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朝鲜是不是很怕清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绝对是怕死了怕尿了怕到家了。

就举一个例子吧,这事现在知道的人不多,因为太影响中朝友谊了。话说乾隆时期,有一次朝鲜人组团跑鸭绿江这边偷采山参,被清朝巡山的兵丁撞见了,双方火并(朝鲜看来也是武装采参的半匪团伙),清军人少吃了亏,一人受伤,朝鲜挖参团伙也趁乱逃回了老家。就为这事,乾隆龙颜大怒。

为平息天朝愤怒,朝鲜也是使出了吃奶的力气,沿边境道府县撤了一串官吏,抓了几百号嫌疑犯,清朝就俩字:不,行!接着抓,接着撤,直到连京城的主官都撤职了,还不行,咋办?乾隆下诏,要朝鲜国王进京听劾!朝鲜这次真吓尿了,国王写道歉信,痛心疾首痛哭流涕直说再不敢了,再有这事我婊子养的,同时又赔偿金加贡品的掏空了半个朝廷,这事才慢慢摁下,注意,不是解决,而是摁下,因为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清朝动不动就拿这个说事吓唬朝鲜。前前后后为这事,上千干部撤职,几万人受株连 家破人亡的也不在少数。至于那几个山民抓住没有?受伤的清兵是乾隆啥人啊? 历史 上没说,不过,提溜这些小国需要真凭实据人赃俱获吗?真是为了报仇雪恨吗?那都是个由头,目的就是,在天朝眼皮子底下,让你低头你就得低头,没有你炸翅的空间。

应该说清朝时期的朝鲜大部分时间都是害怕清军的,因为 历史 记忆实在是太深刻了。像朝鲜本是明朝的藩属国,生生的被清廷暴打了两次,被迫与清廷结成“君臣之国”,被打的实在是太惨了,所以留下了心理阴影。不仅是古代朝鲜人,现代理智的韩国人对那段 历史 也是门清(注意:我特别加了一个“理智”,因为不理智的韩国人是啥状态大家也知道,我国大唐太宗皇帝都被高句丽射瞎眼睛下跪了,也没啥好说的),少部分不善于意淫的导演也能拍一些好剧,像《南汉山城》就还原了朝鲜屈服于清朝的史实,这片作的相当考究,将八旗军剽悍凶猛刻画的淋漓尽致,大家可以看一下。 总而言之,朝鲜就是在清初被打服了,如果不怕,也不会做清朝200多年的藩属国。

不过话又说回来, 一个国家的自信来源于自身实力的强大 ,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而半岛上的政权自从高句丽之后,这战斗力就一直没在线,这就决定了其有不能独立自主的“墙头草”属性,只能依附于大国存在。想当年还叫高丽那会臣事于元朝的时候,高丽王王昛配合他岳父忽必烈一起剿灭东道诸王哈丹残部,高丽军真是一溃千里,高丽要不是岳父光环笼罩都要被灭国了。这表现搞得忽必烈一头雾水,直男癌爆发,就问道:“你们高丽好歹是 历史 悠久的大国,怎么战斗力这么水?被区区残军打成这副模样。”,搞得高丽使者非常没面子,不得不说些类似于“今时不同往昔”这样的马虎话混过去,忽必烈也没再往下问,给自己女婿的人点面子,毕竟仗打赢了,就随他去吧。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中原王朝由元变成了明,半岛的政权也从王氏高丽变成了李氏朝鲜,可是这战斗力那是相当的稳定,一如既往的垃圾,万历时期又被日本狂扫,一月之内,八道沦陷,要不是大明爸爸及时相救,那半岛自古以来就成日本领土了。 所以,朝鲜的官方和知识分子对大明是比较感恩戴德的,经常以“父子”来形容两国关系,但是当大明遭遇灭顶之灾的时候,这个“孝子”却经常畏首畏尾,这也算是小国的求生之道吧!

朝鲜:“大明爸爸,我朝鲜心里是支持你的,但我不敢用力啊!毕竟我一用力就没了,我服事清朝是迫不得已的,不要怪我啊!”

大明:“woc,你这个坑爹货!”

