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三国演义》人物事迹!!!!!!!!!!

望各位能尽快告诉我《三国演义》中,赵云、吕布、周瑜或其他人的英雄事迹(每个人物要3个出名点的事迹)写出10个人物和相应事迹即可。(能对事迹进行稍详细的介绍就更好了)各位谨记:一定要《三国演义》中的人物事迹!!!!!!!!!!!不要实际历史

第1个回答  2009-01-31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
三国演义重要事件
1、七擒孟获。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孟获,其次是马谡等。孟获造反,诸葛亮想平定南方,马谡献计,攻心为上。表现出孟获鲁莽的性格,诸葛亮攻心为上是明事理(一次打赢南蛮可以说是轻而易举,但是想他们永远不反叛是很难的,所以让他们心服,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七擒孟获是智、不杀是仁。

2、空城计。主要人物是诸葛亮与司马懿。由于马谡失了街亭,司马懿15万兵直打诸葛亮所在的只有2500兵的西城县。表现司马懿谨慎多疑。诸葛亮平生第一次用险招,聪明大胆、临危不乱的性格。

3、失街亭。言主要人物诸葛亮、马谡、司马懿。诸葛亮打魏国,司马懿帮助曹真先取诸葛亮派马谡先占了街亭。马谡防守失败。表现马谡自大、无知、虚有其表。无知是诸葛亮事后说的。

4、斩马谡。马谡防守街亭失败被斩。表现诸葛亮的爱才(挥泪斩马谡啊),严谨(不杀,以后难以服众,诸葛亮是这样想的)。

5、舌战群儒。主要人物诸葛亮与江东名儒。刘备被曹操打败逃走,诸葛亮去江东联合孙权,与江东名士主要是讨论是否应降曹操及当时形势等问题。表现诸葛亮的能言善辩、急智、爱恨分明(爱汉骂曹),江东名儒的淤腐、势利。

6、草船借箭。主要人物诸葛亮、曹操、周瑜、鲁肃。周瑜用计害诸葛亮做10万箭,在鲁肃帮助下向曹操“借”了10万箭。表现诸葛亮的聪明善谋(利用四时气节和阴阳变化、清楚周瑜、曹操的心理)、曹操的谨慎、周瑜的心胸襟小及多谋。鲁肃的老实善良。

7、火烧博望坡。主要人物诸葛亮、关羽、张飞、夏侯敦。曹操派夏侯敦打刘备的新野城,诸葛亮在博望坡树林窄小的地带打埋伏放火。表现诸葛亮聪明。关羽张飞看不起诸葛亮的小心眼性格,夏侯敦鲁莽、轻敌。

8、火烧新野。主要人物诸葛亮、曹仁等等。曹仁探得新野是空城,带兵入城被诸葛亮用炎计打败。表现刘备仁慈(带百姓一起走)。诸葛亮聪明。

9、白帝城托孤。表现刘备“狡猾”(死前大说反话,刘禅不行你来做皇帝),诸葛亮忠心。

10、温酒斩华雄。主要人物华雄、关羽、曹操、袁绍。关羽自荐去PK华雄,袁绍说关羽低等武将不佩与别人PK,曹操以酒送行。表现关羽勇敢、忠义,曹操慧眼识人,袁绍不能唯才是用。

11、过五关斩六将。主要人物关羽、韩福、王植、秦琪等等。表现关羽忠义,勇敢,重情。

12、单刀赴会。主要人物关羽、鲁肃。表现关羽大胆、有谋有勇、临危不乱。

13、三英战吕布。都是勇猛的表现。

14、水淹七军。主要人物关羽、庞德、于禁。于禁是跟随曹操很多年的大将,看不起初跟随曹操的庞德、庞德忠心耿耿,誓杀关羽。最后于禁却被关羽俘虏,但是庞德被擒而不降,被斩。表现关羽聪明。于禁一时怕死,庞德忠义,勇敢。

15、刮骨疗毒。还能说什么,表现关羽“稳重”的性格。嘻嘻。

16、义释曹操。义释严颜或义释曹操?如果是严颜,那就张飞聪明,严颜重情义。如果曹操,那就是陈宫爱国(疼恨当董卓而帮助曹操)。

17、桃园三结义。表现“三位”有志气,爱国。

18、三顾茅庐。主要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表现刘备有礼貌,耐心。关羽、张飞轻视诸葛亮。

19、青梅煮酒论英雄。主要人物刘备、曹操。主要表现刘备细心、聪明、狡猾、沉稳。
第2个回答  2009-02-01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战略家。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见“不奉法度”者,即严惩不贷。他曾上书汉元帝,表达其“不待时而断奸臣之守,悬于都市,编书其罪”的决心,并痛斥“苟合取容,阿党相为,念私门之利,忘国家之政”的小人之举。他的这种人品和气质,对诸葛氏家族影响很大。诸葛亮的父亲是诸葛珪,字君贡,在东汉末做过泰山郡丞。



