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用文艺思潮理论评述八个样板戏?

1、十分急,越快越好!
2、不一定要论文。

第1个回答  2008-01-29
、文学思潮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文学思潮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它与特定的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相关联,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段内文学的主要趋向,同时它又会影响、规范此一时代中相当一部分作家的创作活动。
文学创作是作家通过建构特定的语言系统而组成文本,塑造艺术形象,营造艺术境界,从而反映、表现了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精神生产活动。它是一种基于个体的精神创造活动。但任何作家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他的心理与精神、观念与理想不能不与制约着创作主体诸条件的社会关系相联系,与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哲学思潮相关。因而,文学创作又是一种带有社会性的精神生产活动。即使是一位与当下现实主流有相当距离的作家,他的创作之中也总会印刻着他所处时代的痕迹。因此,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之下进行创作的作家们往往会体现出近似的社会意识、文学观念、审美趣味。比如,五四时期的社会主导思潮是追求新文化,尤其是举起了个性解放、科学与民主的旗帜。处于这一时空的作家受到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在创作观念和创作实践中表现出对科学与民主的向往,对束缚个性实现的旧文化、旧传统的批判与抗议;同时,社会、政治、道德、哲学的新观念、新趋向,叉渗入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酝酿、产生了新的文学趣味,形成群体性的艺术理想和要求。这又对作家的创作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作家新的美学观念的形成起催化、激发作用。如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的自由形式抒写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对个性解放和人生疾苦的关怀等等,是当时所普遍认同而实践的。所以,文学创作固然是一种个体精神创造活动,作家的创作个性和风格各放异彩,但由于他们身处同一时空,受到所处时代社会、文学诸种条件的影响,在其创作观念与具体创作中会形成某种共同的追求和趋向,如果他们所认同的这些社会意识、文学观念、美学理想突显出来,成为较为普遍的自觉的思想倾向,那么文学思潮也就出现了。因此,
作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的共同潮流、趋向,文学思潮是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一) 文学思潮的产生
如上所述,文学思潮之产生,首先与社会思潮有着紧密的关系。
文学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境况下发展的,作为观念领域的文学思想与思潮自然受到时代诸多文化思想潮流的影响。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文学的大繁荣都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思潮的大变动。胡适曾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不是没有道理的。文学思潮处于一定的时空,它与所处的哲学、道德、宗教、伦理等等观念组成的文化历史背景相联系。可以说文学思潮是一定文化历史语境中的产物,也是一定的社会的文化历史的组成部分,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影响。西欧的文艺复兴,是封建制度开始衰落,走向解体,资本主义逐渐兴起时代产生的。它采取复兴古代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方式,在各个领域中宣传人文主义思想。它反对封建教会的桎梏,以人性对抗神性,主张个性自由,要求人的解放。这一时期中的文学,面对现实与现实中的人,使神性世俗化。薄伽立的小说肯定人的天性,嘲笑对人欲的禁忌。意大利文化史家桑克提斯(Francesco De Sanctis,1817—1883)评价薄伽丘的小说“是新的‘喜剧’;但不是神的喜剧,而是人世的喜剧。披上斗蓬的但丁消失了。中世纪及其幻影、传说,秘密的宗教仪式和恐怖,同它的阴影和迷离恍粒被逐出了艺术的殿堂。卜伽丘喧嚷地进入了这一殿堂,会长久地吸引着整个意大利。”①莎士比亚的作品歌颂爱情、自由、正直,揭示人性的伟大与渺小,崇高与卑

①桑克蒂斯:《意大利文学史》第1卷,苏联外国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419页。转引自钱中文《发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32页。这里的“卜伽丘’即本书中所谓的“薄伽丘”。

