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的作品评价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元稹借为杜甫作墓系铭的机会,对我国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传统作了详尽的论述,发表了卓识的见解。元稹特别推崇《诗经》中“风”、“雅”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战斗传统。元稹认为建安文学在反映现实的问题上比汉代有所进步。对宋齐梁陈“吟写性灵,流连光景”、“淫艳刻饰,佻巧小碎”的诗文,诗人断然给予了否定。诗人接着指出初唐承继齐梁的形式主义诗风,诗歌仍然没有成为反映社会现实呼喊民生疾苦的工具。在这样的情况下元稹认为只有恢复《诗经》、“汉乐府”的文化传统,特别是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才能挽救诗风,使诗歌沿着反映现实干预政治的正确道路前进。元稹一反盛唐以来长期冷落杜甫忽视杜诗的社会潮流,第一个勇敢地站出来对杜甫及其现实主义传统作出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评价。元稹对杜甫的高度评价为史家所接受,《旧唐书·杜甫传》全文引录了元稹对杜甫的赞誉,并云:
“天宝末诗人甫与李白齐名,而白自负文格放达,讥甫龌龊,而有饭颗山之嘲诮。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自后属文者以稹论为是。”
正是在扬李抑杜的时代氛围里,元稹又把杜诗和李诗作了比较,得出与他人并不相同的认知。
在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国家衰落、民不聊生的中唐时代,元稹能充分肯定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无疑是正确的,是有其首创之功的;千年以来中国的古代诗歌作者以杜甫为自己创作的楷模,而相当多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者也把杜甫的诗歌作为自己必须关注的研究对象,而第一个高度评价杜甫与杜诗的人则是元稹。杜甫的诗歌今天早就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像中国人都知道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泰戈尔一样,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也都知道中国的杜甫与屈原,熟悉他们的诗歌,而第一个高度评价杜甫与杜诗的人则是元稹,功不可没。还应指出《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我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理论文献----白居易的《与元九书》的写成,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作用。
当然元稹改变早年“李杜诗篇敌”的看法,转而认为李白不能历杜甫之“藩翰”,是对杜甫的过分偏爱,确有不当和片面之处的。这种偏爱这种不当,是与诗人的世界观及其文学理论紧密相连的。杜甫诗歌中不少作品是对人生的写实是对社会的讽刺,但李白作品直言人生的就并不多见,而常常以浪漫的笔调抒写自己的所思所想,从而曲折地反映社会的黑暗与个人的不幸。这是两人的区别所在,但各有所长,厚此薄彼是不公正的,扬李抑杜是不合适的,扬杜抑李也是不合适的。但这是古人认识与喜好上的差异,无法强求古人。就元稹和杜甫而言,杜甫只是忍不住要说老实话,自己并无多少文学主张;而元稹不仅说老实话,而且还要提出他们所以说老实话的理由,亦即他们的文学主张。这也是两者的不同,而后者无疑比前者更进了一步。
元稹贬职江陵期间,在诗歌创作方面是丰收的,在文学理论方面是有贡献的,这是元稹现实主义诗风成熟的重要时期。
清朝文艺评论家冯班在《钝吟老人杂录》中写道:“诗至贞元、长庆,古今一大变,李杜始重,元白学杜者也。” 又云:“大历时,李杜诗格未行,至贞元、长庆始变,此亦文字一大关也。”他不但看出了元稹、白居易对杜甫的学习, 而且将其放在文学史变迁的宏大视野中进行思考评价,肯定其意义,是十分深刻的。
关于杜甫墓
杜甫墓位于湖南平江县南16公里的天井湖。原墓癸山丁向,花砖结顶,一室二耳,楔形砖砌成,红石墓碑,典型唐墓风格。目前建有官厅、僧舍,僧舍门额上述“阑幽庵”。厅、舍之后是浣花草堂。经历代风雨,杜甫墓及古建筑曾多次修缮、重建。现存杜甫墓为1883年(清光绪九年)重修,合径1丈,高5尺,墓顶复以坚固的厚石块,附以后围,碑换青石,高1丈,宽12尺余,旁附石板,镶以石柱,墓碑中刻 “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右刻“署平江县市武陵县知县书宗莲题”杜甫墓前的杜公祠、官厅、僧舍亦为1884年重修。1885年祠后又建“铁瓶诗社”。
杜甫墓、祠和铁瓶诗社占地十亩,总建筑面积3865平方米,墓祠合一,独具特色,构成一组极具文物、史学、观赏价值的古建筑。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认定为全国唯一杜甫墓葬,国务院1988年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1956年,杜甫墓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1983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被评为“岳阳十景”之一,命名为“诗圣留踪”。2005年杜甫墓祠修葺完毕,并成功举办了杜甫诗歌与时代精神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