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的女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有人说,远嫁的女儿,是父母遗失的孩子。

嫁这么远,麻将打法都不一样了。

一、

同事黎英,2003年与同事高海军结婚,大家都是一个单位的,他们从彼此慢慢交往、熟悉,之后恋爱结婚。

黎英老家在贵州,毕业后就来北京了,从事建筑预算工作。她给我们讲过家乡山上的猴子,还有老家父母如何自己手工做熏肠,以及家里的看家狗。

父母给她邮寄来很多熏肠,十几斤,黎英分给了大家。我是第一次吃熏肠,味道非常好,有烟火味儿,有麻椒味儿,纯纯的瘦肉中,夹杂着少许肥肉。

从口感到肥瘦搭配,控制地精确而又地道,至今回忆起来,还有口齿留香的感觉。

美食,是人们生活中的孜孜不倦地追求。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地域特产,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

美食,总是让人容易记着那感觉,尤其是故乡父母做的饭菜,是家的感觉,是小时候的味道。

黎英一直夸她家里的狗狗聪明,她说,当狗看到来人了,如果客人手上提着东西来,那狗就不叫,否则就使劲叫唤,不满意。还有,就是狗看到客人提着东西走了,它也叫唤。

同事们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的狗狗,都忍不住笑了。很有意思的事情,所以人们都记着了。

从贵州到北京,很远很远的路程,空间距离的遥远,加上假期较短,使她很少回家。

后来,他们在燕郊买的房,那时房价为3000元/㎡。

结婚后,她也是两三年回去一次,看望老家的父母和亲人。

双方父母的家庭,横跨黄河、长江。

她,是一位远嫁的女儿。

二、

北京龙脉温泉度假村的桑总,有一女一儿。大女儿在澳洲留学,认识了同在澳洲留学的一位山东的小伙子,几年下来,谈婚论嫁。

他们在中国的婚礼,是在北京龙脉温泉度假村华乐宫举行的。婚礼前,大屏幕上,播放着他俩的照片,以及解说。

人们欢聚在一起,对新人进行美好的祝福。只是,大家心里也知道,只是不说:这么远,这个女儿白养了。

这,也是一位远嫁的女儿。定居国外,澳洲。

三、

说的更远一点,就是老家河北保定容城,村里有七八个从四川嫁过来的女子,现在都已经做奶奶了。

那时,还是生产队,早晨,队长使劲敲打村里路边的大厚铁片,社员们三三两两懒散着出来,等候队长安排劳动。

这些当时的姑娘,是在有一个人嫁过来之后,又经她介绍,村里的人跟她回四川带过来的。

那时,这村里的人们,能够每周吃上几次白面饼或馒头,这在当时是极为奢侈的事情。

土地是生产队的,社员出工挣工分,夏季和秋季收获时,按各家的工分分配粮食,那是救命的粮食。

因是生产队的的土地,大家劳动的积极性不高,庄稼也是“草盛豆苗稀”,产量不高。

这种情况,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彻底改变了,产量大幅度上升,家家有余粮。

这些远嫁的女儿,现在已时我村多年的奶奶,儿孙满堂,过得幸福安详。

她们老家,有的父母已经不在了,多少年也不回去一次。

我不知道她们年轻时结婚后,多久回老家看父母一次,那时,交通不发达,人们的日子过得缓慢,没有什么别的追求。

温饱,就是追求。

那时,做饭用的柴火,吃的玉米,都是稀缺的东西。

四、

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当一位女儿结婚后,她的家,就是她与丈夫生活在一起的那个家,而从小到大,生长起来的那个家,是她父母的家,也是她的娘家。

她,会有自己的孩子,她的母爱传承于母亲,也会一如既往地宠爱自己的宝贝。

百年之后,她的最终归宿,也是夫家的墓地。

每个女孩,都有追求自己爱情的权利,都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无论嫁的远近,都是自己的选择,也是自己无法更改的命运。

人们的流动,就如蜜蜂,总是逐花而居。

作为局外人,我们只能对她们献上祝福。无关心情,无关其他,只是祝福。

千年之前的孔子,曾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那时,交通工具是马车,车轱辘是木制的,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简单地几十里,上百里,都是一种艰难的跋涉。

所以,他告诫孩子们——父母在,不要走太远,要让父母知道自己去了哪里,太远了,当父母有事情时,没法通知,也怕来不及。

现在,高铁、省际长途客运等,迅捷快速,“千里江陵一日还”。距离,已经不再是障碍,不再是束缚人们远行的羁绊。

故,远嫁的女儿,已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不再凤毛麟角。

有人说,远嫁的女儿,是父母遗失的孩子。

没有一种理论,能够证明远嫁的女儿是对是错,是好是坏。一场辩论会,参赛双方,都要准备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与论据,然后,再抓阄确认自己作为正方还是反方。

远嫁的女儿,这就是生活,也是现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