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听已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1

1. 翻译文言文: 王冕者,诸暨人

原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xi,践踏)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架母车,自被古官服随车后.乡里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

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

书;听完,就默记在心.晚上回家,忘了牵牛.------父亲愤怒地打了他,但不久又像以

前一样了,母亲说;“儿子是这样一心一意,何不听凭他去干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

家投靠和尚庙而居住.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的膝盖上,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

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佛像大多是土做的偶像,狰狞凶恶十分可怕;王冕一个小孩,

就像没看见一样镇定.安阳的韩性听说,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2. 文言文“听”的意义与用法

听在文言文中有两种读音

yĭn 笑貌。

例词「听然」。

tīng

1. 以耳受声。

例:《书·泰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2. 听从,接受。

例:《诗·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

3. 审察;断决;治理。

例:《荀子•王霸》:「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

4. 耳目,间谍。

例:《荀子•议兵》:「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

5. 等候,等待。

例:明徐渭《雌木兰》第二出:「念其劳役多年,令驰驿还乡,休息三月,仍听使用。」

6. 耳朵。如:闭目塞听。

7. 指美名善誉。

例:汉蔡邕《太尉乔公碑》:「遗爱在命,皇哀其命,立石刊铭,莫迹斯听。」

8. 指打牌时整副牌基本凑齐,只等最后一张即可和牌的状态。

例:王西彦《夜宴》:「比方今天的牌吧,一副听六九索的清三番,听得那么早,偏偏会碰到老毛扣下一张伤心的孤九索。」

9. 同「厅」。厅堂。

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

10. 听凭,任凭。

例:《清史稿•圣祖纪三》:「暹罗米贱,听入内地,免其税。」

3. 文言文翻译

(1)为什么不听凭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呢?

曷:为何,为什么

听:听取,听凭,任凭

其:代词,他

所为:所作的事

(2)自己穿着古代的服装跟随在车后。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译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翻译: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里放牛,他偷偷跑到学堂外,听学堂里的学生们读书,听了之后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家,竟把牛给忘了,别人来责怪牛践踏到了田地。父亲气得打了他,但他仍然还是这样。母亲说:“孩子对读书这样着迷,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呢?”王冕因此就离开家去读书了,住在僧寺旁,到了晚上就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上,拿着书在长明灯下阅读,一直读到第二天早上。佛像大多是泥土做成的,样子狰狞凶恶让人害怕,连王冕这小孩都很平静好像没有看见一样。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后,感到惊奇,于是将王冕收为徒弟。王冕又继续学习,终于成了大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人对待王冕像对待韩性一样。当时王冕的父亲已经死了,王冕就把他的母亲接到越城供养。后来,母亲思乡心切,王冕就买了一头白牛给他的母亲拉车,自己穿着古代的服装跟随在车后,乡里的小孩都拦在路上讥笑他,王冕也只笑一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