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跪求一些关于“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民众的影响”这一方面的资料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2-04-29
南方舟楫,北方马车;百姓步行!

一、交通工具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

人类利用外物制造器械,让自己架乘或者运输物品,这种器械就是交通工具。从原始人类借助一般漂浮的木头,顺流而下开始,至今千万年来,交通工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了巨大的变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现代交通工具相比较。根本的差别在于使用动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风,水流。

相传早在5000多年前,黄帝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指南车,当时黄帝曾凭着它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战胜了蚩尤。西周初期,当时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国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车护送越棠氏使臣回国。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和离合装置来指示方向。在特定条件下,车子转向时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指南车是古代一种指示方向的车辆,也是古代帝王出门时,作为仪仗的车辆之一,以显示皇权的威武与豪华。

随着时间的脚步的加速前进,人们的智力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后,有了马车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个“巨大”的飞跃了,这也相对的促进了部落间、朝野间的交流,形成小范围内的良性循环,之后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渐成型。

1、铁路交通和机车制造

(1)晚清的铁路

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修筑吴淞口到上海的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火车这个工业革命以后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现在上海时,引起了人们的心理震荡。

淞沪铁路从开筑到通车,历时一年半。火车通行以前,铁路已经引起上海人极大的好奇。用碎石夯实的路基,用钢铁制成的两根长长的“铁条”(铁轨当时被称为铁条),这些对上海居民来说,都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上海人无不以先睹为快,“看铁路”成为上海人一大旅游项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铁路公司邀请华人试乘火车,应邀者凭邀请照会登车。这是上海华人第一次乘火车,故被邀者对火车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鲜。7月3日上海至江湾一段正式通车,不管是谁,只要有钱就可乘坐。这在上海引起很大轰动,乘火车、游铁路成为上海人街谈巷议、竞相参加的一件大事。

火车的动力来源,一车拖众车的独特方式,火车的平稳、高速,都使当时的上海人感到新鲜、惊奇。火车通行以后,淞沪间的独轮车、东洋车生意顿时清淡下来,乘火车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节车厢已入不敷用,铁路公司又加挂了三节车厢。截至1877年8月,火车乘客已达161331人次。

火车停开以后,原来已经习惯乘火车往来于淞沪间的人,顿觉极不方便,纷纷表示,“从前未见火车,亦均不知火车好处,今已行有数月,往来淞沪者均称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来不便”。

2)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铁路诞生的标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

(2)民国以后,进展缓慢;

(3)新中国建立后

1)在“一五”期间建成了陕西宝鸡到四川成都的铁路。 “二五”期间又建成了甘肃兰州到新疆乌鲁木齐的铁路,我国人民可以乘坐火车由西北、西南到内地了。

2)到“九五”期末,京九铁路全线通车。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3)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彻底竣工并通车。

青藏铁路从西宁至拉萨全长一千九百五十六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气候条件最恶劣的高原铁路。中国铁路建设者破解并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新精神。

(4)铁路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铁路的延伸,而且还表现在火车机车和火车运行速度。火车机车的变化较大,我国现在基本告别了蒸汽机车,普遍使用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高速列车和磁悬浮列车已经崭露头角。2007年4月18日,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正式付诸实施,主要干线开始“时速200公里”的高速运行,中国铁路开启“追风时代”。

火车机车演变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速列车——磁悬浮列车

上海磁悬浮列车西起上海地铁2号线龙阳路站,东到浦东国际机场,线路全长30公里,设计最高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31公里,单线运行时间为7分20秒。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商业运行的高速磁悬浮铁路。

未来新的领域之内陆地交通工具的展望未来20年到50年中,陆地上平原地区的现行铁路内燃机列车,将大部分改为磁悬浮超导火车运行.时速将达500公里以上.从北京到上海3小时即可到达,人们可以住在北京乘火车去上海上班.

2 公路和汽车制造

(1)在20世纪初出现在上海,是权贵和富绅的代步工具。

【合作探究】2: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的汽车成为权贵、富商的代步工具,但是公路交通发展较为缓慢,原因为何?

