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赢思维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谈判听起来离我们很远,其实它几乎无处不在。比如,商场上怎么谈合作?部门之间发生冲突如何协调?怎么与老板谈加薪?买东西的时候怎么要折扣?如何与家人商量家务分配?

其实,资源总是稀缺的,所以谈判一定是必不可少的。常见的谈判类型,按结果可分为两种:

在只求利益不顾关系的一锤子买卖中,谈判双方尽可能争取自己的最大利益,这时候一方的赢,往往意味着另一方的输,比如说,你在旅游景点买东西时候的谈价。而当我们想保持长期合作时,就要兼顾利益和关系,比如你跟下次还会合作的客户、跟另一个部门的同事等等。

这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双赢的谈判策略,最大化满足双方需求。那么,如何通过双赢谈判,尽可能地得到"我们"想要的呢?

我们一起通过刻意练习,从而让我们面对谈判,不再任人宰割。并且呢,我们能够通过不撕逼、不把关系搞僵的方式,也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澄清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谈判中,我们表面的立场往往是完全对立的。

比如说,我让你打扫家里的卫生,但你让我做。一方面我们无法在完全对立中寻找突破口,会无休止地争执下去,另一方面那可能并不是我们真实的需求,只是立场而已,真实的需求有可能是:我想让你体会一下做家务的艰辛,从而更加理解我。

所以,只有澄清双方的真实需求,才能找到我们真正想要的,并且寻找可以协商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该怎样澄清需求呢? Simon Fisher在"处理冲突"这本书里提到了冲突层模型。它可以带领我们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从表面深入到本质,最终发现我们的需求。

举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使用,比如,在图书馆里,你和邻座的人发生了冲突,你想要开窗,而对方不让。我们用洋葱模型来分析一下:

在这里,最外层的立场、中间层的利益出发点和最内层的需求的关系是:立场和需求都是想要的结果,只不过立场是表面上要求的结果,而需求是真正想要的结果。

上面的例子中,“不让开窗"和“不被风直接吹到"都是想要的结果,但"不让开窗"是表面想要的结果,“不被风直接吹到"是真正想要的结果。利益出发点则是在立场背后的原因,它是立场背后的原因,也是引出需求的原因。

在一层一层剥开洋葱,澄清需求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问题清单来帮助自己或他人分析立场、利益出发点和需求。比如:

在用冲突层模型挖掘需求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谈判双方的需求都是需要挖掘的。

对待自己的需求,我们往往应该在谈判之前,提前挖掘到底。而对待别人的需求呢? 我们往往是根据外部的信息推测的,会有一定的偏差,所以需要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根据新的信息,不断地挖掘。

比如刚才开窗的例子,我自己就经历过,两个人当时争吵起来,一会儿对方同学打喷嚏流眼泪什么的,我就推测他是感冒了。

这一步,我们需要双方一起确定要讨论达成一致的问题,也就是议题。为什么我们仅仅挖掘了自己和对方的需求还不够,还要确定议题呢?原因有两个。

但如果描述的议题和我们的需求有偏差,还需要及时纠正。比如你说 “我想换换新鲜的空气,你担心打开窗户之后外面的噪音影响学习“ 这时候,对方会纠正你对他需求的理解,说“不是,我是担心被风直接吹到",然后你修改议题,直到双方都同意,以便一起讨论共赢方案。

议题需要反映根本问题,而且要有利于双方下一步的行动。那么,在描述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举个例子来说:还是前面提到过的开不开窗户的例子:假设你挖掘出了自己的需求为"换新鲜的空气",对方为 "不被风直接吹到" 后,要描述议题,这时候我们需要注意:

比如,你说 “我们讨论一下怎么能换到新鲜的空气吧",这个议题只反映了你自己的需求,没有反映对方的需求。

这种议题不好的原因是,一方面,它没有反映出要讨论的是两个需求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这种只表达自己需求的议题,容易引起对方的反感,影响接下来的谈判进程。

例如,对方说,“我们讨论一下,如何才能让感冒的我得到应该有的照顾,不被风直接吹到,又满足你换新鲜空气的额外需求呢?"。

这样带有情感偏向的表达,会让人觉得一个需求是应有的,是应该优先被满足的,另一个需求是额外的麻烦,同样会影响最终共赢结果达成。

例如,你说"我们中的一个人换到旁边的教室吧,这样可以满足双方的需求"。直接这样说,会固化我们的思维,不利于想出更好的双赢方案。如果在议题中先固定了一个方案,我们往往很难想到别的更优解。

决定谈判是否成功关键,就是能否提出,可以解决双方冲突的方案。方案越能满足双方的需求,就越有利于谈判结果的达成。

实际上,谈判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不过是解决双方而不是你自己的问题而已,所以解决方案有时候比谈判技巧还要重要。

所以,在澄清了双方的需求,确定了讨论的议题后,我们需要根据议题提出下一步的谈判方案。

通过分析双方的需求,我们可以从需求一致性的大小来分类。什么意思呢?

