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丝被的分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8

工艺流程:制作宽幅平板丝-煮丝脱胶-漂洗三遍脱水甩干-低温烘干待用-铺制蚕丝被。
特点:由平板丝一层层叠加平铺而成,不需拉扯,蚕丝不被拉扯断,也不需剪刀修剪,蚕丝平均长度能达到1000米以上,厚薄均匀度几乎能达98%,不易板结,以后翻新或增减蚕丝简便易行,可在家里自己弄,可经数百次翻新,质量最好,价格最高。
市场价:300-500元/斤。 工艺流程:双宫茧-选茧除杂-蚕茧置于80℃热水中抽生丝绵片(抽丝滚筒周长一般210cm,用小刀从中割断拉出) -生丝绵片100℃沸水中煮1-2小时脱胶-漂洗三遍脱水甩干-低温烘干待用-手工拉松蚕丝-铺制蚕丝被。
特点:丝线齐一清晰,平均长度达2米,厚薄均匀度能95%以上,不易板结,以后翻新或增减蚕丝简便易行,可在家里自己弄,可经数十次翻新。性能好、价格适中。
市场价:200-400元/斤。
缺点:还是有点贵。 工艺流程:向蚕种场或售蛹企业收购削口茧-选茧除杂-蚕茧100℃沸水中煮半小时脱胶-漂洗三遍脱水甩干-低温烘干成精干茧待用-丝绵机拉松蚕丝(拉丝滚筒周长200cm需用剪刀从中割断拉出) -除杂-铺制蚕丝被。
特点:因蚕茧被削过口,原本1000米的蚕丝被截成了无数小段,长的有几米,短的只有1~2厘米,平均长度1米,丝线不很清晰,蛹皮类杂质较多,拉不散的精干茧常有,铺被厚薄均匀度一般只能达到90%左右,比较容易板结,以后翻新或增减蚕丝还原剂比较麻烦,在家里自己弄不了,必需送到蚕丝被厂进行,而且翻新难度还比较大,次数也很有限,一般只能经2-5次翻新。价格较便宜,显得比较蓬松。
市场价:150-200元/斤 茧衣、蛹衬、缫生丝无法抽取的部份等,经过一系列的工艺以后,可以制成短纤蚕丝,平均长度4-8cm,韧性较差,属短纤蚕丝,质量属下等,必须经过绗缝机绗缝才能固定蚕丝,否则蚕丝会移位,价格便宜。
市场价:80-150元/斤 随着现代化工业发展迅速,大气环境受污染较重,桑蚕生存环境也受到威胁,蚕茧小,得丝率低,因而也卖不起价格。特别是沿海等发达城市,传统农业GDP收入远远比不上现代工业的产值,如家电、电子、化工化学、IT信息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
素有“丝绸天堂”之称的苏杭已经很少有人栽桑养蚕,“蚕农”这个职业也快消失了。当地人已改行从事丝绸贸易或做起利润更高的化纤产业。在苏州,生意热闹的“东方丝绸交易市场”,其实更多是从事仿真丝的化纤交易,附近的“仙蚕祠”也只是一个旅游观光的地方,不再是蚕农绸商顶礼膜拜的圣地了。
比较突出的是广东,“桑田变厂房,蚕农变工人”,整个省基本上不从事桑蚕养殖了。
欧美等西方发达国把化纤技术输入中国,的确凉、卡其布等化纤服装曾一度成为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青年穿着时尚,中国却把价值含量较高的丝绸出口到欧美。这一现状,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七孔被、九孔被、羽丝被等化纤被,玩着不同的概念一轮又一轮地侵袭着我们的卧室。
桑蚕产地转移路线图:一是南桑北移。如江苏,苏南不再栽桑养蚕了,而是转移到长江以北的苏中、苏北去了。如南通海安,成为了新时期的“中国茧丝绸之乡”、“中国湖桑之乡”、“全国最大的优质桑蚕基地”、“世界仅有三处高品位茧丝绸基地之一”。
二是东桑西移。由于江南沿海一带不再适合栽桑养蚕,由于这里的企业就开始把目光转向了中国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如广西、云南、四川等地。虽然目前经济效益仍有待观察,但其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