朝鲜自“成化犁庭”后又一次大规模交锋还是在萨尔浒战役期间。从这次战役开始,朝鲜开启了 “对清屈服” 之路。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举兵反明,四月攻克抚顺,七月攻克清河,辽东局势恶化,明朝举国震动。于是,明廷决定以倾国之力调集精锐挽回辽东局势。

而朝鲜与建州女真地理位置的便利,对后金的认识比明朝深刻多了,他们深知建州女真这几十年的发展,战力强大,绝非池中之物, “兵甲精明之容,铁马驰驱之状,有壮于唐兵”





而大明一旦对后金诉诸于武力,一定会要求朝鲜派兵配合。而一旦出兵,必然是凶多吉少,此时的朝鲜以光海君为首的决策层恨不得将国土隐藏到外太空去,让大明看不见。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明廷正式要求朝鲜助兵,朝鲜则百般推诿,这就让明廷不能接受了,辽东经略杨镐大怒,你们朝鲜这磨磨唧唧的啥意思? “敕书内有此“鼓舞朝鲜”四字,而鼓而不动,舞而不起,奈何?”


由于明朝恩典太大(万历援朝之战),实在不好意思不去,就只能硬着头皮派了10000余人随明军刘綎部出征东路。然后,正如朝鲜决策层所料,八旗兵战斗力真的强,三营朝鲜兵在富察之野直接被干崩了,根据《满文老档》和幸存者李民寏的《自建州还后陈情疏》记载, 朝鲜的火器部队基本成了烧火棍部队,只放了一次火器后,遭遇不利风向,硝烟、尘土使朝鲜兵无法瞄准,朝鲜左营、右营被八旗兵冲入,两营很快全军覆没。



而身在中营的姜弘立看见这一幕后,立刻决定率剩下的5000人向后金军接洽投降,并将前来朝鲜营中避难的浙兵驱赶出去,任后金兵屠戮。据《李朝实录》记载,当时的朝鲜主政者光海君早已密谕姜弘立与后金暗通,避免与后金发生冲突,可见朝鲜想与后金和解的意图早已存在,姜弘立很有可能在执行最高指示, “光海与尔瞻,密教帅臣弘立观势向背,使虏勿为移兵击之”


光海君李珲的本意是想奉行“中立外交”,一番骚操作,虽有无奈之处,但无疑是坑了明朝一把。不过在努尔哈赤当政时期,朝鲜算是和后金算是相安无事。 期间,朝鲜发生政变,朝鲜国内西人党亲明势力不满光海君与后金结好的政策,将其废黜,立李倧为国王,史称“仁祖反正”。

直到八年后,皇太极继承汗位,事情又有了新变化,为了缓解国内的经济危机并铲除毛文龙。皇太极于天聪元年(1627)正月,决定让阿敏、阿济格等人率军3万余人,渡过鸭绿江攻伐朝鲜,战斗过程简直就是一边倒的屠杀。后金军先里应外合于十四日攻破义州,一路狂推,于二十六日就到达平壤,中途除了在安州和凌汉山城受到像样的抵抗外,朝鲜方面基本上是望风而降。二月初五,后金军逼近王京,朝鲜被迫议和,三月初三,双方在江都盟誓,两国结为“兄弟之国”, 此即丁卯之役


当然,如此屈辱的城下之盟,朝鲜方面自然是心不甘而情不愿,两国关系发展也很不和谐。朝鲜对后金互市、刷还逃人等要求各种抵制兼消极怠工,不过真正导致两国关系破裂的爆炸点还在于皇太极改元称帝这件事。

天聪十年(1636)皇太极意欲称帝。要朝鲜国王上表称贺,并派使者“参荣”,被朝鲜拒绝。此事在朝鲜国内掀起了轩然大波,朝鲜国内对清强硬派如洪翼汉等纷纷拿起批判的武器,敦促朝鲜官方与清廷迅速绝交,以示与虏不共戴天之意。 “馆学儒生上疏,请焚虏书斩虏使,以明大义”

洪翼汉:“臣闻今者龙胡(英俄尔岱)之来,即金汗称帝事也。臣堕地之初,只闻有大明天子耳,此言奚为而至哉。”


