十年都会比前十年更暖, 而人类工业化进程开启之后的年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要超出0.5度左右。

针对这种情况,诸多上心的国家就开始齐聚一堂,先是制定了所谓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紧接着又签订了《京都议定书》,目的就是为了阻止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 主张用受限的生活方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通过植树造林恢复地球“绿化带”的途径,减少残存和徘徊在空气中的温室气体,后来还出现了所谓的“碳达峰”和“碳中和”两个新鲜词汇。

可是,在这一过程中,NASA通过设备测量在南大洋又有了意外发现,而且这次发现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反向效应有关,随后观察结果被 NASA发表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又引起学界广泛讨论。

从2009年开始,到2018年,NASA连续动用气象侦察机对地球上空的二氧化碳含量进行了跟踪观测, 意外发现南纬45度以南的部分地区,每年的碳净量很大, 这种数量达到什么程度呢?科学家表示, 其吸收二氧化碳的数量已经超出了自身(海底热泉和海底火山)排放二氧化碳的数量且预估值达到5.3亿吨。

这种吸排活动还有特定规律,比如科学家观测到南大洋夏季吸收二氧化碳的比冬季要多得多,南大洋冬季的碳汇能力虽然有所减弱,但其排放二氧化碳的能力也就在跟着下降,所以就整体而言, 南大洋碳吸量总是要大于碳排量。

可是,南大洋只保留了其吸收的约9%的二氧化碳,而 其中90%以上的二氧化碳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是为何呢?消失的二氧化碳到底又去哪了呢?

地球上空所有的温室气体,并不会无缘无故产生,也不会无缘无故消失, 都将经历过一个碳排放到碳循环的过程, 人类的工业活动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而植物又会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这个过程叫做 碳汇 ,除了植物之外,其实海洋也能起到碳汇的作用。

据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报道,科学家们根据新模型发现,海洋在帮助人类缓解温室效应方面功不可没,其实际上捕获的二氧化碳比之前观测到的要多出两倍,而 海洋的储碳能力分别是大气圈和陆地圈的50倍和20倍,达到数十亿公吨。

此外,据 NASA卫星显示,海洋中所有的二氧化碳,有近40%是面积占比约为25%的南大洋从大气当中吸收的。

因此,南大洋和被称为“地球之肺”的热带雨林遥相呼应且其吸碳能力要比热带雨林更加强劲,是人类目前已经发现并被证实的温室气体最大的“吸存槽”。

南大洋也被称为南冰洋或南极海 ,读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感到诧异,从小到大我们在书本上接触到的只有四大洋,没有听说过所谓的南大洋,那么这南大洋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呢?

殊不知,南大洋是后来科学家才确定的新大洋(部分科学家因其无中洋脊而不承认这个称呼), 整个南大洋环绕南极洲却未被大陆分割,是地球五大洋当中唯一保持完整的大洋。

南大洋之所以能够疯狂吸收地球其他地区的温室气体,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盛行的 西风

众所周知,地球有两条西风带,一条在北半球,另一条就在南半球,是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气压差作用的结果,再加上南大洋没有地形阻碍, 这里的西风异常强劲,前后畅通无阻,因此也被称为“咆哮西风带”, 强劲的西风足以将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刮向南大洋一带。

另外, 狂风掀起巨浪,“鞭斥”着海水源源不断地朝一个方向流动, 同样也是因为缺乏陆地板块的阻拦,海水可沿着南极洲做环球运动,因而形成了 西风漂流 ,南大洋除有纬向环流之外,还有经向环流,共同组成了南极经向翻转环流。

再者, 海水在朝一个方向流动时都不可能完全呈现出笔直的状态, 海水流向一旦发生或大或小程度的弯曲,又受到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那么海洋上就很容易形成平均直径为100千米的巨型海水涡旋,叫做 涡流

英国和澳大利亚科学家运用小型深海机器探头采集了南大洋近十年的数据,结果正如我们所分析的那样,南大洋不仅有着强劲的西风,汹涌的西风漂流,同时还有令航海人闻风丧胆的巨大涡流, 三者合力在南大洋形成了众多深约1000米的通道,高效又安全地将二氧化碳卷入海底。

