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求从身体表征看体质及脏器的问题

头发易断易油,脸部干燥、暗黄、发痒、红血丝、T区油腻,黑眼圈严重,口臭,大便粘滞,小腿部蛇皮干纹密布,手脚冬季冰凉生冻疮,易困,食欲旺盛。

第1个回答  2015-03-30
人是生理与心理,即形神的统一体。人有着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相同的形质和功能活
动,也有着神、魂、魄、意、志,以及怒、喜、思、悲、恐等相同的心理活动。但不同的个
体在生理、心理上又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生理上的特性可简称为体质;心理上的特性即个
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在中医学中涉及最多者为气质与性格。
体质与人格,影响着人对自然、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以及发病过
程中对某些致病因素的易罹性和病理过程中疾病发展的倾向性等,进而也影响着个体对治疗
措施的反应性,从而使人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带有明显的个体化的特异性。因此,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及养生,都必须了解体质与人格的个体差异性。

体质医学是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类型、差异规律及其与健康、疾病关系的一门应用
性学科。它既是研究人类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属于临
床医学中一门研究人类体质与疾病、健康关系的新的分支学科。
中医体质理论渊源于《内经》。在《内经》一书中,对个体及不同群体的体质特征、差
异规律,体质的形成与变异规律,体质类型与分型方法,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体
质与疾病的诊断、辨证与治法用药规律,体质与预防、养生等方面均有所论述,初步形成了
比较系统的中医体质理论,奠定了中医体质学的基础。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从
体质与发病、辨证、治疗用药以及疾病预后关系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清温病学家
则从温热病学角度,对体质与温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治疗、用药的关系作了新的探讨。
历代众多医家也从不同角度对体质问题进行研究,不断丰富、发展了中医体质理论。

中医体质学,其理论虽形成于《内经》时代,但《内经》中并没有体质的明确概念,常
用“形”、“质”等词以表体质之义,如《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的“五形之人”,《素问·厥
论》中的“是人者质壮”等。其后,唐《千金要方》称之为“禀质”,《小儿卫生总微方论》
称之为“赋禀”,明·张介宾在以“禀赋”、“气质”称谓的同时,在《景岳全书·杂证谟·饮
食门》中说:“矧体质贵贱尤有不同,凡藜藿壮夫,及新暴之病,自宜消伐。”明确提出了“体
质”一词。赵献可则称之为“气禀”,明清时代亦有医家称之为“气体”、“形质”等。大约
明末清初,人们渐趋接受“体质”一词,普遍用它来表征个体的生理特性。

关于体质的概念,体质人类学、解剖学、医学人类学等不同学科所下定义不尽相同;即
使在中医学领域,各家认识亦不完全一致。《辞海》的定义为:“人体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以此为基础,可以认为:体质是人群及人群中的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环境的影响下,在其生长、发育和衰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性。它在生理上表现为机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在病理上表现为个体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或易罹性,以及产生病变类型与疾病传变转归中的某种倾向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质特点,这一特点或隐或显地体现于健康和疾病过程中。因此,体质实际上就是人群在生理共性基础上,不同个体所具有的生理特殊性。
第2个回答  2015-03-30
大概的肝肾阴虚胃热血燥等等等...
可以先用“牛黄清胃丸”三两日,然后用“杞菊地黄丸”...
杞菊地黄,归脾丸等可以交差服用,坚持常年用很养生的...
用药看说明...
第3个回答  2015-03-30
您的这种状况多长时候了。我初步考虑建议可以及时的中药调理治疗缓解,多休息,加强营养,多吃高蛋白食物,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