崇德元年(1636)四月,皇太极在盛京举行登基大典,建国号为“清”,但在群臣行三跪九叩之礼的时候,朝鲜使臣罗德宪、李廓拒绝跪拜,于是 “胡差等殴摔廓等,衣冠尽破,虽或颠仆,终不曲腰,以示不屈之意” 。朝鲜使者的强硬很显然激怒了皇太极,皇太极表示这一定是朝鲜国王授意他们这么做的。

此事之后,皇太极让朝鲜使者携带书信一封,强硬“照会”朝鲜国王悔罪。朝鲜国王在国内主战派的授意下回复了措辞强硬的书信, “我国无兵可挟,无财可资,而所讲者大义,所恃者上天而已”



朝鲜的态度显然让皇太极和其他贝勒们非常惊讶,惊讶过后则是藐视, “朝鲜儿女之国,有何所恃而乃尔” ,清方再派去使者进行出兵警告, “我以十一月二十六日,当举兵东来,尔国若遣使更讲和好,则虽发兵在道,当罢归。且我国称帝,南朝之所不能禁,而尔国欲禁之,何也?” “贵国多筑山城,我当从大路,直向京城,其可以山城捍我耶?” ,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清朝不仅将进攻时间剧透,还将进攻方案也告诉了朝鲜,可见皇太极根本就没把朝鲜的军力当回事。 事实上也正是如此,根据朝鲜人的记录,朝鲜除了嘴炮犀利,剩下的真是一地鸡毛。快打仗了才发现“自强之策,尚未讲究”。


那还打个毛线啊!但是清军是真的来了。

崇德元年十二月初十日,皇太极率12万清军开始渡鸭绿江,朝鲜义州府尹林庆业驰启: “鸭绿江边,贼兵弥漫。是夕,贼兵分路渡江,罔昼夜倍道亟进” ,皇太极按照既定方略,不攻沿路城池,直扑朝鲜首都王京。十二日,清军前锋部队500人,到达王京汉城。十三日,大队清军已至平壤城下。而朝鲜如何反应呢?史书载 “上下慌忙,莫知所措” 。十五日,朝鲜国王直接转进南汉山城躲避,而将王宫嫔妃、世子送往江华岛。二十九日皇太极率大军来到南汉山城在西门驻营。正月初一定下围城打援之策,以围困的方式逼朝鲜国王投降。

在围城期间,皇太极写了一封劝降信,要李倧出城投降,说是劝降,真是句句在侮辱朝鲜的国格,句句戳人肺管子,以下是精彩段落赏析。

“尔朝鲜先世非归附辽、金、元三朝,每年奉贡称臣而图存者乎?历代以来,曾有不奉贡称臣于人,而得自存者乎? (你们朝鲜世世代代称臣于大国,谁强就归附谁,在我这儿装什么大尾巴狼)

“度尔之意,欲雪丁卯之辱,乃徒弃安乐,结祸于盟好之国也。而今遗弃城郭宫室遁入山城,以己罪,致国破民残,遗笑万年,又何以雪耻哉?既欲湔洗前辱,何不出战,乃效妇人匿迹遁藏耶? (你不是要一雪前耻吗?爷就在城下,有本事来找我)



清军一面用红衣火炮轰击城中向朝鲜施压,一面又派部截杀各路援兵。期间又让多尔衮率军3万直扑江华岛俘虏李倧的家眷。走投无路之下朝鲜国王李倧只得开城投降。在三十日,于清军设立的受降坛前行三跪九叩之礼,至此朝鲜完全臣服于清朝,按照朝鲜的说法是 “自正月三十日以前,则为明国之臣子。正月三十日以后,则为大清之臣子”。

所以,真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怕,朝鲜被揍得实在是太惨了, 批判的武器终究不如武器的批判 ,不得不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

引用文献:《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燃藜室记述》、《新元史》、《自建州还后陈情疏》

清军是后面衰败了,感觉不堪一击,到处挨打。

嘉庆之后,大清衰退,运势不在,感觉一年不如一年,一辈不如一辈。在那之前清军堪称虎狼之师。那也是所到之处,披靡姿态。突破山海关,平定中原,除三番,收台湾,征草原,打金川。厉害的很。

是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