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代的纸绢绫的鉴别

明清时代的,纸 绢 绫的鉴别
他们有什么不同 请师傅指点
或有什么特点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4、对纸、绢、绫的鉴别

  对纸的质料,纸的型制,还有绢和绫的各个时代特征要熟悉。例如,清康熙、乾隆以来流行彩色粉笺、蜡笺纸,上面还描上金、银花纹,只能写字,不宜绘画。还有明末天启、崇祯或稍后一段时间,流行一种素绫,在书画上常用,尤其书法条幅用得最多,到晚清时还有人使用。对这些特殊的现象也要全面了解。关于纸、绢及绫,有作伪者常将纸、绢作旧见利。对于做旧与原旧要区别开来。原旧有一种自然老化产生的“包浆”光亮,而作旧是用颜色、茶水、脏水染旧,或油烟薰旧。

  对于装裱形制的鉴别,要建立在掌握装裱知识基础之上。字画经过装裱,可分横幅、挂轴、手卷、折页或册页、镜心、对联、折扇等。时代不同,其装裱的形制与所用的原料亦不同,只有了解它的全面发展才有助于鉴别。

  5、书画的复制、作伪与代笔

  复制、作伪与代笔自古有之,屡见不鲜,特别是复制与伪造书画名家作品更是多见。如辽宁省博物馆藏有李公麟款《临韩狮子聪图》卷,在《石渠宝笈三编·乾清宫》有著录。从时代风格看,其不会早于元代,应是出自元代学习任仁发一派的手笔。此画卷是元人伪作前人的作品。明代作伪更为常见,具有地区特点。作伪者大都分布在工商业发达、文人荟萃的几个江南重要城市,如苏州、松江、嘉兴、湖州、绍兴、南昌和南京等地,其中以苏州地区为甚。他们仿李思训、李绍道、赵伯驹、赵孟頫、沈周、文征明,仇英等,工笔人物及青绿山水、白描人物多托李公磷之名,花鸟画多伪造黄鉴、徐熙、赵昌、王渊等工笔重彩画。同时,也有仿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鲜于枢、柯九思、祝允明、沈周、文征明等书法的,但格调大体离不开工、板、滞、弱等特点。如仿张择端或仇英的《清明上河图》最多,但是所绘建筑一律青砖瓦房、砖城墙、砖石拱桥,人物一律明装,基本根据晚明苏州山塘景物绘制。另外白描人物画,多署李公麟款。线描纤弱、人物呆板无神。这是晚明“苏州片”的特有风格。松江地区的作伪者,大都伪造董其昌字画。兴地区多伪造徐渭和陈洪绶字画,绘画与书法较差,错字也多。河南开封地区,专门伪造唐、宋、元诸家书法、水平不高,多用棉纸、粉笺,蜡笺,然后还作旧。江西南昌地区则专门伪作黄庭坚、文天样等人书法,其特点是纸绢染得很黑,显得十分陈旧,水平极劣。还有的作伪者,把原画改款、添款,加以改头换面,如把明代“画院”和“浙派”画作伪冒充宋画。北京故宫藏《阔诸晴峰图》为后人挖去原款,在右下角添上郭熙伪款,企图冒充郭熙的山水画。还有的是在凭空伪造的画上题上名画家款,企图以此见利。

