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被贴标签了,请记住你很特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5
文/ 苇草

1

自从有了孩子以后,我渐渐爱上了绘本,好的绘本不仅是写给孩子的,也是写给大人的。比如这本《你很特别》。

 这个绘本所讲述的故事,是一群叫微美克的小木头人,他们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为人贴上星星贴纸或是灰点贴纸。漂亮的、漆色好的木头人会被贴上星星;有才能的也会被贴星星。可是,那些什么都不会做的或是褪色的木头人,就会被人贴上丑丑的灰点贴纸——比如那个叫潘奇诺的木头人。慢慢地,潘奇诺迷失在各种标签中,忘记了自己到底是谁。

于是,他找到微美克人的创造者木匠伊莱寻找答案。他对潘奇诺说:“你很特别,你就是你,不需要被别人贴上任何标签。”伊莱帮助潘奇诺摘下了身上的标签。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自己心里的某个角落一下子被击中了:我被爱,被在乎,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中,不是活在某种“被期待”中。真正给予我价值的,永远是创造我的那一位。

这个道理,从我信主之后,一直存在于我头脑中,但是想要它内化在我生命的肌理中,成为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甚至改变我看待人的眼光,却不是件容易事。

2

当我感受到自己无足轻重的时候,我会习惯性地埋下头。在团队中,看着充满朝气的职场新人,我会主动地给自己贴上“职场老手”的标签,生怕落后了,被替代了。

当我主动想去表达一份善意,却没有得到对方的回应,我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别人看不上,心里暗暗地给自己贴一个灰色记号,心又封闭了一扇门。

成年后如何看待自己,都源于成长中自己的心有没有好好被保护、被善待。从小我们都被灌输:你只有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有出息。在我的学生时代,“学习好”是个耀眼的招牌,可以得到他人的艳羡,收获眼见的成功。成绩差,什么都不配有。大学时,又有人继续对你说:“抓紧机会恋爱,趁着年轻把自己嫁出去,不然就会……”

这些刻在骨子里的“道理”,无形中网住了我们的自我认知。除非像潘奇诺那样,亲自来到创造它的木匠面前,摘下那些灰色记号。我间隙性、阶段性地来到主ye su面前,希望被确认、被肯定。

3

最近的一次迷失是面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我从小就爱好文字和阅读。比起父母眼里省心的我,女儿似乎对文字和阅读无感,倒是很热衷画画。对任何文字类的作品,都喜欢用图画的方式去认知和理解。

孩子这种认知习惯,使她在阅读上会有一些缓慢,甚至无法专注。看到同年级的孩子已经可以自主阅读,而她还需要我的陪伴,尤其面对需要背诵的语文作业,每次我都要给她设计动作、制作图片才能让她理解和记忆,否则她就没法继续下去。时间久了,那种疲惫感就出现了。而在与其他孩子的比较中,我有些怀疑人生了。

这样的时间久了,我内心多了不少失望:自己的女儿怎么就不如自己呢?

有一次读经,读到《传道书》里的一句话: “shen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安置在世人心里。” 默想许久,我反复念叨这一句。“各按其时”,多美好的词语,其中暗藏着某种时间的奥秘:隐秘中包含着应许,未知中包裹着盼望。万物孕育在创造者的时间序列中,在他的守护中,万物尽情生长,隐秘发力。

4

细想一下,我的孩子,却又不完全是属于我的孩子。她的生命密码始终在这位创造者手中,shen设定了孩子成长的时间,生命该绽放的季节。大人需要放下顾虑和怀疑,试着接受现阶段的她,也接受她自己的学习节奏,保护孩子的心。

慢慢地,我静下心细细观察,发现虽然女儿对文字暂时无感,可是她却能从书本的插画中读懂很多文字无法表达的意思,甚至还有不少隐藏的细节。每次陪她阅读,她先看插图,竟然就把故事大概描述出来。震惊之余,更多的是欣喜。

“妈妈,这个叔叔不高兴,他的表情像个苦瓜。”

“妈妈,故事的答案应该藏在图片里。我好好找找。”

……

看着孩子像寻宝探秘一样,享受着阅读的单纯和自由,我有种难以言喻的感动。阅读对于她,比对于我更为纯粹。我担心她阅读太慢,语文成绩落后,成为人人眼中的差生。但对她而言,阅读就是阅读,其中有寻找,有期待,还有无数充满惊喜的故事。我也渐渐受她影响,和她一起看图、猜故事、找答案。

每当我找不到自己的时候,我常常问自己:“我是谁呢?”

“你是我眼中的瞳仁。你是独特的。” 我的创造者这样告诉我。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