卷入海底的二氧化碳将有三个去向:一是被海洋中的“生物泵”,即被各种海洋植物 吸收 ,另一部分则是受到海底低温高压的影响而形成 干冰或甲烷冰 ,永久的留在海底,其中剩余的少部分偶尔一会儿他总会顺着洋流最终 回到赤道附近 ,但这个过程很漫长,通常需要1000年的时间。

科学家指出南大洋在吸收二氧化碳,并不是为了揭露全球气候变暖是个骗局,反倒是进一步 证实了全球变暖的成因——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

按道理,南大洋在某种程度上削减了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谋”元素,即二氧化碳,地球温室效应应该有所缓解才对,可真实情况真是如此吗?

全球气候变暖不是骗局,而是实有其事。

首先,基于现实情况来看, 全球气温并没有因为南大洋大量吸收二氧化碳而出现较为稳定的状态,更别说是降温了, 反倒是全球变暖的趋势正在进一步加强。

比如2021年夏季,科威特部分地区已经出现了连续50度的高温,同年,中国年均气温也比往年多出了1度左右,而2022年4月份,俄罗斯部分靠北地区温度也已经达到了30多度,另外也有数据表明, 1850年到2022年的全球均温距平也在呈现波动式上升状态。

当然,这种变暖趋势并不代表着全球气温会均匀性上升,部分年份或部分地区也会出现科学家口中所说的“全球变暖趋势下的极端天气”,如全球变暖导致北极冰川加速融化,从而削弱为欧洲供暖的北大西洋暖流, 继而欧洲可能会出现降温情况。

其次,也是科学家最担心的,就是温室气体会对海洋带来超出我们想象的影响,这种影响是非常复杂的,而人类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总量非常庞大。

据IPCC统计,全球化学工业每年使用的二氧化碳达到1.15亿吨,而人类活动,包括燃烧化石燃料,木柴,燃放鞭炮等等产生的二氧化碳约为 237亿吨 ,这还不包括由自然原因如火山爆发,动植物呼吸作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前者就已经超过了自然界可降解二氧化碳的能力上限。

南大洋疯狂吸收二氧化碳本是好事,但其每年吸碳总量在增加,这可不再是个好消息了, 这也反映出人类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有增加趋势, 凡事讲究度,当大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已经超出了南大洋吸收二氧化碳的阈限值,不仅会削弱南大洋的吸碳能力,同时也会造成海水温度上升,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最新研究表明,南大洋比世界其他任何大洋储存的热量都要多,再加上南大洋附近深海洋流的作用,科学家发现,南大洋变暖的趋势已经由表层延伸到海底大概4千米左右,另外, 卫星测量数据显示南大洋变暖速度为每10年增加约0.2 。

南大洋海水变暖,这里盛行的西风可能也会受到影响,一方面是南极洲的冰川会加速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另一方面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的南大洋酸性海水会腐蚀贝壳类生物的贝壳,影响海藻类和有壳生物的生存,间接的就影响到了南大洋溶解二氧化碳的效率和能力。

地球的主要热源是太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 科学家目前能够得到的好消息就是太阳活动正值低谷期, 受到太阳黑子的负面影响,太阳都将不太活跃,其对地球的供热效能也会相应降低,科学家推断在不久的未来,地球将会出现一个长达半世纪的“小冰河时代”。

希望这个“小冰河时代”能够缓解地球气候变暖的“不良症状”吧,当然,目前人类要做的肯定不是静静地等待这个冰期的到来,而是要在遏制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个方面采取实际行动。

人类的工业化是建立在破坏环境这个代价之上的, 若不及时止损,地球将来的自愈行为也会以牺牲人类作为代价, 而澳大利亚山火,欧洲寒潮,频发的地震海啸以及其它各种不按套路出牌的自然灾害,就是地球给给人类最好的警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