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愿和妈妈说话?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1
我们做父母的很容易将孩子说的话分为两类,与学习有关的,与学习无关的。到了青春期这个阶段,孩子所说的话,很多都与学习无关,孩子不是真的没话可说,他只是不愿意跟爸爸妈妈说而已。有的青春期的孩子顶撞妈妈时说:“想知道我为什么不想和你说话吗?我就告诉你,因为除了责备,我什么都听不到。”孩子觉得你根本不在乎他的感受,你怎么看他都不顺眼,而你却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管,咋就不明白我们的良苦用心,最终所尝试和孩子进行的沟通,都是以争吵或其他对抗方式结束。这就是好的初心,如果不注重沟通方式方法结果未必是好的。

开始记录以来,这成了我每天必做的事情,想着把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记录生活育儿日常,让我带着觉察去生活,少一些陷入情绪化、指责吼叫孩子,记录灵感和人生顿悟,也想把所学的知识做输出分享。今天记录一件我和儿子的沟通日常,也觉察了孩子为什么越大越不想和家长沟通。

昨天晚上四点半放学,孩子一开门回来了两个同学,说要玩“大富翁”,我也热情的招呼同学们。看着玩到了七点也没有要散场的意思,其实我心理惦记的是儿子的作业还没写哩,中间提醒过开始写作业吧,就像没听见一样。我做好了饭邀请同学一起吃,吃完饭开始去写了,说实话是真不放心呀,到了八点我想看看进展如何,一推门反锁着呢。进去一看儿子只写了几行字,我的心脏呀,血液开始往头上冲,只好给他同学说要不你们明天再玩吧。

同学走后这下儿子能静下心来写作业了,开始订正、背诵,书写,稍微写点还说太多不想写了,我开始得得得,儿子捂耳朵,他爸爸看着也着急,也开始得得得,好不容易到了十点都弄完了,我的焦虑情绪也升上来了,按照惯例就一起开会总结讨论,把今天的过程做了回顾。

儿子很委屈地说:“你今天又吵我,还吵很多,说几句我都知道了,还说那么多”。我们和他爸爸听到这里都点头表示同意。确实是多了,一张嘴就收不住这得改。

我说:“我们也不想这样呀,那不是有原因的嘛,你说说今天为啥吵你吧?”

儿子说:“不知道”我心想白瞎,吵了半天白吵了,只感觉家长做错的,不想想自己哪些没做好的。

我就说:“回来玩时间太长,8点了才开始写作业,读英语时闹情绪,53语文选做题认为是超纲一律不做,这就是我吵你的原因。还有啥你心理觉得不舒服的?”

儿子说:“我做好的地方你都没看见,只看见我做不好的地方。”

我说:“你说哪些是做得好的,妈妈没看见的”

儿子说:“我回来主动背了单词,你还说人家写作业专注。”

我说:“是,我确实看到了,但是那会儿在说语文老师让你订正的词语,没有心情表扬你英语的进步呀,但妈妈确实看到了,我还夸你这周末努力了单词都掌握住了,你是不是也没有感觉到这是对你的表扬呀?

就这样一言一语,整个讨论围绕今天儿子回到家的过程,我们的表达,孩子的回应在进行,说说做得好的和需要改善的地方。他爸爸明确了放学后先写作业再玩耍,因为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证明,先玩再写不适合俺家的情况。最后心理的疙瘩都解开了,然后儿子就去睡觉了。今天我在整理的过程中觉察到,我们家长的语言量太大了,也在反思为什么会这样。就在一刹那我发现了原因,也总结到了接下来的这段话里。

孩子之所以不想给我们沟通的原因是家长说得多,孩子说得少,孩子的逻辑思维和词语言的思维到25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所以不能很好的用语言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看法观点给我们表述清楚,就造成了鸡同鸭讲的结果。我们说得多,说的话也直接生硬,而孩子说得少。我们不知道他是否明白,是否同意我们的观点,就会想方设法的加强语气、语调、语言量去说服他,希望得到一句:“好的妈,我知道了,我下次要怎么怎么做?”而事实上是,孩子年龄小,自我意识已经在发展,每件事情有自己的趋利避害判断,有自己想法、看法,无论做得决定是否有利于他的发展,都希望是被认可的,被支持的。