劣,善良与罪恶,着力描写人和人的个性发展。这些作家的文学观念及其创作是受文艺复兴这一巨大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产生的,同时又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方面。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反对封建束缚与封建礼教,孔孟之道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在道德、哲学等各个领域张扬革新精神,要求个性解放,而批判旧文化,建设新文化成为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文学领域,作家们正是在科学与民主精神的感召下改变过去陈旧的文学观念,在新的审美意识指导下从事创作。鲁迅(188—1936)在《文化偏至论》里提出“养个性而张精神”,在《灯下漫笔》中说:“实际上,中国人就从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宴席。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宴席的厨房。”要“扫荡这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 他在小说创作中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祥林嫂、子君等人物形象,与郭沫若(1892~1978)。郁达夫(1896—1945)、叶圣陶(1894—1988)、冰心(1901—
1999)、丁玲(1994-1986)等一批作家作品汇成一股文学思潮,成为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大多取材于农民、市民、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尊重人,重视人的个性,探究人的命运、人生的意义和社会问题,对当时的社会进步、对中国的文化历史进程起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其次,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也是文学自身演进、变化的结果。
文学除了外在的历史文化影响作用之外,它有自身的发展轨迹及其内在原因;而且外在的历史文化因素要对文学的发展发生影响,必然要通过文学自身内在各要素的调整、变化来实现、体现。明代的袁宏道(1568—1610)在《雪涛阁集序》中谈到文学思潮、风格的变化是一代代文学家对前人修正、扬弃的结果,他认为六朝诗歌的特点是“骄丽饣丁饣豆’,“其过在轻纤,盛唐诸人以阔大矫之;已阔矣,又因阔而生莽,是故续盛唐者,以情实矫之;已实矣,又因实而生俚,是故续中唐者,以奇僻矫之”。这些话以唐诗为例很概括地说明了文学思潮、风格的在曲折交替中演进的道理、当然袁宏道的说明是着眼在文学内部艺术因素的调整方面,同时,我们自然可以指出外在文化历史条件的作用,比如盛唐诗歌与盛唐社会与盛唐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
再次,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学的各个分支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联为一体的时代,某一大学传统之中的一种文艺思潮的移植也可以成为另一文学传统中的思潮产生的原因。
文艺思潮的发生在近代以来日趋频繁,而这是对应于各个文化传统之间日益紧密的交流的。歌德在1827年卫月31日曾谈到:“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的共同财产……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民族文学在现代算不了很大的一回事,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①歌德所说的“世界文学”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得到了更清晰的阐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一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所谓“世界文学”,就是在近代经济、文化
发展的世界化、全球化的基础上,对各文学传统尤其是不同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构成世界性格局的状况所作的概括和界定。在此“世界文学”时代,一地文学思潮的发生往往是异地文学思潮的地域性移植的结果。在欧洲,产生于一国一地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各种现代主义观念、思潮都迅速蔓延到其他欧洲国家的文学创作之中。而现代中国文学则提供了一个极典型的文学思潮移植的例子。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在短短10年间西方20年中流行过的各种文学思潮在此时此地都重演了一遍。郑伯奇(1895-1979)曾有论及:“短短十年间,中国文学的进展,我们可以看出西欧二百年中的历史在这里很快地反复了一番”,“西欧两世纪所经过了的文学上的种种动向,都在中国很匆促地而又很杂乱地出现过

①《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3页。

来。”①不用说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现代中国文学的深刻影响,即使是在西方20世纪初蔚为风潮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它的种种文学观念、它的各个文学流派千奇百怪、琳琅满目的创作手法在中国也都可以找到热心的学习者和宣传者,如施蛰存(1905—)之于心理分析小说,李金发(190D—1976)、戴望舒(1905-1950)之于象征派诗;都是取得了相当成就的例子,他们的创作在现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三)文学思潮的特点
文学思潮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盛行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的共同潮流、趋向。这种共同的潮流、趋向首先表现在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学观念方面。
在文学创作的实践中,作家对于主客体关系的把握是不同的。作品与现实之间的各种各样关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观念。流行于18世纪至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潮流,其文学创作与文学思想的共同趋向是理想主义精神。它按照自己的愿望,偏重于主观理想的表达和主观情感的抒发。雨果就认为:“人心是艺术的基础,就好像大地是自然的基础一样。”②乔治·桑曾对巴尔扎克说:“你有愿望,也有能力把你亲眼目睹的人物描绘出来。……而我呢……却感到不得不把人物描绘成我希望于他的那样。”③正是由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因而其主观情感的表达往往十分强烈。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浪漫主义作家往往按照生活应有的样式,按照自己主观的情感逻辑去想象和创造形象与理想境界,描写生活中可能出现和事实上不存在的事物。有的作用甚至主张直抒胸臆。乔治桑曾对福楼拜说:“ 从写的东西里头抽去自己的灵魂,这又是什么病态的幻想?把本人对自己创造的人物的意见隐

①《小说三集·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页。
②雨果《论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9页。
③转引自勃兰克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5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57页。