原因有三:一是政治腐败,二是民生凋敝,三是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2)清末民初:由于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修了一些公路,但因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3)新中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

【合作探究】3:阅读P69“学思之窗”, 请谈谈,火车机车的不断改进,给国民经济发展、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影响?

解题关键:机车改进对社会的影响

思路引领:从经济、社会生活角度考虑

运输量大,有利于各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劳动力流动,促进经济发展;交通便利快捷;机车内部环境舒适,给百姓出行带来方便。

【合作探究】4:为了解决交通运输堵塞,你有哪些办法?

(1)地面、地下和空中的路轨设计,实现地面交通压力最小化

(2)发展城市环线,实现市区的客流量的最小化

(3)实行单向行驶的道路交通,实现车辆行驶障碍最小化

(4)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车流数量最小化

3 水路交通:

(1)中国造船的历史虽然悠久,但16世纪以后,航海和造船的技术已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雍正年间(1723一1735)蓝鼎和《鹿洲初集》云:"番人造船比中国更固。"

19世纪70年代初,李鸿章创办上海轮船招商局;(最早)最早的近代航运企业,首次打破列强的垄断局面。

(2)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

(3)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公路、铁路和航空业的发展,逐渐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旅游服务业。

过渡:有一幅脍炙人口的挽联这样评价他

上联:论事之成固可嘉,论事之败亦可喜,一霎坠飞机,青冢那堪埋伟士;

下联:殉社会者则甚易,殉工艺者则尤难,千秋留实学,黄花又见泣西风。

他于1912年在广州郊区燕塘操场上空飞行表演,不幸失事,壮烈殉职;

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位飞机设计师——杰出的飞行家冯如。

【合作探究】5: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处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之下,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不慎暴露了身份。为了躲避国民党特务的追捕,他在上海市区与特务展开了周旋。在这过程中,他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后来他决定转移到南京,又可以运用哪些交通工具呢?说出你的依据。

人力车、汽车、有轨电车、畜力车、自行车、

轮船、火车

4 航空运输:

(1) 1909年,冯如制成第一架飞机.

(2)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1949年有52条民航线。

(4)改革开放后,发展迅速,中国成为民航大国。

【合作探究】6:思考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

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

技术:引进-自制自研

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进程:先慢后快

种类:海陆空

【合作探究】7:近代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1)原因

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发展。

②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

③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④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

①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②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③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3)影响

①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②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

过渡:从“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到“竹信”

从“漂流瓶”到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百年间通信技术借助现代科技飞速发展。

参考资料:网络

第2个回答  2012-04-29
人们虽然居住有常,但生产生活还需要一定的人员与物资流动,因而有交通的需求。交通的范围和效能制约着人们的生产活动,也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决定交通状况的首要因素是交通工具,人类社会由农耕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交通工具的进步,即由人力、畜力等自然力转变为利用机械力,使人们获得了超越自然限制的交通能力,从而使大规模的工商业活动、跨地域的大市场及大范围的人口流动成为可能,并由此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因而交通的机械化——即交通近代化是社会近代化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交通工具的进步,即机械化交通工具取代自然力交通工具的过程,不只是简单的某种新式工具出现或某种旧工具消失,也不只是涉及工商、市场等经济领域的问题,而是还关系到人们的生计活动、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社会流动、社会关系甚至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而产生一系列的连动过程,这种多方面相互作用不仅会对交通工具更替的过程产生影响,而且还会产生相应的社会文化效应,进而对社会其他方面的近代化变革产生一定的影响。因而考察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文化效应,也是研究社会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在清中叶以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运等自然力,交通一直处于能力低下、很少变化的自然状态。19世纪中叶开口通商后,西方近代机械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的交通近代化也由此起步,直至清末民初时期,初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以机械与半机械化交通工具为主导,城乡新旧方式结合的初步近代化交通网络。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人的交通方式由自然力到机械力发生了革命性的转变,也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机械交通工具的引入和发展过程,以及对于近代工商业和城市发展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关注较多,但对于交通机械化对时人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由此产生了怎样的社会文化效应,以及进而对社会观念的近代化变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等问题,则较少有人关注,有论及者也较简略,①因而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