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曲霉素怎么产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生活中黄曲霉素无处不在,怎么发现,
解读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AFT)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是一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已知的种类包括B1、B2、G1、G2、G2a、M1、M2、P1等十几种。由于不同种类的黄曲霉素的形成条件不同,所以来源分布和毒性也不同。其中最受关注的黄曲霉素M1是由动物摄入B1后在体内经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而形成的,而B1是自然界中最为常见、毒性最强的一种,仅次于肉毒毒素。

无处不在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无处不在,是我国粮食和饲料中常见的真菌,对食品和饲料污染的发生和程度随地理和季节因素以及作物生长、收获、贮存的条件不同而异。当粮食未能及时晒干及储藏不当时往往容易被黄曲霉或寄生曲霉污染而产生此类毒素,而南方及沿海溼热地区更有利于霉菌素的产生。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菌寄生过的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如粮食、油料、水果、干果、调味品、乳和乳制品、蔬菜等,在动物性食品如肝、肾脏、咸鱼中以及奶和奶制品中也比较常见。它通常喜欢“亲近”以下四类食物:

1、坚果类 花生、核桃、瓜子、开心果、榛子、松仁等。当你发现花生、瓜子、榛子、松仁等果仁轻微变黄甚至发黑、味苦,皱皮变色,看起来有霉变之嫌时,很有可能已被黄曲霉素污染了,一定要丢弃。

2、谷物类 玉米、大米、大麦、小麦、豆类。凡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破损、皱缩、变色、变质的谷物都有可能被黄曲霉素污染,在食用前应仔细挑选,剔除霉变粒。

3、粮油制品 花生油、玉米油。生产企业如果没有严格挑拣原料,使用霉化的花生、菜籽、玉米等生产食用油,或没有采用精炼工艺或工艺控制不足,都有可能造成黄曲霉素超标。

4、家庭自制发酵食品 腐乳、黄酱。高水分含量和齐全的营养物质很容易使家庭自制的发酵食品被黄曲霉污染。

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

黄曲霉素含量在30-50μg/kg为低毒,50-100μg/kg为中毒,100-1000μg/kg为高毒,1000μ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比氰化钾大100倍,比二甲基亚硝胺强75倍,是砒霜的68倍。 黄曲霉素含量在1mg/kg就可诱发癌症。而1mg/kg黄曲霉素含量只相当于1吨粮食中只有1粒芝麻大的黄曲霉素。

1993年,黄曲霉素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是目前最强的化学致癌物质,尤其以黄曲霉素B1毒性和致癌性最强。

黄曲霉素的危害性在于对人体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表现为肝细胞核肿胀、脂肪变性、出血、坏死及胆管上皮、纤维组织增生,主要诱发肝癌的发生,还可以导致基因突变,损害肾脏,降低机体免疫能力,诱发多种癌症如胃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及小肠等部位的肿瘤,同时也是毒性极强的剧毒物质。

黄曲霉毒素的中毒症状

根据人体摄入黄曲霉素剂量的不同,可将中毒症状分为两种:

急性和亚急性中毒 短时间内摄入大量毒素。迅速造成肝细胞变性、坏死、出血以及胆道增生,会在几天或者几十天内死亡。

慢性中毒 持续微量摄入一定量的黄曲霉素,使肝脏出现慢性损伤,生长缓慢,体重减轻,肝功能降低,出现肝硬化,以及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会在几周或者几十周后死亡。

难以去除的真菌毒素

黄曲霉素的耐热性非常好,要在280℃以上才能分解,一般的烹调加工温度都不能将其破坏,而且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也较低。有研究证明:在不改变牛奶品质的前提下,先将鲜奶加热至90℃保持10分钟,然后冷却至20℃,再经紫外......>>
如何去除黄曲霉素
你好,朋友!

众所周知,大米、花生等粮食霉变后产生的黄曲霉素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去除黄曲霉素,可采取以下几种办法:(1)剔除霉变粮粒。凡花生米和玉米的表面上长有黄绿色霉菌,或有破损、皱缩、变色的现象.都应在食用前仔细挑选,加以剔除。(2)水洗去毒 将被污染上黄曲霉素的大米用清水反复搓洗,一直洗到水变清时为止,可除去大部分毒素。(3)加热去毒。轻度污染的花生仁经爆炒或油炸可减少近70%的黄曲霉素,用高压锅煮饭,去毒效果很好。(4)加料去毒。用含黄曲霉素较低的植物油烹调食物时,先将油倒入锅内,烧至冒微烟,根据烧菜时用盐量加入食盐,继续加热至油沸腾,可除去油中90%以上毒素,若在菜肴中添加葱、姜、蒜等辛香料,除去黄曲霉素的效果更为理想。
产生黄曲霉素的生物属于
黄曲霉菌(学名:Aspergillus flavus)或称为黄曲菌、黄曲霉、黄曲霉与黄曲霉等,是一种真菌。在自然环境中,它是一种常见的霉菌,在储存的榖类中会造成储存的问题。它也是一种人类的病原,会造成肺的曲菌症(Aspergillosis),有时候也会引起角膜、耳与鼻眼框的感染。许多菌种会产生足量的黄曲霉毒素,这是一种有致癌性且有剧烈毒性的化合物。黄曲霉菌的孢子是一种过敏原(Allergen)。黄曲霉菌有时候也会造成蚕孵卵所的损害。
水果发霉会不会产生黄曲霉素
水果发霉一般不会产生黄曲霉素,在大豆、稻谷、玉米、通心粉、调味品、牛奶、奶制品、食用油等制品发霉后经常发现黄曲霉毒素,水果发霉后一般是青霉菌。