藏起来,因而让读者对人物应有的意见陷人迷离恍馆,等于甘愿不要人了解:这样一来,读者只好丢开你了,一因为,假如他想听听你对他讲的故事的话,就全看你有没有明白指出:这个人强,这个人弱。”①雨果说,如果文学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一个刻板的平面镜,那么它只能够映照出事物暗淡、平面、忠实但却毫无光彩的形象”,他主张文学应是“一面集中的镜子,他不仅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激光化为光明,把光明化为火光”②。在创作中,他尝试用强烈的美丑对比,激发读者的感情。《巴黎圣母院》中的人物,或者在丑恶的外表下面有一颗善良的心,或者在英俊仪表后面有邪恶的灵魂。这种人为的安排虽然不尽合于常规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不同,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观念方面的主要特点是它的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要求直面人生,不回避现实,无论现实是美好还是丑恶。司汤达也曾有一个作品好像一面镜子的比喻,但它与雨果的比喻不同,这面镜子只是如实映现对象:一路上,它既可以照见蓝色的天空,也可以照见路边的泥塘③。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文学创作观念上主张再现,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我收罗了许多事实,又以热情为元素,将这些事实如实地描写出来。”他自称“法国社会将要做历史家,我只能当它的书记”④。在艺术形象的构思上,它主张按照客观世界固有的面貌,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逼真地反映客观生活,描写生活中已经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事实。也就是说创作者对于形象表现的态度是客观的,他精细地观察、力图客观地再现,而不添加自己的脱离于对象的意志,达到追求真实的目的。持现实主

①《乔治·桑和福楼拜的文学论争书信》,《文艺理论译丛》1958年第3期,第185页。
②雨果:《克伦威尔、序言》,《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91页。
③参阅司汤达:《红与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9章,第476页。
④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前言》,《文艺理论译丛》第2辑,第128页。

义文学观念的作家往往花费极大精力研究所写事件、人物所处的文化历史情景,列夫·托尔斯泰为写作《战争与和平》就是如此,他曾阅读了难以数计的历史著述和资料,井亲自考察过战场遗迹。遵循生活本身的逻辑,真实地再现生活,甚至可以使作家的观念在它面前退却。如巴尔扎克在他的创作中甚至违反了自己的阶级同情和政治偏见,写出社会生活的真实。当然,这种对真实、客观性的要求也并不是说作家头脑中、作品中无须理想、无须爱憎,只是这些主观的理想、情感不像浪漫主义那样直接抒发,强烈表露,而是要隐藏在作品真实具体的描述中,通过叙述过程自然而然地显示出来。也就像福楼拜所说的“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面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自然里面露面一样。”①
通过以上对法国浪漫主义和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学思潮的特点很明显地表现在其具有共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上。
其次,文学思潮要求在作家人数与作品数量上的相当规模,呈现群体性的特征。
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由于社会历史环境的变异,人们在思想观念,尤其是审美领域内思想观念的指引和影响下,在文学创作方面形成某种共同的趋势与追求,这股潮流是由一定数量的作家及其创作组成的。一个作家及其创作可能影响很大,甚至代表着某个时代,但若无相当数量的、与之在观念、风格上相同或相似的作家与创作,严格说来是不能称之为文学思潮的。考察一下文学史的状况可以看出,无论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都由一批作家及其创作组成。如 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在法国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等等,在俄国有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柯夫等等,在英国有狄更斯、萨克雷等等。他们的创作《红与黑》、《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包法利夫人》、《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罗亭》、《父与子》、《小公务