需求最一致的就是:双方的需求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方案可以完全满足双方。需求最不一致的就是,双方不仅立场互斥,澄清出来的需求也互斥,这时候只能满足一方的需求,另一方退让。

根据不同的一致程度,我们总结出了五种方案。

比如都想要5个桃子的两人,在只有8个桃子的树前,可以采取的方案是先一起找另外一棵桃树,将可以分配的果实总量扩大为10,再对半分。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两个大学生社团在争夺暑假实践活动的经费,学校拨给的经费总额已定。这时,可以采取的方案是,双方一起联系校外的相关组织,争取引入额外的资金支持。这样,通过扩大可分配金额的总量,同时满足双方的需求。

比如两个人都想要桃子,但一个更想要的是桃核,另一个更需要的是果肉,这时的方案就可以是将桃子分成桃核和果肉,进行分配。

例如,都想要5个桃子的两方一方强壮,一方瘦弱,而且强壮的一方钱多,能不能摘到桃子很大程度上也由他决定,那么瘦弱的一方只能做出让步,让强壮者多拿桃子,自己少拿,强壮者可以给瘦弱者一定的钱补偿。

再比如,你的工作业绩很好,和老板提出加薪,但因为预算、公司总部政策等等原因,老板近期无法满足你的加薪需求,让你再等待一段时间。这时候,你可以向老板争取补偿,比如向老板争取一次带薪休假、或者是一次有利于你职业发展的培训机会等等。

比如,还是上面强壮瘦弱者摘桃子的例子,如果强壮者没有钱可以补偿,也可以通过帮助瘦弱者搬运桃子到他家,来减轻瘦弱者的负担。

再比如,你是市场专员,因为公司推一个人才管理计划,需要统计所有员工的详细信息和过去经历,老板让你来做这件事,这不是你的职责范围,但老板是强势方,而且也没法给你做出补偿,比如他也不可能给你加个工资什么的,这时候你可以要求减少负担,比如设计一个表格让大家填好交给你,而不是各自给你简历让你去找
信息。

在以上五种情况中,我们最常遇到的情况是第三种,也就是利用彼此需要的差异性进行交换,满足双方最重要的需要。

我介绍一下常见的四种:

例如两个人争夺一个橘子,都想得到橘子,所以谈判的结果是将橘子对半分给了两人。后来注意到,其中一人只吃果肉,而另一人想用橘皮泡茶。也就是说,对一人来说,果肉价值更大,对另一人来说,正好相反。所以如果提早根据价值评价尺度差异想方案,就更能满足他们的优先级需求。再比如,培训公司跟企业合作的时候
,针对大企业会降低一些价格,换取用对方的名气做宣传的承诺。培训公司得到了品牌提升,而企业得到了价格优惠,双方就不必单纯为价格进行争执了。

比如,商家转让店铺,急于尽快卖掉原来的存货。这时候,对商家来说,今天卖掉和一个月后卖掉的重要度完全不同,而买家是不着急买的。所以,商家会给出尽可能低的价格,快速和买家达成交易。这就是时间折算成价值。

例如,在股票买卖中,正是因为卖方认为股票下跌的可能性大,买方认为股票上涨的可能性大,才促使双方达成交易。

与预测差异不同,风险态度差异是指,谈判者对于某件事的预测可能一致,却对冒险有各自稳定的不同态度。

例如,有两个人合作写了一部书,双方对书未来成功与否的预测都是40%。但有固定收入的一方愿意冒险,而另一方却不愿意冒险。他们利用对风险规避的不同态度,可能会约定,风险规避者获得书的固定金额预付款,风险追求者获得书出版后的大部分风险收益。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种不同情形,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有交织在一起使用的情况。比如为了让对方更容易地满足自己的需求,在利用交换互补后,仍然可以提供一定的补偿举个实际的例子,急于转让店铺的商家,用较低的价格换取尽快地出售,同时,还可以送一些赠品,让买家更愿意买他的东西。

提出方案并不是谈判的最后一步,我们还需要一些技巧,来促使谈判结果达成一致。

通常情况下的谈判,可以分别从人和规则的角度来采取一些小技巧,促使谈判顺利进行。

比如,很多服务业都有“服务第一,顾客至上",“我们全心全意,让您放心满意“这样的服务宗旨。所以,在争取他们更好的服务时,可以问一句,“你们公司的服务宗旨是什么?“ 引导他们说出 “是全心全意,让顾客满意”后,再提出自己想要更好服务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更容易得到满足。

再举个例子,我们逛街试完衣服之后,导购一般都会问你喜欢吗?如果喜欢的话,就买下它吧!“如果你回答喜欢”也就很难推脱不买这件衣服了。即使我们回答说“再逛逛”如果刚才的衣服确实还比较喜欢的话,脑海里还是会留下“那件衣服我喜欢应该买”的印象,因为对方设立的"喜欢就买下“的规则,植入你脑海中了。

有的时候,即使注意了谈判技巧,双方仍然不肯做出让步,不进不退地僵持着。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外部因素帮我们决断,或者重新谈判一个新的议题。这一部分的技巧,可以从人、事、规则、三个角度进行出发,对僵局进行突破。

从人的角度,可以引入谈判双方都接受的,对矛盾处理不拥有决策权的公正中立的第三者,主持双方调解。比如双方一直在争论关于房子的成交价格的问题,这时可以请两方都认可的一位第三方,来进行调解。比如与买卖双方都没有私交的、房产中介。

从事的角度,可以对原有议题进行变化,这里有两种方法:

从规则的角度,可求助于原有先例。例如:英美法律体系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司法判例制度。也就是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会参照先前案例的情况和判决结果,来进行判决。

从规则的角度,还可以参照现有标准。例如:对大学生家教补课工资的商议,可参照家教部定的标准,辅导机构的标准等等。

最后,对于新的、尚未建立标准的问题,还可以尝试开发新的标准。例如:课程设计者和平台在谈判在线课程的分成比例,可能的一种尝试是,和业内人士共同建立一套知识付费的标准。

对于分配的公平问题,则可用One cut, the other choose (一人切蛋糕,一人先选择) 的程序来解决。先切蛋糕的那个人为了保证自己不会吃亏,必然会对半切,最终使双方都得到了公平的结果。

<<<圈外商科学习笔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