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法律新规定2024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06
2024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彩礼的认定范围、彩礼返还原则以及诉讼主体资格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并与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相结合,形成了完整的彩礼纠纷法律适用规则体系。
近年来,彩礼数额的不断上升导致了不良攀比风潮。这种现象不仅偏离了彩礼的本意,给付方家庭也因此承受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还有碍婚姻稳定,不利于社会文明新风尚的培育。最高法指出,《规定》对彩礼的认定范围、彩礼返还原则以及诉讼主体资格等关键问题进行了明确规范。
1. 关于诉讼主体范围。在婚约财产纠纷案件中,将诉讼主体从婚约当事人扩展到其父母,这符合传统习俗。
2. 关于嫁妆处理规则。《规定》第五条和第六条明确指出,在彩礼返还时要考虑嫁妆的情况,即应当扣除已经共同消费或已附着于男方财产上的嫁妆数额。
3. 关于借婚姻索取财物具体形式。借婚姻索取财物与彩礼的界限不能仅以是否有结婚意愿为标准。因为即使在有结婚意愿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借机索取财物的情况。而且,结婚意愿作为主观因素,在诉讼中需要客观事实的证明,当事人往往难以提供。
4. 完善彩礼返还规则。近年来,涉彩礼纠纷出现了新情况和问题。尽管民法典婚姻家庭编解释(一)已经规定了彩礼返还问题,但在法律逻辑上,还有两种情况未被涵盖,需要完善相关规则:一是已婚并共同生活的情况;二是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的情况。
若要主张返还彩礼,需要提供以下证据:
1. 证明给付彩礼的行为,如结婚现场交付的录像。
2. 证明对方收到彩礼的证据,如聊天记录等。
3. 证明双方登记结婚后并未共同居住。
4. 证明给付彩礼一方因此导致贫困的证据。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彩礼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中明确:
- 以婚姻为目的的彩礼给付产生的纠纷,适用本规定。
- 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一方以彩礼为名借婚姻索取财物,另一方要求返还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给付财物的目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认定彩礼范围。以下财物不属于彩礼:节日、生日等特殊纪念意义时的礼物、礼金;日常表达或增进感情的消费性支出;其他价值不大的财物。
- 在婚约财产纠纷中,婚约一方及其实际给付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原告;婚约另一方及其实际接收彩礼的父母可以作为共同被告。离婚纠纷中,一方提出返还彩礼诉讼请求的,当事人仍为夫妻双方。
- 双方已办理结婚登记且共同生活,离婚时一方请求返还彩礼的,人民法院一般不予支持,除非共同生活时间较短且彩礼数额过高。人民法院在确定彩礼数额是否过高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 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但已共同生活,一方请求返还彩礼的,人民法院应根据彩礼的实际使用、嫁妆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孕育情况、双方过错等事实,结合当地习俗,确定是否返还及返还的具体比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