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佛教的介绍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30

据《三国史记》所载,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372年),中国前秦国君苻坚遣顺道法师及使者赍来经书、佛像;小兽林王四年,秦僧阿道亦前来弘扬佛法;翌年,王为二僧建肖门寺和伊弗兰寺,这是韩国佛寺建筑的开端,佛教由此正式传入韩国。至枕流王元年(384年),佛教由东晋的梵僧摩罗难陀传入百济;而新罗则直到公元417年以后,佛教才由高句丽僧人传入。佛教传入前,朝鲜半岛人民崇拜鬼神,信奉巫教,因此佛教初传时期亦被视同民间信仰一般,以王室贵族为中心,进而形成护国祈福的国家信仰。
高句丽因国土与中国东北接壤,又时值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此,佛教的发展受中国北朝影响较大。帝王多信佛,更有不少高僧东渡日本弘法,其中惠慈法师被日本圣德太子礼请为师;尔后慧灌则任僧正之职,并为日本三论宗始祖,佛教因此广为传扬。直到荣留王七年(625年),王遣使入唐传入道教后,佛教的发展才受到抑制。当时道教虽兴,高句丽却也走上灭国之路(675年)。 朝鲜半岛三国中,佛教虽最晚传入新罗,但发展却最为兴盛。及至真兴王年间(540~575年在位),佛教的发展已是如日中天。新罗在统一朝鲜半岛前,高僧圆光和慈藏都曾前来中国参学,回国后不仅大弘佛法,且极受朝廷重视,奉旨辅佐国政。新罗统一朝鲜后,佛教受中国唐朝的影响,大乘各宗传入,元晓、义湘大师弘传华严;圆测、太贤大师宣扬法相,因此,华严、法相两宗最为盛行。另外净、律、密等宗派也日渐弘传,禅宗在新罗后期至高丽初年已发展为九派之多。概言之,新罗佛教因受到王室的大力推崇,寺院遍布,硕德辈出,著作丰富,确为后继的高丽佛教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初期
佛教受到民间信仰的抵抗——通过527年异次顿的牺牲方才获得合法地位。
中后期
新罗成为佛教王国——允许出家、兴建佛教寺院、实行僧官制度、派遣留学僧等
众多新罗国王拥有自己的法号 :法兴王(法空)、真兴王(法云)
元晓 :佛教的大众化、 佛教的统一
慧超 :往五天竺国传
弥陀思想的流行 :以念佛可以极乐往生——佛教的大众化 高丽的创国者太祖,是有名的佛教护法仁王,他深信高丽的建国是凭仗佛力之故,因此大力保护佛教,订定信佛事佛的训要。至此,信佛护教、祈求国泰民安便成为高丽王室的一大传统。其中,为了攘敌救国而雕印的《高丽《大藏经》》最具历史意义。高丽时代常遇外敌入侵的困境,因此常以建寺、举行法会等各种佛事为国祈福消灾,这是“ 祈福禳灾,镇护邦国”的国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另外,对僧尼的统理政策,除承继新罗时期的僧官制度外,还仿照进士科举制度,遴选优秀僧侣授予僧阶。
高丽佛教发展大致上可分为两个时期:
前期:高祖至肃宗时期(918至1105年)。此时中国佛教仍继续传入朝鲜,同时深入普及于社会,华严、法相、禅宗法脉持续,国师大觉义天由宋回国后,创立天台宗。
中后期:自睿宗即位后形成的民族佛教。主要是指智讷所创的曹溪宗禅法,本宗成立后,广为高丽百姓所接受,不仅超越禅门九山,后来由中国再传入的临济禅,也用曹溪宗的名义弘扬,成为本土化的大宗派。绵延至今,在韩国佛教中,仍最具代表性。
高丽时期的佛教的地位——国教
高丽佛教的“韩国特色”在于它不再仅仅是来世的宗教,同时也是今生的宗教
天台宗和曹溪宗 :试图实现教宗和禅宗的结合
《大藏经》 :借助佛力克服外侵 (契丹、蒙古)
高丽佛教的发展极为辉煌,直到末年儒学兴起,逐渐形成一股排佛的思潮,为李朝的崇儒排佛埋下了伏笔。
