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林斤澜的矮凳桥》读后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3-03-24
同样,汪曾祺对林斤澜也有友爱的表示。沈从文,就是汪曾祺介绍认识的。林斤澜回忆说是汪曾祺带他到天安门后面的午门楼上,熟上沈从文。汪曾祺写了《林斤澜的矮凳桥》,尽管不长,但一反学院派的云里雾里,句句点穴枝经肯綮。汪曾祺认为林斤澜的小说一下子看不明白,让人觉得陌生。这是他有意为之的。他就是要叫读者陌生,不希望似曾相识。这种做法不但是出于苦心,而且确实是“孤诣”。说他常常是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无话则长,有话则短。说他小说结构的精义,是打破结构的常规。说矮凳桥系列小说的贯串性主题是人或者人的价值,具体到一点就是“皮实”,也就是生命的韧性。说林斤澜写人已经超越了“性格”,他写的是人的内在的东西,人的气质,人的“品”。得其精而遗其粗。他不是写人,写的是一首一首的诗。朴素无华的,淡紫色的诗。还分析了林斤澜的语言又流畅、轻快变得涩起来,是有意为之,是觉得过去写小说北京话用得太多,有点“贫”,想改变一下,他把家乡的温州话融入文学语言,增加表现力,是成功的。同时也建议林斤澜不妨把自己的语言稍微往回拉一点,更顺一点。这样会使读者觉得更亲切。汪曾祺最后带着感情说:“董解元云:‘冷淡清虚最难做’。斤澜珍重!”
一个魔术家,表演无人喝彩,当是悲哀的。一个作家,作品无人理解,少人说好,也少人说不好,也是叫人失落的事。以读者的多和寡、评论的热和冷论,汪曾祺和林斤澜是两个极端。前者好评如潮,后者如大观园里的栊翠庵,尽管储藏了不少真正的艺术晶,但总是冷冷清清(孙犁语)。复出创作十来年,也就孙犁、谢冕、黄子平几个人评论叫好,远不如一些二三流作家门庭热闹。这时汪曾祺一声清亮的喝彩,无疑给了朋友很大鼓舞。看得出来,《林斤澜的矮凳桥》写得非常用心,非常精到,是中国评论园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回答