军事上的成就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采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不足之处

1.用人上的失误。首先是让关羽镇守荆州,关羽性格高傲,刚而自矜,有勇无谋。关羽失荆州,使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两路出兵北伐的设想变空,并使蜀国在今后的战争中始终处于背动地位。其次是用马谡守街亭,马谡自幼熟读兵法,好论军计,甚为诸葛亮所器重。但刘备觉得马谡言过其实,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却不以为然,还经常同他谈论兵法,有时通宵达旦。丧失街亭,使诸葛亮的主力侧翼受威胁,整个作战计划遭到破坏,被迫撤军。

2.对于人才的限制。诸葛亮辅政后,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这看上去很令人钦佩,但无意中却限制了人才的发展。经如任免一个县官的小事,诸葛亮也要亲自处理;军中“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结果诸葛亮死后,蜀国人才青黄不接,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局面。

3.用兵上的失误。“诸葛一生唯谨慎”,用兵谨慎,这是诸葛亮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用兵应以慎为主,以奇为辅。奇正并用,并能建大功。时魏延曾提出自率万人,偷袭潼关,诸葛亮认为此举草率,未同意。后邓艾灭蜀,正是用偷袭之策。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后人特别推崇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将其视为智慧化身。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其神化,其情节更是广布人口。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其评价如下: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第3个回答  2009-01-27
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
张飞:怒鞭督邮,大闹长板桥,智取瓦口隘
赵云:单骑救主,劫江夺阿斗,汉水寡胜众
诸葛亮: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
姜维:破曹兵诈献书,困司马铁笼山,斗阵破邓艾
吕布:战三英,刺董卓,辕门射戟,
周瑜:助孙权攻黄祖,群英会欺蒋干,火烧赤壁
张辽:赤壁护曹操,智败孙权,威震逍遥津
黄忠:助刘备收川,计夺天荡山,智夺定军山
马岱:助马超报父仇,引军渡泸水,斩杀魏延
第4个回答  2009-01-28
关羽: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水淹七军
张飞:怒鞭督邮,大闹长板桥,智取瓦口隘
赵云:单骑救主,劫江夺阿斗,汉水寡胜众
诸葛亮: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空城计
姜维:破曹兵诈献书,困司马铁笼山,斗阵破邓艾
吕布:战三英,刺董卓,辕门射戟,
周瑜:助孙权攻黄祖,群英会欺蒋干,火烧赤壁
张辽:赤壁护曹操,智败孙权,威震逍遥津
黄忠:助刘备收川,计夺天荡山,智夺定军山
马岱:助马超报父仇,引军渡泸水,斩杀魏延
第5个回答  2009-01-30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歌颂他,热爱他。可以说,诸葛亮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已超过了他在三国历史上的政治军事实践。《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鲁迅评论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刘备:陈寿对刘备的评价是:“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二,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但他“折而不挠,终不为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电视剧中的刘备常常以泪洗面,哭与泪虽然表现了刘备的“仁”,但又给人以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印象,扭曲了刘备是“枭雄”、“人杰”的真实形象。
关羽:历史上的关羽为“万人之敌”一虎将,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义著称,但“刚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马超投降刘备后,封为平西将军。时关羽督荆州,修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谁比类”,诸葛亮答信时,称马超虽为一世之杰,但不如关羽的“绝伦逸群”,关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这是典型的有勇少谋的武将性格。但在《三国演义》中,因为他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又有讲信义的特点,所以,就被塑造成“义”的化身。他跟随刘备,不避艰险。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刘备,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离曹归刘前为曹操杀了袁绍的大将颜良,解白马之围。但是《三国演义》中写关羽下邳投降时相约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礼待他等却是子虚乌有。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是不惜笔墨,把关羽刻画成“义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严重的扭曲了。
曹操:历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复杂,陈寿认为曹操在三国历史上“明略最优”,“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曹操御军三十余年,但手不释卷,登高必赋,长于诗文、草书、围棋。生活节俭,不好华服。与人议论,谈笑风生。“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但是,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性格品德中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对他残忍、奸诈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历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谦让服人,有“雅量高致”。刘备称他“文武筹略,万人之英”。孙权则赞他有“王佐之资”。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在军阵,手不释卷”,“思度宏远”,“有过人之明”。他初见孙权,就提出了建国方针:鼎足江东,北拒曹操,待机剿除黄祖,进发刘表,竟长江而有之,然后建号称帝以图天下。这与诸葛亮的《隆中对》有相似之处。曹操大军南征荆州时,孙权部属都主降,唯独鲁肃主张抗曹,劝孙权召回周瑜,共商战守大计。赤壁战后,他又力主扶刘抗曹。在东吴历史上,鲁肃实为诸葛亮式人物,孙权对他也极为欣赏。吴国的建立和发展基本上是按照鲁肃提出的政略、战略方针进行的。但在《三国演义》中,鲁肃成了诸葛亮与周瑜两人智斗的牺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