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数据对时移差异数据的标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1-18

为确认处理得到的时移地震差异能够代表开发引起的油藏变化,要用动态特征对差异数据进行标定,动态标定的过程也是对差异解释的过程。

S油田采用的是多层合注合采的开发方式,因此,用动态数据对时移地震差异进行动态标定的时候,只能是对整个油组差异的标定,这也正是时移地震对油藏开发的贡献,即通过采集到的时移地震信息,可以比较直观的观测到地质小层饱和度、压力、油气水分布的变化,从而进一步得到油藏小层的剩余油 分布,并提出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案。

由于主要是含气饱和度、油藏压力、含水饱和度的变化引起时移地震有效差异,因此,用动态数据 对差异进行标定的过程中,也主要考虑试验区这几方面的变化特征。

8.3.5.1 试验区含气饱和度的变化

试验区Ⅰ油组原始溶解气油比平均为30,原始地层压力为14.28MPa左右,断层上盘原油饱和压力 14MPa左右,断层下盘原油饱和压力12MPa左右。试验区投产后,在断层上盘的构造高点B平台附近首 先开始脱气,2003年脱气现象比较严重,图8.54中绿色区域生产气油比大于30,井区处于脱气状态。

但随着2004年后油井转注稳定油藏压力,油藏脱气的区域略有减少,如图8.55所示,2004年6月 试验区生产气油比等值线图中,绿色及红色严重脱气区域都有所减少。

从图8.54和图8.55可以看出,试验区生产气油比在断层上、下两盘的特征是不一样的,沿断层有一 个明显的分界。对油藏流体的高温高压(PVT)属性进行分析后发现,由于断层封闭,断层上、下两盘原 油属性不完全一致(图8.56)。断层上盘原油泡点压力明显高于下盘,这就导致断层上盘原油先到达油 藏泡点压力、先脱气,而断层下盘脱气比较晚。

另外,由于试验区J平台及C平台井的生产气油比大于25时不能计量,所以两平台的生产气油比不 准确。数值模拟显示,J平台脱气现象还是存在的(图8.57)。

图8.54 2003年6月试验区生产气油比等值线图

图8.55 2004年6月试验区生产气油比等值线图

图8.56 试验区Ⅰ油组原油PVT属性

图8.57 数值模拟Ⅰ下油组含气饱和度(2004.6)

(1)1bar=100kPa,下同。

8.3.5.2 试验区压力的变化

油藏压力的变化与油藏的天然能量、注采状况及脱气等因素是息息相关的。S油田Ⅰ油组天然能量比 较薄弱,其西北为封闭的边界断层,东南部与边水相接,但边水的能量并不强,所以试验区1993年9月 投产后,于1995年断层上盘就开始油井转注进行能量补充。断层上盘由于注水、脱气、溶解气的膨胀对 能量有一定的补充,而断层下盘与之相比,由于泡点较低脱气晚、边水能量较弱、油井转注较晚,因此 压力会比上盘压力低。

图8.58为2004年6月累计注入量等值线图,图8.59为2004年6月累计采出量等值线图,图8.59中 叠加的白色区域为注入量较高的区域,叠加的黄色区域即为采出量较大而注入量较少的区域。从注采对 应图和8.3.5.1小节中对试验区脱气的分析可知,压力较高的区域应集中在注入量多采出量少和脱气较严 重的区域,而压力较低的区域应集中在注入量少采出量多和脱气较少的区域。

图8.60为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的压力下降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可以看到,油藏下盘的压力明显低于油 藏上盘的压力,这是脱气不同导致的结果。

图8.58 累计注入量等值线图

图8.59 累计注入量与采油量对比图

图8.60 油藏压力下降空间分布图

8.3.5.3 试验区含水饱和度的变化

试验区投产早,从2004年6月的含水等值线图8.61上可以看出,试验区普遍含水已较其他平台生产 井含水高,但平面上,含水分布并不均匀,例如A5井、A28井含水还是比较低的。另外,从图中也可以 明显地看到边水推进的现象,例如在A6井外侧、C平台靠近边水处等井区。

图8.61 试验区含水等值线图

8.3.5.4 动态数据对时移差异的标定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试验区含气饱和度、压力的变化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但含水饱和度的空间分 布特征是不明显的,在对时移差异进行标定的过程中,选择了特征明显的油藏动态变化进行标定。标定 时移地震属性差异的综合动态特征见图8.62。

图8.62 标定属性差异的主要油藏动态特征

在此基础上,对求取的属性差异进行动态标定,标定后认为:图8.43展示的属性差异最能代表油藏 的动态变化,标定结果如图8.63。

动态标定结果显示,求取的时移地震差异特征基本符合动态上对油藏差异的认识,也就是说,该差 异可以反映油藏的变化,因此选择该属性差异约束油藏数值模拟的历史拟合过程。

图8.63 动态数据对时移地震属性差异的标定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