①《弗格贝尔致乔紧桑》,《西方文论选》下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210页。

员之死》、《凡卡》、《双城记》等等现实主义作品则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正是这些作家与作品构成了蔚为壮观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再如 20世纪在前苏联出现的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自觉旗帜的文学思潮,虽然在对其界定与评价等方面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这一文学思潮中确实聚集着许多作家与作品。如高尔基及其《母亲》、法捷耶夫(1901—1956)和他的《青年近卫军》、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和他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绥拉西莫维奇(1863—1949)和他的《铁流》、肖洛霍夫(M A Scholokhov,1905—1984)和他的《被开垦的处女地》、西蒙诺夫(191—1979)和他的《日日夜夜》、富曼诺夫 (1891—1926)和他的《夏伯阳》等等。这些作家与作品确实构成了苏联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文学思潮是源于西方文学的一个范畴,因此我们以西方文学为例来说明思潮的演进。
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思想与创作的潮流从古就有,而古典主义是第一个充分自觉的文学思潮,它最早兴起在法国。前苏联文艺理论家波斯彼洛夫在他的《文学原理》中曾有论述。他认为17世纪的法国作家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就是他们“达到了高度的创作自觉性”,“他们不仅创作,而且思考一般应当怎样创作,并且终于意识到和形成了自己文学创作的一些共同原则。换言之,17世纪法国作家团体第一次拟定了一定的创作纲领,并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以它的原则为指导方针。”①
古典主义是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它适应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结合的历史现实,以唯理论为其思想依据。唯理论崇尚理性,认为它是知识的真正来源而排斥经验的作用。古典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家布瓦洛在《诗的艺术》中写到:“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

①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172页。

得价值和光芒。”①古典主义另一重要特征是遵从古代传统,以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为其模仿对象、如波斯彼洛夫《文学原理》论日:“他们的纲领原则之一,是作家为了创作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必须依据古希腊罗马文学的最高成就,以它的古典作品为榜样,在自己的创作中模仿它们。由于这种自觉的有纲领的模仿古风的意向,第二个文学思潮因而得名为‘古典主义’一此后,欧洲先进国家的文学就以思潮的形式充分地发展起来。”对古代传统的模仿和推崇,古典主义作家和文艺复兴时代的作家是一致的,只是他们更多地从形式的严整谨密着眼。他们发展、完善了以亚里土多德为源始的所谓“三一律”,它被成功地运用于古典主义经典戏剧家拉辛(Jean Baptiste Racine,1639—1699)的戏剧创作与表演之中。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文学代替了古典主义文学,成为遍及欧洲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文学上的浪漫主义是对传统的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的一次有意识的反叛,是对古典主义清规戒律的一次革命。古典主义虽有其历史贡献,但它重理性易导致概念化、类型化的人物性格,“三一律”也往往成为沉重的形式束缚。古典主义的规范与程式在社会和文学的新形势下显得愈来愈不适应。这时,浪漫主义带来了文学形式和表现内容的解放。
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有它特定的历史背景。作为一种思潮,浪漫主义远不仅是文学范畴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民主运动以及民族自觉、解放运动在文学上的反应。对旧传统、旧制度的否定,对“自由平等博爱”理想的追求,乃至于个性的解放,是当时思想文化界的普遍趋向。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潮都具有一定的浪漫精神,对于浪漫主义文学具有较大的影响。康德哲学中对于想象力、天才等的论述对于狂初突进运动产生启迪作用;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哲学对于主观性和自我的肯定,高扬、激发了浪漫主义者的热情;而谢林

①布瓦洛《诗的艺术》,《西方文论选》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3年版,第290页。