他的语言表达还不能很精准的把想法清晰明了的表达出来。同时又有很强的感知能力,听到家长的唠叨,通通感知到的是批评,你看不中我,我做的不对,你就是在骂我,被情绪脑所控制,不能很理性思考了。事实有时候也确实并非家长所描述的那样,有家长太多的主观评判了,不被理解的的感觉让孩子感觉很委屈,行为上要么哭、要么给我们顶嘴,要么一言不发,这三种反应都不是我们家长所期待看到的。于是就出现了家长吐沫横飞、张牙舞爪、热血沸腾、掏心掏肺、苦口婆心、滔滔不绝......孩子接受到的是委屈、生气、不被认可、你就是找事的、你都不理解我、你不倾听我......我们家长希望的是你听话,都是为了你好啊,能够按照我们的建议去做对你一定是好的,这就造成了沟而不通的状况。双方都感到郁闷、难受、委屈、纠结、痛苦。而教育结果可能导致孩子无法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建立起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我和女儿的沟通还很顺畅是因为她的学习能自己负责,我也没有对她有很高的学习期待,所以我们相安无事。儿子的天性是喜欢自由,贪玩,不喜欢被束缚,玩心重对学习不想费劲,我们就会更多的要操他学习的心,一来二去不由得就说得多,管得多。也会不知不觉的更重视他的学习和成绩,说到底就算是成绩差他犯多大错了,天能塌下来,孩子的人生会因为成绩差而悲惨?都不一定,可就是在看到写作业和成绩时容易不受控制的脱口而出一些不恰当的话来伤害孩子。

再往深处想是我们自己的自尊心在做妖。认为认同了孩子不如意的表现,就意味着自己的水平也和孩子一样低。这样的指责不是因为爱,是因为内心虚荣。比如我会怕被别人说:“你做家庭教育的,你家孩子的学习都没搞好”,实际是我自己觉得自尊受到了伤害,孩子成了妈妈发泄和挽回面子的对象。那你有没有哪些自尊因为孩子的表现不好,成绩不理想而觉得没有面子呢?孩子是经由我们来到世上,他有他的历程和使命,不能把自己的自尊强加在孩子身上。有时候觉得给孩子说得话确实过份,问问自己同样的话敢说给别人的孩子,隔壁老王家的孩子没写作业我能去敲门,管管你家孩子吧,他作业没写的,人家根本不吃咱这一套呀,对自己的孩子却张嘴就来。真是应了院长那句话:“我们往往容易把宽容和理解给到外人,而把苛责伤痛和委屈给到最亲的人,伤害我们的,不是陌生人,而是我们的亲人和朋友。”

孩子小的时候他对父母还是很依恋的,到了青春期家长想给孩子谈谈话,孩子甩出来:“这有什么好说的,我又不是小孩子了”,这都是以往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方式以学习的功利性衡量过多有关。所以还是要注意沟通方式的,要不到了青春期难保不会影响亲子关系。

总结和孩子的交流发现,我语言量大的原因是怕孩子不理解我的想法和期待,我们的想法没有在同一个频道上。今天的这篇文章更多的是在反思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具体如何科学的沟通可以用双圈理论、接话技术和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7步骤作为日常沟通方法,这是很系统的方法到以后的文章中再讲。还可以用启发式提问让孩子总结一下他是否理解我说的话,具体做法是当我听完孩子的想法,我也说了我的想法后,我可以再问孩子一句:“我刚才表达的,说说看你是怎么理解的?”或者“你能说说,你觉得我是怎么想的吗?”来减少亲子沟通中,家长语言量过大的问题。

同时要从说话和行为上善待自己的孩子,过多的批评,只会使孩子完全关闭心灵,而不可能使孩子向理想的方向变化。接受生活的本来面目就是有爱,有艰辛,有幸福,也有无能为力。我不知道孩子将来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尊、自律,正直善良,在面对困难勇敢面对,不骄不躁,乐观向上的品格会成为孩子成长的土壤,遇见更好的自己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