黄曲霉毒素是一类化学结构类似的化合物,均为二氢呋喃香豆素的衍生物。黄曲霉毒素是主要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溼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黄曲霉毒素的机率最高。它们存在于土壤、动植物、各种坚果中,特别是容易污染花生、玉米、稻米、大豆、小麦等粮油产品,是霉菌毒素中毒性最大、对人类健康危害极为突出的一类霉菌毒素。

青霉属 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
黄曲霉有几种?都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吗 20分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a/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此外,黄曲霉毒素有很强的致癌。对健康的危害黄曲霉毒素进入体内后,主要在肝细胞内质网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系的作用下进行代谢。黄曲霉毒素没有经过代谢活化是无致癌性的,因曲昔曲霍毒素袖称为前致癌物.远远高于氰化物、砷化物和有机农药的毒性,其中以B1毒性最大。当人摄入量大时,可发生急性中毒,出现急性肝炎、出血性坏死、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胆管增生。当微量持续摄入,可造成慢性中毒,生长障碍,引起纤维性病变,致使纤维组织增生。AFT的致癌力也居首位,是目前已知最强致癌物之一。
黄曲霉素是什么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是一种剧毒物和强致癌物质,为迄今发现的各种真菌毒素中最稳定的一种。黄曲霉素为有荧光的毒素,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生蓝紫色、绿色的闪闪荧光。

黄曲霉素的化学结构已确定B1、B2、G1、G2等10多种,以下是常见四种有关信息: 黄曲霉素

中文名称: 黄曲霉素B1 CAS: 1162-65-8 分子式: C17H12O6 分子质量: 312.27 熔点: 268-269℃ 中文名称: 黄曲霉素B2 分子式: C17H14O6 分子质量: 314.29 熔点: 286-289℃ 黄曲霉素G1 CAS: 1165-39-5 分子式: C17H12O7 分子质量 328.27 黄曲霉素

熔点: 244-246℃ 中文名称: 黄曲霉素G2 CAS: 7241-98-7 分子式: C17H14O7 分子质量: 330.29 熔点: 237-240℃

编辑本段简介

黄曲霉素为分子真菌毒素。我国规定大米、食用油中黄曲霉毒素允许量标准为10ug/Kg,其他粮食、豆类及发酵食品为5ug/Kg。婴儿代乳食品不得检出。而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品、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最高允许量标准为15ng/kg。30~50ug/kg为低毒,50~100ug/kg为中毒,100~1000ug/kg为高毒,1000ug/kg以上为极毒。,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为砒霜的68倍。 黄曲霉毒素是黄曲霉菌属黄曲霉菌、寄生曲霉菌产生的代谢物,剧毒,同时还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主要引起肝癌,还可以诱发骨癌、肾癌、直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等。黄曲霉素是目前发现的化学致癌物中最强的物质之一。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菌丝生长时产生毒素,孢子可扩散至空气中传播,在合适的条件下侵染合适的寄生体,产生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主要存在于被黄曲霉素污染过的粮食、油及其制品中。例如黄曲霉污染的花生、花生油、玉米、大米、棉籽中最为常见,在干果类食品如胡桃、杏仁、榛子、干辣椒中,在动物性食品如肝、咸鱼中以及在奶和奶制品中也曾发现过黄曲霉素。 花生是最容易感染黄曲霉的农作物之一,黄曲霉毒素对花生具有极高的亲和性。黄曲霉的侵染和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不仅发生在花生的种植过程(包括开花、盛花、饱果、成熟、收获)中,而且在加工过程(包括原料收购、干燥、加工、仓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 花生中黄曲霉毒素主要有B1、B2、G1、G2,其中B1的毒性最强和产毒量最大。为确保花生的食品安全,各国制定了严格的黄曲霉毒素 *** 标准,如欧盟规定直接用于食用和直接用于食品原料的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 *** 为2微克/公斤,B1+B2+G1+G2的最高 *** 为4微克/公斤。日本规定花生黄曲霉毒素B1的最高 *** 为10微克/公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