(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与德国浪漫派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些哲学家、美学家对于美、天才、灵感、悲剧、主观性等等的重视、研讨,为文学的浪漫主义创辟了理论的基础。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美好社会的构想、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给予浪漫主义者以理想乐土的憧憬。因此,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主观精神、个人主义和批判意识。
浪漫主义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用方言写作的“浪漫传奇”,包括英雄史诗、抒情诗、骑士传奇等等。这种文学的幻想性与奇异性可以说是后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先声,不少浪漫主义作家以它们为模式,写出新的传奇作品和抒情诗。18世纪是欧洲启蒙思潮盛行的时代,这时的文学,有的是遵循古典主义创作原则进行创作的,而有的如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1712—1778)的《新爱洛绮丝》、《仟悔录》、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德国狂飘突进运动。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则具有浪漫主义的某些特点,表现出对情感的重视,对个性自由、解放的颂扬。文学中,“浪漫主义”这一概念,最早始于席勒(Johan Christon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一1805)。他认为,素朴诗即古典诗,是对于现实的尽可能完美的模仿,而感伤诗即浪漫诗;是以概念世界为对象的,是理想的表现,要将现实提升到理想。在那个情感心灵极为动荡的浪漫主义思潮时代,在浪漫派内部,由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也存在着理想取向不同,创作面貌各异的差别。例如在德国,先有施莱格尔兄弟
(August Wilhelm von Schlegel,17671845,Friedrich,vonSchlesel,1772—1829)、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等诗人,而后才有海涅等新一代浪漫派;在法国,先有写作《基督教真谛》的夏多勃里昂(Francois-Rene de Chateaubriand,1768—1848),而后才有写作《悲惨世界》的雨果;在英国,先有华兹华斯、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等湖畔派诗人。而后才有拜伦、雪莱。
到19世纪30年代,现实主义取代浪漫主义,产生了许多伟大的作家和伟大的作品。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它的固有矛盾日益暴露并尖锐化,现实社会中黑暗与丑恶的一面日渐明显,它打碎了曾为人们向往的美好的乌托邦理想,人们的怀疑、厌恶、批判随之而来。同时,科学的发展直接催生了实证主义哲学,它主张对对象作客观考察、描述,为当时许多社会科学学科也为文学铺展了一条新的道路。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和改良主义要求的作家,转向现实主义创作,文学中揭露与批判的色彩日益增强,对现实进行观察、分析的精神为越来越多的作家所接受。这种不粉饰现实而是直面现实,并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现实主义一时成为广泛的文学思潮。
19世纪的现实主义当时并不像昔日的浪漫主义那样通过与古典主义的斗争而盛行,因而具有充分的自觉意识。现实主义是静悄悄地走上历史舞台的。当时的现实主义一词含义不明。“现实主义”第一次在文学中运用是在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这篇有名的文章中,但席勒使用得更多的是”素朴的”与“古典的”这样的范畴。1850年,法国小说家桑弗洛里(Chamflaury)用“现实主义一描述当时的文学主潮;后来法国画家库尔贝(Courbet)以“现实主义”之名宣扬自己的艺术。在俄国,类似席勒划分“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别林斯基诗论了“理想诗’”与“现实诗”的特征。但无论是在法国、德国还是在俄国,“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概念一直不太流行,对它进行明确阐发并给予高度重视的是恩格斯。他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确立了巴尔扎克作为现实主义典范作家的地位,并且提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①之后,高尔基又肯定了现实主义是19世纪最重要、最壮阔的文学思潮,并在《和青年作家谈话》、《苏联的文学》中将这一文学思潮进一步定名为“批判现实主义”。
正是由于现实主义在产生过程中的上述特点,它从一开始就与浪漫主义有着种种复杂的关系。在创作的基本态度上它们之间自然有明显区别,但继承的一面也是明显的。19世纪法国较早的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深受浪漫主义影响,在《拉辛与莎士比亚》中以

①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62页。

“浪漫主义”的名号讨论现实主义;巴尔扎克在文学史上曾被归人浪漫派作家之列,而他确实深受英国浪漫派历史小说家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的影响。现实主义小说重视现实社会风尚,如巴尔扎克宣称要以《人间喜剧》充当一部社会风俗史,就是对浪漫主义文学主张的一个继承。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果戈理等作家的作品构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个阶段。这些作家们怀抱着人道主义的理想,执著于改良主义的宗旨,对现实社会中的不平与丑恶进行了表现与揭露。如巴尔扎克的许多作品表现了金钱的血腥与罪恶,它吞没了亲情,腐蚀了年青纯洁的心灵;狄更斯展示了底层社会人们的贫寒痛苦,对他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他们塑造了大批资产者与封建主的典型形象:工厂主、高利贷者、守财奴、伪君子等等,葛朗台老头、乞乞科夫们为人熟知。五六十年代,开始了现实主义的第二个阶段。俄国产生了同察洛夫(I.A.Goncharov,1812—1891)、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作家。这时的现实主义文学空前繁荣,而西欧的现实主义文学在发展中也逐步增长着自然主义的倾向。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通过女主人公的生活悲剧真实地展示了包法利夫人的整个生活环境,是对于当代现实生活的严厉批判。托尔斯泰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同样体现出他对俄国社会的认识与态度,而在腹活》中他对俄国社会的揭露与批判达到了空前激烈的程度。这批作家的作品在表达社会、人生理想和创造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堪称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恩格斯对之曾作出深刻的评价:“通过对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来打破关于这些关系的流行的传统幻想,动摇资产阶级世界的乐观主义,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于现存事物的永世长存的怀疑……”①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继续发展,逐步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步过渡到自然主义。这个以左拉为主要理论

①恩格斯:《致敏·考茨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54页。

家和实践者的文学运动,在创作上排斥了浪漫主义对夸张、想象。情感的重视,又扬弃了现实主义的典型化创作方法,追求纯粹的客观描写。
希望这是你要的东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