  代笔,是作者名声大,求画的人多,应接不暇,因而示意某人代作书画,落上作者本人的名款,加盖印记。明代有名书画家请人代笔作书画的事例最突出。

  到了清代,古书画的伪作更多,泛滥成灾。其手法更为巧妙,有摹、临、仿造手段。摹是完全按照原本勾绘,多见于工笔人物、花鸟画和早期的山水画;临是对着原本临写,可用于写意画和行、草书,这种作伪的较多,与原本外形相似,但笔法和细处不同;仿是无固定稿本而仿其笔法和大意,用笔与布置方面,比较自然,多露作伪人自己的面目。这种仿作在当时相当多,有的还有相当水平,如著名画家龚贤、髡残、原济、朱耷、四王吴恽、扬州八怪、任颐、吴昌硕等人,都有大量仿作。造假是指凭空伪造,没有原本摹临,专门造假,写上历史名人或冷名书画家的款名,使之无法对证,难辨真伪。其社会流量相当多。明代书画作伪,由于各地域的发展,形成各种不同的特色,到清代又有发展。在苏州地区的“苏州片”,以底稿为蓝本,用绢工笔着色画,落款都是古代擅长青绿山水名家。但技艺水平高低不同。总的来说,笔力都比较软弱;扬州地区的“扬州片”,专做当地名人原济、郑板桥的作品,技法低下,路子固定,尤其是字的撇和捺,如鞋匠的刀子,轻软无力。“河南造”又称“开封货”,不仿造画,专造唐、宋名家的书法。他们造假技巧简单,水平不高,易于识破,都是纸本,多采用当地产棉纸或粉笺,揉后染纸色,或蜡笺纸,字写好后再上色揉折,书写流利,字体光滑。“长沙货”,也称湖南造,在长沙当地多是清代初期至道光时期,以“节烈名人”落款,有画、字条、对联等,其款为史可法、杨继盛、杨涟等,多采用绫或缎,画面结构疏落,无功力。其作旧方法,染色后用水洗刷,冲去光亮,以显灰暗陈旧。“广东造”,是指广东地区在晚清至近代造假,多绢本,以重设色为主,有人物、花卉、山水、都是以明以前名人落款,有的还是宋徽宗题跋。作旧是用胶矾加工,然后再捣制,绢很糟,也可认出伪品。另外,还有人把清代真品改为前人作品,即在作者题款下加“题”字,再在前面增添宋、元名人题款,以冒充古书画。清代北京地安门一带所造的假画多作“臣”字软画,多数伪造乾隆题字、清宫玉玺藏印和诸大臣跋,特别是仿郎世宁的手卷出名。但以设色画居多,其工整富丽,用料讲究,但水平低,拘板俗气,所钟印鉴常违反规范。以上所述的作假书画有的一直沿袭到现代。

  还有利用古书画真迹作假的,一般采用的手段是改、添、减、折配、割裂等手法,改头换面。无款改有款,小名家改大名家,时代晚改为时代早。这种作伪法,清代尤甚,鉴定时尤应谨慎,从多方面审查,细心看出破绽。

  清代也有代笔。鉴别代笔就是要把代笔的作品,依上述鉴定方法综合审查。

  ,到了明朝初期,出现了一种安徽宣城产的纸,世称“宣德笺”,纸面细腻、光滑,明。宣德帝朱瞻基喜用它作画。此外明末的董其昌和清初的王原祁也用宣德笺画画,但未发现其他人用,这无意中为鉴定示、董、王之画提供了依据。但明代大多用金扇面,即洒金或泥金扇面,而白纸素扇面明末清初才出现。清康熙时则金、白并用。到了雍正、乾隆时,一般用白纸扇面。谈到洒金、泥金出现的时间,大片的洒金纸出现在明代早期,洒金纸扇面出现在中期,小金片和金星纸出现在明后期。从颜色上讲,明末清初出现的泥金纸为赤黄色,到清代后期,泥金纸变成了淡黄色。清康熙至嘉庆,出现了一种粉笺和蜡笺纸,刘墉、黄易、梁同书等人常用,清末吴大溦则用日本纸作画。此外,纸还有大小尺寸的不同和新旧之别。一般讲,早期的纸,尺寸较小,后期的纸尺寸越来越宽
  2、绢和绫

  (一)绢,大约唐、宋的书画都用绢,元以后用纸越来越多。用绢、绫鉴定书画,仅从制作规格上看,极难区别其生产的年代,如拿清康熙时的“贡绢”与南宋时的院绢比较,除新旧气息不同外,形制方面几乎一样。故不能把它作为断代的依据。但绢的门面尺度和砑光却有时代的不同。从传世每幅绢的门面看,北宋初到宣和以前绢阔大都不超过60厘米。宣和以来,则逐渐放宽,有独幅画轴阔至80厘米的,如赵佶《芙蓉锦鸡鸡》(独幅81。5厘米)。到南宋中期,已有一米以上门面出现,如李迪《枫鹰雉鸡图》,阔至105厘米。绢除门面外,还有砑光的问题。从年代讲,砑光绢到明末已有,绢地光亮而薄。至于用砑光绢作画,到咸丰、同治以来的书画中方能见到,此可用作为断代依据。

  (二)绫,传世中有花绫和素绫两种。前者唐贞元以后,诰(来+力)用花绫。后者在明成化、弘治时沈周等人的作品见到。到天启、崇祯时则广为流传。所见为王铎、傅山等人的书法卷轴为最多,但到了清康熙中期以后就少见了。绢、绫的单丝和双丝不能作为断代的依据,因为它们没有明显时代划分。而绢绫精粗程度可为书画的断代提供佐证。一般来讲,宋代宫廷用的所谓“贡品”,大都精密高级,如南宋宫廷画家吴炳、林椿、马远、马麟等人的作品,用绢都很好。而画院外或民间的绢则较为粗糙。如五代徐熙、南宋马和之、梁楷、明代陈洪绶、张瑞图等人,用的绢就比较粗。从时代讲,宋以前的绢都比较细密,明代则比较粗,但清代宫廷用绢却又十分精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