公元1392年,李朝太祖推翻了高丽,建立了朝鲜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李朝(1392~1910年)。李朝初年仍延续了高丽时代以佛教治国的传统。然而当孔圣人的虔诚崇拜者——太宗登基后,韩国佛教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太宗登基伊始便确立了“崇儒排佛”的基本国策。故自太宗至显宗(1401~1674年)两百多年间,朝廷屡次颁行毁寺灭佛、迫僧还俗、禁止僧侣进城等种种限制性措施,使得本已兴盛一时的佛教日益式微。 佛教东传朝鲜半岛,据三国史记卷十八等载,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 372年),中国前秦国君苻坚遣使者及僧侣顺道赍来佛像、经论;又二年,秦僧阿道来朝。翌年,敕为二僧建肖门寺及伊弗兰寺,是为韩国有佛寺之始。又十年(384年),印度沙门摩罗难陀至百济弘法,新罗则直到528年才有佛教传入。
佛教初传朝鲜半岛时,与当时半岛上原有之习俗相融合,目的仅在祈福,此为初传时之相容时期。至6世纪初,名师辈出,如百济僧谦益求法印度,携回梵本阿毗昙藏及五部律,译出律部72卷,是为百济律宗之祖;时昙旭、惠仁等并著律疏36卷,皆奉藏于台耀殿。高句丽僧惠慈于推古天皇三年(595年)东渡日本,后与百济僧惠聪同至飞鸟法兴寺,并同为圣德太子之师;惠聪后被推许为佛教栋梁。
于高句丽、百济、新罗等三国之中,以新罗佛教最盛,远赴中印求法者最多,高僧亦辈出如云。其中,圆光于南朝陈时来中国游学,精通涅盘、成实、摄论等学。元晓来唐未果,曾注释佛经81部,阐扬一乘圆教。义湘亦来唐参谒中国华严宗二祖智俨,回国后大力弘扬华严宗。又慈藏曾与弟子僧实等十余人来唐,归国后携回《大藏经》一部及诸幡幢、花盖等,王曾命于芬皇寺讲大乘论,其思想以律学及华严为主,曾建通度寺戒坛及大和寺塔。圆测于15岁来唐,曾参学各处高僧讲筵,专学唯识学,曾蒙唐太宗颁赐度牒。惠通弘传密法,为真言宗鼻祖。至新罗统一时期(668~935年),韩国佛教已渐脱离中国影响,更具韩国特色。 诸宗之中,以禅宗传入最晚,却后来居上。最早将禅宗传入韩国者为法朗及其门人信行(704~779年,又名神行),信行所传者为中国北宗神秀之法脉。信行之后,有道义者,曾来唐参谒智藏,并嗣其法,归国(821年)后,欲兴南宗禅法而未果,遂于雪岳山隐居,后由再传弟子普照大兴其宗风。道义之同门洪陟,于智异山创建实相寺,大兴禅法,是为朝鲜佛教‘禅门九山’之滥觞。
禅门九山无不源于中国曹溪六祖惠能,然与中国禅宗五派(临济、曹洞、沩仰、云门、法眼)并无关连。九山者,实相山派、迦智山派、阇崛山派、桐里山派、圣住山派、师子山派、曦阳山派、凤林山派、须弥山派。此外,净土信仰亦颇盛行。 公元935年,新罗为高丽所灭,佛教亦出现另一崭新面貌。
于高丽时代(935~1392年),教宗与禅宗盛行,尤以禅宗,继新罗末期之教势而盛于高丽时代;华严宗与法相宗亦各形成其宗派,而持续教脉。自大觉国师义天以后,创立天台宗,给予教禅两宗影响甚巨。高丽时代之佛教,正值外敌入侵与国家混乱之难局,欲以佛德或神力共度时艰,因而有多种法会、法席、道场、设斋等佛事活动,此乃‘祈福禳灾,镇护邦国’之国家思想的形成。据《东国通鉴》等载,太祖即位(918年)时,即设八关会、燃灯会;翌年将都城迁往开城,兴建宫殿之时,于京内创建法王、慈云、王轮、内帝释、舍那、天禅、新兴、文殊、圆通、地藏等十寺。光宗(950~976年 在位)于城南建大报恩寺为太祖追福。并设僧阶,定国师、王师之制;时毗卢遮那忏悔法、无遮水陆会、斋僧等佛事频繁。显宗(1010~1031 在位)时,为攘斥契丹之兵,而发愿雕刻《大藏经》,此即高丽藏之初雕版。 高丽时代高僧辈出,如早期之道诜、广学、大缘、法印、利严、庆甫、利让、璨幽、允多等,其中,利严为太祖之师,璨幽曾来唐,依投子山大同修学,并得其心印,归国后,曾受太祖、惠宗、定宗、光宗等四代帝王皈依,光宗特赐‘证真大师’之号,并封为国师。此外,如智宗、道峰等,均曾来宋参学,受永明延寿之心印,归国后,活跃一时。举扬华严学之均如,颇受光宗崇信,尝致力于南岳智异山、北岳浮石寺等两派华严学之融会贯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