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让孩子像苏格拉底一样思考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9
“儿童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是美国著名哲学家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立的。他在大学任教期间,发现大学生的思考能力普遍比较薄弱。经过深入研究,李普曼认为要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儿童时期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1969年,他的著作《哈利·史图特麦尔的发现》发表,成为“儿童哲学”诞生的标志。

李普曼借用古希腊哲学对话的形式,创造了具有启发性和民主合作精神的研究性团体——哲学教室。哲学教室的最大特点就是尊重儿童,鼓励儿童以谈话的方式来增进彼此对问题的了解。儿童在讨论问题时,不仅要说出自己的看法,还要能够说清楚自己的理由。理由比答案本身的正确与否更为重要,因为思考过程才是儿童哲学教室的重点。哲学教室的老师们不进行讲授,更不灌输,而是与孩子们一起进行群体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父亲说:“我并不是雕刻狮子,我只是在唤醒它。”“唤醒?”苏格拉底疑惑地问。“是的,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头中,我只是将它从石头里解放出来而已。”教育孩子其实就是要做唤醒工作,当孩子的求知欲望与生命力量被唤醒之后,孩子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而这个探索过程,也就是孩子自我唤醒心灵智慧的过程。

“儿童哲学”认为,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的大脑中潜藏着丰富的思考能力。他们充满好奇,甚至经常提出成年人难以回答的、富有哲学意味的问题,如“为什么人会说谎?”“我从哪儿来?”“人类比动物高级吗?”然而,由于学校和家庭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灌输,不注重孩子思考能力的引导与唤醒,孩子的探索精神便随着长大而减退。

儿童哲学课堂注重倾听、思考与表达。学生围城圆圈,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看到其他人的表情动作,也能清晰地听到他人。课堂一般以游戏开始:拿一件刺激物(如:一瓶矿泉水,一根绳子,一张纸……),依次传递,第一个拿到刺激物的同学用这样的句式说“我想用它……”,下面的同学则使用“感谢你用它……,我想用它……”,每个人说出的都不能跟别人重复。这就要求儿童认真倾听他人,同时不断思考调整,集中注意力。

接着,老师讲一个故事,或播放一段视频,儿童根据这个故事/视频分组讨论,提出相关问题,并记录下来。然后各组成员用“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因为……”并在组内确定一个最有价值的问题。讨论结束,各组派代表说出本组最有价值的问题,并陈述理由,各组陈述完毕,全员投票,选出所有有价值的问题中最有价值的问题。

最后,使用最初的刺激物,依次说出自己从这个故事/视频中得到了什么。

这个流程,用在语文探究式教学中也适用。如,二年级语文课《树之歌》,可以以树作为刺激物“你了解什么树,它有什么特点?”“柳树春天发芽。”“感谢柳树春天发芽,椰子树生字在南方。”接着,利用图片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讨论有价值的问题。最后通过阅读课文,小组讨论,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如此,语文课文教学就不再是简单地读课文,学知识,而变成儿童发散思维,探究问题的过程。

当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故事内容以及流程要简化,最好用在班会课上,讨论与他们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儿童哲学引导孩子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具备更强的提问能力和讨论概念性问题的能力。这不仅体现于儿童哲学课程中,更显现贯通于整个课程体系,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坚实的基础。儿童哲学课程对孩子们的帮助,还体现在他们学习习惯的培养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面对别人的否定、敢于质疑不同观点、更愿意倾听他人的一件、通过不断思考做出自己的回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